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基本条件:
GRE:159+170 (V+Q),
4.0(AW)
TOEFL:114 (L=30, R=29, S=28,
W=27)
GPA:4.10/4.3
海外经历
暑校:UC Berkeley
大学交换项:University of Oxford, St. Anne’s
College
暑研:(Remote) UIUC
申请结果:
Cornell ECE PhD, Fellowship
全奖
Rice ECE PhD, 全奖
WashU ESE PhD, 全奖
USC ECE PhD, Fellowship
全奖
UCSD ECE MSc
Uchicago CS博士
Oxford Engineering
Science博士
01
出国读PhD的理由:
申请前,希望学弟学妹最好能够好好了解一下读PhD和MSc的区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现在来看我自己最初在申请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清楚这一点就选择了申请PhD。当时的想法可能跟很多同学一样,觉得PhD读了之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薪酬待遇更高,出国读PhD能够回国谋教职,等等。但实际看来并不是一定这样。个人觉得,最好能够和认识的教授,即将博士毕业的师兄师姐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申请中,当时我去跟UChicago
CS的系主任Meeting了一次,当时已经拿到Offer,我因为仔细了解了一下当时老师做的那个方向感觉不太好,就说想co-advise,因为之后对就业更有利。他跟我说,PhD可能不是你想要的,PhD应当是纯粹的研究兴趣。我当时觉得他是在批评我有些功利,但更多的学习了解后发现确实如此,如果是为了就业机会和挣钱,对ECE和CS的学生来说去美国去MSc基本足够了,先进入行业有更多的从业经验或许更为重要。而PhD一定是做研究,一定是对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哪怕你的MSc同学薪酬更高。
02
方向:
我在本科的进行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多孔石墨烯和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在大类上属于nano
fabrication。美国ECE的老师一般和国内研究方向有明显差距,做调度,规划,特高压技术的教授很少,即使比较热门的电力电子也并没有很多老师在做。美国不同学校的ECE老师做的方向差距也比较大,比如Stanford就很少有老师在做电气/电子材料,Princeton做各类Chips的老师比较多,WashU有很多做医电的老师,等等。申请时需要自己主要这一点,在选校的最好能够对此有所参考,不一定排名高的学校都要去申请,跟自己方向差距太大的老师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03
科研:
我是本科读完直接申请的PhD,所以以下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的科研,对Master的研究不一定正确。个人感觉对本科生来说选择科研方向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比较功利的说教授在学校一般是不会有精力去关注本科生的科研的,需要自己主动去找老师,保持跟老师一直Update,向他证明你优秀。找方向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推荐尝试先去能够简单看一下自己心仪的美国学校老师大概做什么方向,一般这会在大二左右,相当早的时间,提前看一下做的方向,然后再去找教授,甚至说不一定是本专业的,比如申请ECE的同学可以考虑材料,微电子,计算机等等方向的老师。选科研方向切忌人云亦云,尤其是电气的同学(因为和美国差距会非常明显),每个PhD
Student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Toolkit。
各类申请经验中基本都会提到期刊论文发表的重要性,无需我在这里赘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简单,对于做材料的PhD学生而言,毕业时一般也就3-5篇期刊文章,还并不是每篇质量都比较高。所以本科生想自己要拿一作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是计算机方向的同学发表会议论文周期一般会比做材料快。我在申请时共一的文章还没有被接收,一篇挂在很后面的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和专利。这里引用一句申请面试的时候教授说的话,“我们看的不是你的学术成就,而是你的Toolkit是否适合我们组”。核心感觉是要通过文章的相关工作,向教授说明你的Toolkit,不一定说一定每篇都得见刊。
在申请的时候也是这样,直观上方向最相近的老师不一定会愿意收,反而个人觉得方向没有那么相近的老师却非常感兴趣,比如WashU做医学Photoacoustic的BME老师和我的方向,感觉差距十分大,我也没有任何医学背景,但是我的nano
fabrication背景,尤其是thermally drawn
fiber,让他十分感兴趣。这在自己看教授研究方向时,基本上很难知道。不过最后提交申请了之后,他们也会自己出来捞人,committee也会对此进行判断协调,所以很多面试不一定是你勾过的老师,甚至跨系。申请选择教授,可以确保让他看到你的申请。
04
英语考试:
我因为之前出国比较多,英语对我来说感觉压力不是很大,所以也不一定有参考意义,托福我一共有三次考试,111,112,114,考的原因都是上一次的过期了,gre也就考了这一次。
推荐申请美国PhD同学们尽量不要去刷分,对申请的正向作用感觉不大,他只是一个基本要求,教授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顶尖的学校对这个要求很低,比如MIT,UCB好像都只要求90多,反而UIUC,NTU要求100多。如果申请香港和新加坡的同学,或者申请MSc同学可以尽量把标化考高一点。
托福如果口语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尽可能口语考高一些,这样录取了之后学校TA资格就不用额外考试了,例如康奈尔admission要求口语22,面试TA资格要求托福口语27.
