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挖空心思~教小孩

(2012-03-04 00:38:56)
标签:

教育改革

阅读

教育

高峰论坛

台湾

标准答案

教科书

创造力

分类: 文章分享
每个人都是在当了爸爸、当了妈妈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爸爸与如何当妈妈?
以下文章是否让大家对教育改革有更不一样的省思呢~~

挖空心思~教小孩

教小孩之要义,无它,挖空心思而已矣!为了教小孩“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想,在“双手推墙,人反后退”这么明显的事情上,硬要加上什么“反作用力”的抽象概念,未免矫情;必须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事情,才能显得这抽象概念的威力,所以,一上课就先发下一篇短文:

“一船人用力划浆,很累。风神看了说:怎么这么笨,不会把帆张起来;众人说,张过了啊,根本没有风;风神说:那是因为我刚才不在,上网咖去了,现在我已回来,有我,一切就搞定了。众人大喜,把风神请到船上,坐在船尾,一面张起大帆,一面搬出酒肉;风神吃饱喝足之后,瘫在椅上,乃运起神功,用力往帆吹去。 然而,帆虽鼓起,船竟不动;风神已经卯足全力,吹得面红耳赤,众人只是面面相觑,噤不敢语。只有一小学徒,不懂人情世故,正要张口说话,旁边大人照头敲下一记,附其耳小声说:小孩有耳无口!小学徒心中愤懑,拿起大斧,就往帆绳砍去,一片大帆应声而落;本意只是想:无用之帆,张之无益,不料,就在此刻,船竟以迅雷之势往后退去…”

先说这短文的笔调:开始写的时候,只是随手写去,甚至还用了小孩的流行用语;但等到情节进入关键,文中“张力”慢慢加大,“悬疑”即将展现,笔下自然也就“紧凑”起来,无意之间,竟然有了“古风”。这么一来,这自然课的第一阶段,无可避免地,就变成了阅读课。这阅读的重点有三个:第一,为什么要把风神请到船上?表面上的答案是很容易的,无非就是要好好款待他,但深一层的意思还是需要一点想像,就是,免得吹离了风力范围又得自己划船—所以,所有的好意里面,难免都隐藏着自利的因子;第二,为什么不准学徒说话?答案就在“人情世故”四个字上,可能也正是我们的小孩应该学一学的,在学习“反作用力”之外;第三,所谓“往后退去”到底是往哪个方向?这其实是阅读的基本功,就是要在字里行间找到线索:前文既然说请风神“坐到船尾”,那就一定是往船头的方向吹帆,所以帆落之后船的走势,就不止是往船头的反向退去,也是往风吹的反向退去—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接下去研究“反作用力”!

据说,在新北市的一场“阅读教育高峰论坛”上,洪兰表示:台湾教育扼杀创造力最大的元凶是“标准答案”;一旁的朱立伦点头称是,并表示一定要改正“从教科书文字找答案”的教学方式。其实这两个人说的是一团糊涂话:既然是推动阅读,阅读就是要读懂文字,当然就是要在所读文字中找答案;跳过了这一步,拿着一篇文章自行任意发挥,不去追寻作者的原意,根本就是假阅读。那要如何释放创造力?首先就是不能太重视阅读,其次就是不能只读教科书,而教科书也必须有多种不同版本。至于标准答案,只是制式考试之下的必然结果;拿它来当元凶,恰恰好就放过了只重分数和学历的罪过。更重要的是,根本不应该那么重视答案(无论标准与否),而是要能提出问题。当然,这些只是接着上文顺道提起,并不是现在要谈的主题。

回到风神的故事,不难发现“帆虽鼓起,船竟不动”有点类似“站在车上推车”,推它不动乃是必然;然而,有一个重要差别,后者是一个“机械”的现象,容易用机械的方式解释,前者涉及“以风吹之”这个看不见的力量,比较难以想像,再加上小学徒造成的“奇迹”,就更能直指“反作用力”的核心思想。仔细来说:推车的手,和立在车上的脚之间,是以身体相连的;所谓“推”,就是透过身体的伸展想要增加这手和脚之间的水平距离,但这水平距离已被车子的固体结构所决定,即使卯足全力,也不过就是把车子拆了,绝不会造成车子的移动;但是,风神吹出来的气流,已经脱离了风神的“身体”,和他没有关系了,二者间并无机械的连结,照说无论他在船上或船外吹,效果都应该一样,为什么坐在船上竟然和车上推车一样,也吹不动船?

所谓“反作用力”的核心思想,正是指此而言:只要向一方抛出某物(包括吹出气流),必然造成自己往另一方的移动(如果没有受到其它阻碍的话),并不需要真的“推到”什么东西。于此,传统上是举出火箭、喷射机、或溜冰者往后抛出同伴等例子,这些当然都没有错;可惜的是,一般的教学很少引导小孩提出问题,即使提了问题,恐怕也得不到适当的讨论(而不是正确答案)。记得小时候,我们曾问老师:进入外太空后,火箭后方已经没有了空气,何以还是能经由往后喷气而前进?当时的想法是,火箭之所以会前进,是因为它后面的空气就像一堵墙,喷出的气流“推到”这堵墙上,就像用手推墙一样,会造成自己移动;没想到老师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他想了半天,居然想出一个理由,说那是因为现在喷出的气流打到刚才喷出的气体上!

风神故事所提供的情境,正是包含了各种猜想、质疑、论辩的各种可能性;特别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尖锐的对比,就是“有帆吹不动”和“无帆向后退”之间的矛盾和一致:表面上是矛盾,实质上是一致,一致处就是反作用力一直是存在着的,只要有了往前吹的作用力! 以上,是挖空心思教小孩的一例;透过这一例,希望大家了解,我们始终坚持着教育改革的本业!

文 / 史英
※ 本文作者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