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更有温度的世界,我要去哈佛做一个孩子王

2025-04-25 10:11:55
标签: ggu 教育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哈佛大学

【基本背景:】

本科:UC Berkeley 心理学、辅修教育学

GPA:3.97/4.0、专业GPA:4.0/4.0

TOEFL:Waived

GRE:未提交

【申请结果:】

Vanderbilt Peabody College, Child Studies M.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ducation M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hool Counseling MS;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Ed.M.;

Northwestern School of Education & Social Policy, Learning Sciences M.E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Human Development M.S.Ed.;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School Psychology, Ed.M.;

New York University, Psychology MA;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是个孩子王。

我喜欢和小孩一起在学校操场的草坪上打滚。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我也喜欢在草坪上躺着;我喜欢他们抱着我让我当猎人抓他们。那时的我也是在小区的街心花园疯跑躲躲藏藏,不让大哥哥大姐姐抓到我;我也喜欢听小朋友吹牛,说他们又要做什么很厉害的事情。

小小的我也吹过牛,在家庭聚会说我以后会上哈佛大学,惹得长辈们会心大笑,说小宝真有志气。

每一次从孩子们的学校走出来,我都回忆起很多自己小时候的剪影。感谢我父母为我提供了优渥的成长环境,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我闹腾,鬼点子多,想“称霸世界”。我记得小时候在幼儿园不想吃鸡蛋黄所以吃完蛋白把蛋黄藏到椅子底下。我记得我玩战龙四驱,自己带着我的赛车去店里改装,赢过了所有人,它叫影风幽狼。那时候我就是最优秀的,最会玩的,能“称霸世界”——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十几年后。在加州夏天燥热的阳光下,我背着沉重的黑书包,走在诺大的伯克利校园,二十二岁了。我意识到,我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被人看见,又很快被人忘掉。我参与学生政府,却发现作为年轻的学生,其实没有很多人会在乎我们年轻稚嫩的声音。同时,在时代的洪流里,我被那些宏大的东西牵着鼻子走。对家人多年付出的愧疚,对未来的方向感缺失,人情冷暖,签证危机,异乡偏见,时代更迭。我一度慢慢失去了小时候那股自命不凡的朝气。二十二岁已然成年的我,只是洪流中的一颗沙子,水流到哪里,我就飘到哪里。

但是浪潮散尽,在这一切动荡之中,我发现有两件事情从来没有变化过。

一、家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我。

二、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还是个孩子王。

本科的我和一位在高等教育领域深耕了三十多年的长辈的对话中,我说我好像一直在被大环境牵着走,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才有意义。

他说,你不要用这么宏大的词,你要是不知道想做什么的话,那你就写一写吧。什么都不要想,你先写下让你真正快乐的一些瞬间就好。

十分钟后,我的笔记本里写满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些事情的主线出奇地一致:

“前两天我带一群小孩上课,不知道怎么活跃气氛我就我唱了首歌,结果大家都跟着我一起唱,唱的可响了。”

“我特别喜欢小朋友们用小小的手试着握住我的手。我的手太大了,或者是说他们的手太小了,所以只能握住我两根手指。”

“我真的很喜欢和小朋友们待在一起。他们让我暂时忘记我成年人的身份,和世界冠以我的那些不可摘掉的标签,享受那些短暂欢笑的瞬间。这些快乐是可控的,纯粹的,美好的。”

“小朋友受伤之后哭了,我去拿冰袋给他冰敷,过了一阵子之后我给他拿了午饭,他吃的可香了。”

“他们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

“有个小孩跟我说,说我是个好老师。我说我不是老师捏,她说我不管,你就是个好老师。”

没错,不是好像。我就该是个孩子王。

我儿时那些快乐的碎片,和长大后与小朋友相处的那些快乐的碎片,在这个瞬间交融在了一起。我明白了。我要找回在简单的美好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更要为现在我身边的这些孩子,延续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

我已经二十二岁了,但是我也只有二十二岁,还应该有炙热的感情与理想。在那一瞬间,我知道了这就是我想做的。带着我的理想,我准备读研深造。

我要为了这些纯粹的快乐、为了这条适合我也能给我带来希望的前路,为了这世上最纯粹、最善良、最天真的小人儿们,为了更温暖、更有人情味的世界,去读书,去探索,去求知,去践行。

我是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来的美国,在纽约读了一所寄宿高中。后来,在2021年来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这八年间,我一直在和小朋友打交道。从做Sunday School Nursery照顾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到给小学的孩子们判作业削铅笔,再到成为真正的小学代班老师,再到我作为教研老师带着高中的同学们一起学AP——在这些工作过中,我自然而然也积攒了很多教育领域的、面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习经验(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七、八段了)。

我平日里情感比较细腻,也对理解别人的所想所感很有兴趣,更像了解我身边这些孩子们的认知与情绪发展,这样我才能真的理解我要服务的人群。因此,我本科四年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放在心理和教育这两个领域;接着,决定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之后,我开始再次细化自己的学科方向,把兴趣聚焦在了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两方面:

我想学习发展心理学,是因为可以研究孩子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孩子们基础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在几岁的时候萌芽的。通过这些,就可以对孩子们的思维认知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教室内外都能更加有效地做孩子们最能接受,也最适合他们的事情。

说到教室:我想学习学校心理学,是因为基于我过去的经历都是在教室里的,我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在校园里彼此间的互动,与老师的互动,以及与整个教育系统的互动,会给他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与改变;以及,在出现问题之后,该怎样与孩子进行舒适且有效的沟通,并且与校方和家庭合作,对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介入。

在这两个学科中能够学到的知识,都很符合我想要帮助孩子们的理想,也很符合我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性格,并且能够教我在一腔热血与浪漫的同时,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获得更有力量、有效果的助力手段。My passion needs to be evidence-based. 在确定了这些之后,我开始继续积攒在这些科目中的经验。