05
套磁和面试:
套磁我个人感觉比较玄学。我套磁回应的教授有话说的十分肯定的,“至少会给你面试”,“我们组里有你师兄,我觉得你们学校学生质量很好”,等等,最后面试都没给我。但也确实有听说因为套磁获得了比较好的申请结果的同学。
实际上了解大概是这样,因为在交申请之前会有大量的套磁,一个老师跟我坦言会有上千封套磁,所以基本上老点的教授他们可能会直接懒得看,也没有时间看,因为在提交申请之前谁都不知道他的application
pool里学生质量怎么样,所以基本不会肯定,除非你远超他以往的学生质量。交了申请之后的套磁可以算是一个提醒,不过最后决定的基本还是申请的学生质量,如果你跟他最好的学生差距没有那么大,他可能因为你套了磁会愿意来面试你。因为教授基本上都比较忙,搞完这些对他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是常态。总而言之,推荐进行套磁,不过不要对结果抱有太大期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能够增加面试的机会。
面试本身可以视为答辩考核,表达清楚是基本要求,但基本上是在你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表达应该问题不大,大不了先网上查清楚。当时我的mentor对面试和修改PPT提了不少重要的意见。因为面试的时候本科生还没有毕设答辩,很少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最好能找mentor和培训师看一看。老师基本上都会对你的做的内容提问(除非你对他来说比较优秀他想直接收,问的就会说是我给你offer你来不来啊之类),基本上如果是确确实实自己做的科研回答问题不大,最好能够联系一些背景,如果能跟他做的联系起来就更好了。
个人感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最好能够整理一些逻辑体系,不要把自己做的所有东西堆砌在一起,而是整理一个逻辑串联思路,具体跟博士毕业的时候串联工作写毕业论文一样,有条件可以让师兄师姐帮忙看看,不要光是自己讲的高兴,最主要还是要跟教授的方向—你申请去做的方向联系起来。二是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按照这个套路面试。我遇到过committee面试(老师带一个committee
member面试),脱PPT面试(不让使用PPT,直接聊),考察基本内容,写方程等等,都是可能会有的,在面试邮件中不一定会提及这些,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06
对世毕盟的评价:
我是世毕盟DIY服务,自己拟初稿,然后培训师和mentor给建议修改,培训师会在一些节点提醒该做什么事情,根据你的情况给一些个人化的建议。
主要形式是培训师和mentor有一个小群。培训师主要讲解和帮助申请流程,申请需要的相关材料的准备和衔接,指导填写网申和指导帮助处理一些申请中个人遇到的问题。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很多时候比较焦虑,世毕盟的培训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我很多,有问必答。Mentor一般是一个申请到好学校的PhD学长学姐(我的mentor是Stanford毕业的PhD),有专业的背景,能够给我学术相关的各类建议,在申请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也可以向他咨询(比如选校,科研方向,导师之类的)。他对我的PS和CV提了很多专业,也比较关键的改进意见,面试之前修改PPT也是如此,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相当于帮助我找了一位愿意回答我各种问题的同专业的学长。
我非常感谢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对我的帮助。另外在此也感谢在该过程中帮助我的教授,我的导师,师兄师姐。预祝各位同学申请顺利,都能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
英国签证还能被拒?那我今年去美国
背景介绍:
基本条件:
GRE:159+170 (V+Q), 4.0(AW)
TOEFL:114 (L=30, R=29, S=28, W=27)
GPA:4.10/4.3
海外经历
暑校:UC Berkeley
大学交换项:University of Oxford, St. Anne’s College
暑研:(Remote) UIUC
申请结果:
Cornell ECE PhD, Fellowship 全奖
Rice ECE PhD, 全奖
WashU ESE PhD, 全奖
USC ECE PhD, Fellowship 全奖
UCSD ECE MSc
Uchicago CS博士
Oxford Engineering Science博士
01
出国读PhD的理由:
