【亲子教育】会玩才懂得爱

标签:
玩耍壓力生命動力教育機會課堂全面廣泛狹隘的教育興趣大卫.艾肯 |
分类: 文章分享 |
专访美国儿童发展大师大卫.艾肯
“太阳下的新鲜事是怎么来的?” 瑞士教育心理学权威皮亚杰(Jean Piaget)说出每个孩子的梦:“玩,就能找到答案。”
碧空如洗的六月新英格兰天空下,麻塞诸塞州度假胜地鳕鱼角(Cape Cod)满地野花、蓝莓与号称“北美红宝石”的小红莓的三明治小城(Sandwich),空气中飘着花粉,年近八旬的麻州塔夫兹大学(Tufts University)儿童发展学系荣誉退休教授艾肯博士(David Elkind, Ph.D.)坐在海滩边的后院,眯着眼看着老狗莱米(Remmy)追逐野兔,慢悠悠地道出毕生研究皮亚杰的心得:玩,就是一种学习的形式。
刚到塔夫兹任教之初,这位儿童青少年认知及社会发展权威,就以《萧瑟的童颜──揠苗助长的危机》(The Hurried Child,和英出版)这本儿童发展学经典名著,奠定他在“玩即学习”领域的领导地位。
二十多年前、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美国还称不上显学时,艾肯就大声疾呼,父母不要在孩子还没准备好时,就让孩子正式入学。孩子应该照着自己的成长步伐前进,免得落入揠苗助长的窘境。
艾肯认为,这本书出版后,美国新一代婴儿潮世代父母不但没有听到他的忠告,反而变本加厉,让牙牙学语的婴儿对着电视录影带的闪式卡学讲话,让蹒跚学步的幼儿看著录影带学打高尔夫球。
“这样的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玩的自发本能,”他说。一头银发、有三个儿子、三个孙女的艾肯,长久以来也一直在家奉行“玩即学习”的教养原则。
在高科技全球化浪潮中,出版过十三本书、发表过四百多篇文章的艾肯,更是急着为感受到全球化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父母重新澄清“玩”的定义,“让玩不再成为父母玩不起的一种奢侈。”
------------
问: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孩子尽情玩耍这么重要?若孩子没法尽情玩耍,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答:玩耍是孩子的本能,你是没法阻止孩子玩耍的。玩耍让孩子能有机会改变外在环境,以适应个人的需求。
当孩子没有足够时间玩耍,他们就失去从经验中学习的机会,而这些经验往往没办法从其他地方得到。比如说,孩子在玩“大富翁”时,不仅学到玩游戏的策略,也学会注意其他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脸上的表情,这些都是孩子在玩电脑游戏时无法学到的人际互动经验。
玩耍在现今格外重要,主要还是因为孩子面临了更大的压力。以美国而言,在五○年代前,学校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孩子有比较多的公共场所可以玩。但到了六○年代后,孩子的功课压力增加,学校似乎也不认为玩耍可以打开孩子心灵、提供不同视野。教育界人士认为玩耍浪费时间、影响功课。但根据我的研究,玩得多的孩子反而在学习方面做了更好的准备。
美国小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也在近两年公布了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今天美国的孩子整天奔忙于学业和课外活动之间,缺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时间,让孩子自我省思、发展创造力以及减压的机会大为减少。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与焦虑,让他们进入大学以后更难在情绪上自我调适,甚至造成忧郁症。
要能享受跟孩子一起玩
问:现代的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尽情玩耍,培养想像力、创造力和好奇心,一方面又很担心孩子学业落后。究竟父母该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答:父母应该先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找出时间来放松自己,规划些休闲娱乐,一方面设法找出零星时间,为孩子设计玩耍的机会。
以我自己为例,在儿子成长时,我带他到鳕鱼角的池塘去钓鱼划船。现在他长大成人,事业成功,但他也会找时间放松自己,做些休闲娱乐。这样,他的身心都能维持健康。
另外,现代父母有很多时间开车带着子女来来去去,以我来看,这是玩耍的绝佳机会。在车里可以聊天、讲故事、说笑话,很多父母却选择放一台电视在车里让孩子看。还有像散步、一起做饭等等,虽然不见得能天天做,但父母可以拨出时间,做这些很重要的事情。
人生苦短,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一转眼就长大了,父母若不放轻松、跟孩子欢聚,亲子都没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透过“玩”来适应这个世界,创造新的学习经验。比如说,当小婴儿手上的波浪鼓掉到地上,他就发觉了地心引力。当他敲打不同的东西,他就发觉了不同的声音。透过这些自己创造的经验,他们开始学习。
但近年来美国教育界为了因应愈来愈多的标准测验,也开始感受到强记死背、揠苗助长式教育对孩子批判性思考的戕害。在孩子需要用探索世界进行最佳学习的年龄,父母一有机会就用“教育性玩具”要孩子根据电子玩具的罐头指示按按钮或回答问题。孩子在这些玩具上学到的是一些低层次的技巧,无助于将来他们在学习数学和科学需要的高层次批判思考能力。
