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三年前因病过世,办完告别式,面对一大堆帐单,以及他生前因生意失败留下来的债务,我要跑法院办抛弃继承、撤销假扣押,并办理遗产申报、户政单位除籍等琐事,真是心力交瘁。一阵忙乱后,总算平静下来,我虽失去老公,但有两个儿子,所以盼望儿子们早日结婚,让我在儿孙陪伴下安享天年。
上个月,小儿子说他在南部找不到工作,要到北部找工作而离家。这个月,大儿子因考虑女朋友的工作地点较远,于是搬出去跟女友住。
顿时,家中只剩我一个人,胡思乱想了好久,打电话给老大说:“你不可以把妈妈一个孤单老人丢下,自己跑掉。”得到的答案却是:“你哪算老?你要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是放你自由。”打电话跟老么诉苦,得到的答案是:“你可以依靠我们,但是不能依赖我们。”
这时我才大梦初醒,结婚以来,努力撑起的这个家,如今即将瓦解,从小辛苦拉拔大的孩子已长大成人,纷纷要求独立,不愿意再做“妈宝”,我辛苦一辈子,到底剩下什么?应该剩下很差的记忆力吧!最好不记得自己的过去,或许更不该记得自己有几个孩子。人在无所求时,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吧!
朋友阿春原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她擅于理财,拥有台北精华地段五间房子,银行存款丰厚。退休后,理应悠哉过日子,但她似乎永远不嫌钱多,她苦读考取华语执照后,到处兼家教,比以前上班还忙,也把自己操得累兮兮。
“我胸口闷、膝盖痛,遗传性的地中海贫血让我全身不舒服。”阿春脸色苍白地跟我诉苦。我建议她停掉家教,好好调养身子,她却舍不得放弃这份额外收入。
阿春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头发对镜自剪,像狗啃的;衣服宽松,一看就知道是几十年前的;一双塑胶凉鞋穿四季,冬天脚冷就套上白袜。她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富婆,倒像是需要人济助的落魄街友。
有一次,我们到餐厅吃简餐,当服务生送上餐时,阿春马上要求多加一碗饭,因为白米饭是免费的。当我吃饱放下筷子时,她立即问:“你还要吃吗?”
我才一摇摇头,她火速向服务生要塑胶袋,把我盘中的剩菜倒光,和她自己吃一半的菜饭混在一起,然后腼腆地向我解释:“是包回去给我先生吃啦!”
“没关系,反正他也不知道。”阿春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则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节俭并不是坏事,但省得太过分时,可会让人受不了。阿春的子女在成年之后,个个溜之大吉,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在外租屋,很少回家;儿子也在服兵役后,到东京游学,一去就是三年,吃香喝辣,连学日语都要请家教到租处一对一,至今没拿过一张文凭,所有花费全由老妈埋单。
“你供养儿子住在全世界物价昂贵的东京,真舍得啊!母爱可真伟大喔!”我忍不住点醒她,但她只是苦笑着。阿春自己节俭得像个丐妇,儿子却挥霍得有如富公子,痴情父母果然大有人在。
乞丐妈妈与富儿子这种人生样态,在现今社会里,恐怕为数不少吧?
读以下两则在社会现实中,时有所闻的故事时,请记得龙应台在背影里的这一段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谓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您必须学习放下,放下心中的不舍,放下那难以割舍的父母子女的爱,因为:
再多的孺慕亲情,最后,终将尘封!就让我们含着泪水,默默祝祷:
“孩子,带着我满满的祝福,勇敢的去做你自己,不用回头!”。
当我们选择不注视生命中的缺憾,而对当下的富足怀着感恩的心时,就是置身于人间天堂。
---------莎拉. 布雷斯纳克(Sarah
Breathn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