因一直比较喜欢在自己的学科中比较均匀稳定地发展(比如实习科研两手抓,什么事情都尝试一下),所以我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在教室内外的亲身实践的经历外,也在大三时加入了我的第一个实验室,开始试着接触了儿童认知发展方向的科研。但因为大三这间实验室科研助理(RA)的工作都比较单一,并且争取后发现能够处理复杂数据、真正上手科研的机会也比较有限,我毅然决定换一家实验室寻找更多的机会。

在大四前的暑假,我加入了我现在的实验室,并且在争取过后,我在那个暑假开始就已经独立上手,带着团队上比较年轻的RA,教他们收集分析数据,并且也独立完成了一篇自己的Honors Thesis,并且以二作的身份提交了一些Conference Poster和Paper。我与现在的实验室真的算相见恨晚——我们的大老板和小老板都特别热情,做事也非常高效,能够拨出足够的时间指导我的项目下一步该如何推进。我认识了很多同样喜欢发展心理学的好朋友,并且在他们的介绍下,也了解了很多业内比较热议的课题,学会了完整设计一个可靠的实验。

带着这些科研成果,我在我热爱的学科里又多了一份宝贵的经历。

然而慢慢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把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沟通出去,拿它就永远都不能在现实的教室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我做了实习,也做了科研。但是现在两者之间有条鸿沟,而为了完成我的理想,我需要修一座桥连接它们。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读研。

决定申请硕士前,我思考过读博,但是这意味着往后五年的时间我都要投身科研。我确实喜欢做研究,但由于我第一份科研开始得较晚,我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确定我真的热爱做研究。同时,我也思考过工作,但是本科的心理与教育学只教会了我这个领域的皮毛,并不足以支撑我做出足够专业的事情。我想要花一段时间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知识与阅历,以支撑我做出最后的决定。

大家都说不知道干什么了的话,就读个水硕逃避现实。可对我而言,读研是目前阶段最合适的选择之一,因为它会给我刚刚好的的知识储备,以及足够作出决定的底气。

所以我找到了世毕盟,在2024年的秋季开始了我的2025秋季申请。我的经历对我而言都非常宝贵,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文书中讲好的我所有的事情,不让这些宝贵的经历被浪费。最开始,我并不知道如何下笔。研究生文书不同于本科文书,在叙事的同时还需要高度自洽,逻辑通顺: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一个学术故事。而情绪化的我并不擅长写这类文书。幸运的是,我的世毕盟规划师和Mentor学姐在整个申请季中,都为我的申请材料提供了很多非常中肯切实际的Feedback,并帮我润色文书、提供修改建议,把我的故事讲的理性一些、自洽一些。在通顺地捋了一遍之后,我发现一片逻辑自洽的文书,比一篇满腔热血横冲直撞的文书,更能体现我的热爱。

在1月的一天,我提交了申请材料。

人都说波士顿的冬天很长。我说,我是北京人,我不怕。

在申请前的那个暑假,我去了波士顿。在阳光刚刚好的查尔斯河畔散步的时候,我望着河对岸林立的高楼和那所梦寐以求的学校,我和我的朋友答应对方,下一个暑假一定在波士顿再见面。我的手机像会偷听一样,给我推送了很多波士顿春夏的美景,还有波士顿的美食。我甚至还能刷到租房信息,就好像我命中注定就要住到这座城市一样。

热爱自然的人可以在查尔斯河上划艇,可以去瓦尔登湖看落叶,也可以驱车去Vermont畅快滑雪。热爱真理的人可以钻研读书,与最有智慧的那群人沟通。热爱幸福生活的人可以在Newbury St买到自己喜欢的品质生活。热爱热闹的人们可以去Fenway Park与三五好友小酌,或者一辆大巴就坐去繁华的曼哈顿…… 我爱波士顿,因为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便捷的交通、和这座城市的情韵,能给每一个人都留一个适合他们的位置。自然也包括我。

这是我眼中的波士顿,抛去名校加持的波士顿。

我对我的两位世毕盟导师说,没有哈佛录取的申请季,不管多成功,对我来说都不算成功。因为Veritas这句校训,一直刻在我心里。Veritas:是为了追求智慧的真理,做出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着人们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更进一步;是为了追求尊严的真理,在如今的动荡与敌意中不顾万难,不顾后果,挺直腰板。是为了追求爱与幸福的真理,保持着一颗柔软细腻但又坚毅的内核。

这是我眼中的哈佛,排名之外的哈佛。

这座城市,这座学府,都完美符合了我的理想。一个坚毅、美丽、温暖、纯粹的地方。我要找回在简单的美好中获得快乐的能力,更要为现在我身边的这些孩子,延续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在哈佛这座学府。

点开哈佛结果,我比想象中的要平静不少。我真的要去哈佛做孩子王了。

我想在接下来的一年,找到儿时自己的那份冲劲与朝气,并且把爱、希望、智慧与知识,带给我身边那些同样富有朝气与善良的小人儿们。我想带着世毕盟老师与学姐们的过来人经验,带着朋友们的鼓励,带着家人无条件的爱,带着我的理想,在波士顿生根发芽。

望着满屏的红色飘带和醒目的Congratulations,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平静——可能因为小时候我就是个自信孩子王,如今的这一切只是小时候的预言成真了而已。

小小的我吹过牛,在家庭聚会说我以后会上哈佛大学,惹得长辈们会心大笑,说小宝真有志气。

我要为了我心中那些纯粹的快乐;为了适合我也能给我带来希望的前路;为了这世上最纯粹、最善良、最天真的孩子们;为了更温暖、更有人情味的世界:去读书,去探索,去求知,去践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