学校为了赶进度应付测验,则是开始鼓励强记死背,并缩减下课自由活动的休息时间以及需要想像力、创造力、好玩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扼杀创意思考和批判思考的做法。教育的目的是释放人类的心灵,而不是驯服人类的思想。生在今天的孩子更是需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想要教导孩子不要接受他们听到第一个说法,总是要心存疑问,就得让他们从玩耍中发展出这样的能力。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趁自己在美国到处演讲的机会,轮流带他们两个去旅游。等孩子长大一点,我们一起到欧洲去玩,这些就是孩子最记得的时光。美国东岸冬天冰天雪地,我经常替孩子一请假就是几星期,带他们出外旅行。他们在路上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学到的还多。
教育的确非常重要,但教育机会无所不在,不只有在课堂里。孩子需要的是全面广泛的教育,而不是狭隘的教育。
玩,是生命的动力之一
问:想要帮助孩子尽情玩耍的父母有时候也有“过犹不及”的问题。本来只是要安排一些轻松自在的玩耍活动,最后却因为求好心切,变成了另一堂“课程”。父母应该如何避免自己太过于“认真”玩耍?
答:很多人误解了“玩”这件事,认为玩是多余的,只有懒散的人才爱玩。但这反映出大家没弄清楚“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基本角色。在我出版的另一本书《游戏让孩子更聪明》(The Power of Play,久周文化出版),我特别研究了佛洛伊德和瑞士教育专家皮亚杰都提到的人类生产力的三大动力:玩、爱和工作。
这三大动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力,在人类的整体生命循环周期中推动人类思想前进。所有的创意活动(不论是科学、艺术或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都是玩、爱和工作的混合。在学校里,学生要投入课业(玩)后,才会有正面的动力(爱),最后产生更有效持久的学习(工作)。
观察孩子,支持他们的兴趣
问:家里有青少年的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发展方向?
答:父母若只是单方面对孩子有期望,却不从旁观察孩子在课余之暇喜欢做什么,很可能只是在孩子身上实践了父母的梦想,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热情与兴趣。
父母要从旁观察孩子的兴趣,并全力支持孩子追求想做的事,不论他想做什么,都尽量提供工具。例如孩子想成为艺术家或音乐家,就让他去上课;孩子对生物科学有兴趣,就带他去博物馆,找相关的书籍软体。
打球的球员眼睛要盯着球,父母的工作就是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有时候父母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如果父母用心,一定能帮助孩子找到方向。
老师需要将玩耍带进课堂
问: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活动,让青少年继续在学校里面“玩”下去?
答:如果老师能够把游戏融入教学活动,就可以让青少年继续“玩”下去了。
我观察到,有些教学很有成效的老师,会设计一些猜谜游戏或大发现游戏类型的活动,把问题放进游戏中。比如说:“哥伦布如何发现新大陆?”老师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用所有能找到的资源(现在的电脑和网路就是最好的研究工具),自己找出答案。或者老师念一个故事时,让学生想一些不同的结局、把数学问题编写成故事等等。
还有一些老师会用“专案教学法”(project method)的方式,把很多不同元素放进一个教学方案中。例如让学生设计剧本及穿着戏服,演出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都是把趣味融入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下课时间要足够
问:从你的理论与观点出发,你对于台湾的教育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有什么建议?
答:首先,最重要的是安排足够的下课休息时间。让学生能自由活动,不要有太多限制。
让他们订定自己的游戏规则,自由选择喜欢做的活动。
其次,要给老师更多自由度。让他们能够把游戏与玩耍带进课堂与教学。这也很重要。另外,减少测验的次数与时间,用其他方式来评量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如说像学生作品集(portfolio)等。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擅长用听力,有的擅长用阅读,有的则擅长用肢体。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教育当局也应当有所考量。
- 2008-08
-
- 亲子天下杂志1期
- 作者:吕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