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价值观 从小培养

标签:
机会教育价值观公共礼仪团体秩序观念受教道理四两拨千斤现代父母 |
分类: 文章分享 |
孩子愈小愈受教,家长或老师若能在看到不当行为的第一时间就予以提醒、纠正,时时机会教育,就是逐步奠定他正确的价值观…… 〈机会教育1〉时时提醒 愈小愈受教 文/李家慧(高雄市) 年初一和家人来到佛陀纪念馆,在六度塔内有棵较大的植栽,土面上铺满了白卵石,一个年约四、五岁的小妹妹发出的声响吸引了我的注意。她拿起边缘的一颗石头往另一头掷去,第二颗、第三颗……,待她又要拿起第四颗时,只听见她爸爸喊着:“妹妹,走了!”对于家长的反应,我颇为讶异! 孩子在公共场合扔掷石头、发出声响,常纯粹出于好玩,也不会察觉有什么不对,因此只要家长当下立即出面制止、教导,明确告诉她:“这些石头是拿来欣赏的,不可以丢喔!”未必需要动怒,孩子也能学到在公共场合该有的规矩和礼仪。然而,这位家长选择视而不教,只是把孩子叫走,于是下一次她仍然可能这样做。 记得小学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书局看书,安静的气氛中,我们嬉笑的音量显然是不合宜的,但可想而知,当时的我并不以为意,直到一位叔叔过来说了一句:“你们安静一点好不好?”顿时,笑声全收敛得无影无踪。因为被凶,我心里自然不服,但却扎扎实实学到了一课。现在回想起来,还得感谢他愿意出面教我们何谓公共礼仪。 前阵子,自己班上的孩子排演彩球舞,一位小男生在领到彩球时,又挥又玩的,免不了被同学告状。后来他的家长告诉我,那天回去后孩子说他很不快乐,因为被老师骂,而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 缺乏团体秩序观念的孩子会有那样的感受,我不意外,我认为重点要摆在家长如何教育他这件事。如果家长能了解个人的快乐必须在有秩序的团体中才能存在,而他的孩子的快乐却常造成同学的不快及秩序的违规,那么他就能明确地灌输合适的观念:“领到彩球后,就先安静回到座位上,等老师下一步的指示。”当团体愈有秩序,活动进行的效率也才会高。 孩子愈小愈受教,家长或老师若能在看到不当行为的第一时间就予以提醒、纠正,时时机会教育,就是逐步奠定他正确的价值观,也等于避免了将来的心力交瘁和无谓的冲突。 〈机会教育2〉不因年纪小 就不讲道理 文/Ivy(台中市) 晚上陪着幼稚园大班的儿子一起涂鸦,儿子一边在纸上涂鸦,一边指着电视上三个不断低头道歉的女星问:“她们怎么了?” 我告诉他:“因为她们做错事了,却又说谎,才会让大家无法原谅。如果一开始就坦诚做错了,有悔过之心,那么也许大家愿意再给她们一次机会。”这时,他似乎想起我曾说过做错事就要承认。只是那时还不太理解承认这两个字的意思,于是很快的又接着问说:“她们说谎,就是因为不承认吗?”我回答说:“对。” 曾想过和孩子说些陈腔滥调的大道理,他到底懂不懂。不过我还是告诉自己面对孩子的提问,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求知,或是对社会秩序、道德的各种判断,绝对不可以怠惰不给答案。而随着儿子上幼稚园后,我知道这些片段累积下来的用心都没有白费。 当我开车载着儿子时,他常常指着违规的车辆对我说:“妈妈,你看他不守规则。”这时我的回答总是:“对,他不遵守规则。这样很危险,而且可能会被处罚。”而身为母亲也曾有过被儿子指正的时候,一次在等待左转的路口,未等左转灯亮,就跟着前面的车子左转了,坐在后座的儿子马上纠正我,我则是心虚的回答说:“对不起,我没有注意。下次一定会看清楚再走。” 在孩子求知的阶段建立凡事守规则进而遵守社会规范,对于往后人格发展也许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外现代父母可能必须多一道功课,就是教导孩子面对自己所做错的事,第一步就是勇敢认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