申请前,希望学弟学妹最好能够好好了解一下读PhD和MSc的区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现在来看我自己最初在申请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清楚这一点就选择了申请PhD。当时的想法可能跟很多同学一样,觉得PhD读了之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薪酬待遇更高,出国读PhD能够回国谋教职,等等。但实际看来并不是一定这样。个人觉得,最好能够和认识的教授,即将博士毕业的师兄师姐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申请中,当时我去跟UChicago CS的系主任Meeting了一次,当时已经拿到Offer,我因为仔细了解了一下当时老师做的那个方向感觉不太好,就说想co-advise,因为之后对就业更有利。他跟我说,PhD可能不是你想要的,PhD应当是纯粹的研究兴趣。我当时觉得他是在批评我有些功利,但更多的学习了解后发现确实如此,如果是为了就业机会和挣钱,对ECE和CS的学生来说去美国去MSc基本足够了,先进入行业有更多的从业经验或许更为重要。而PhD一定是做研究,一定是对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哪怕你的MSc同学薪酬更高。
02
方向:
我在本科的进行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多孔石墨烯和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在大类上属于nano fabrication。美国ECE的老师一般和国内研究方向有明显差距,做调度,规划,特高压技术的教授很少,即使比较热门的电力电子也并没有很多老师在做。美国不同学校的ECE老师做的方向差距也比较大,比如Stanford就很少有老师在做电气/电子材料,Princeton做各类Chips的老师比较多,WashU有很多做医电的老师,等等。申请时需要自己主要这一点,在选校的最好能够对此有所参考,不一定排名高的学校都要去申请,跟自己方向差距太大的老师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03
科研:
我是本科读完直接申请的PhD,所以以下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的科研,对Master的研究不一定正确。个人感觉对本科生来说选择科研方向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比较功利的说教授在学校一般是不会有精力去关注本科生的科研的,需要自己主动去找老师,保持跟老师一直Update,向他证明你优秀。找方向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推荐尝试先去能够简单看一下自己心仪的美国学校老师大概做什么方向,一般这会在大二左右,相当早的时间,提前看一下做的方向,然后再去找教授,甚至说不一定是本专业的,比如申请ECE的同学可以考虑材料,微电子,计算机等等方向的老师。选科研方向切忌人云亦云,尤其是电气的同学(因为和美国差距会非常明显),每个PhD Student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Toolkit。
各类申请经验中基本都会提到期刊论文发表的重要性,无需我在这里赘述。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简单,对于做材料的PhD学生而言,毕业时一般也就3-5篇期刊文章,还并不是每篇质量都比较高。所以本科生想自己要拿一作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是计算机方向的同学发表会议论文周期一般会比做材料快。我在申请时共一的文章还没有被接收,一篇挂在很后面的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和专利。这里引用一句申请面试的时候教授说的话,“我们看的不是你的学术成就,而是你的Toolkit是否适合我们组”。核心感觉是要通过文章的相关工作,向教授说明你的Toolkit,不一定说一定每篇都得见刊。
在申请的时候也是这样,直观上方向最相近的老师不一定会愿意收,反而个人觉得方向没有那么相近的老师却非常感兴趣,比如WashU做医学Photoacoustic的BME老师和我的方向,感觉差距十分大,我也没有任何医学背景,但是我的nano fabrication背景,尤其是thermally drawn fiber,让他十分感兴趣。这在自己看教授研究方向时,基本上很难知道。不过最后提交申请了之后,他们也会自己出来捞人,committee也会对此进行判断协调,所以很多面试不一定是你勾过的老师,甚至跨系。申请选择教授,可以确保让他看到你的申请。
04
英语考试:
我因为之前出国比较多,英语对我来说感觉压力不是很大,所以也不一定有参考意义,托福我一共有三次考试,111,112,114,考的原因都是上一次的过期了,gre也就考了这一次。
推荐申请美国PhD同学们尽量不要去刷分,对申请的正向作用感觉不大,他只是一个基本要求,教授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顶尖的学校对这个要求很低,比如MIT,UCB好像都只要求90多,反而UIUC,NTU要求100多。如果申请香港和新加坡的同学,或者申请MSc同学可以尽量把标化考高一点。
托福如果口语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尽可能口语考高一些,这样录取了之后学校TA资格就不用额外考试了,例如康奈尔admission要求口语22,面试TA资格要求托福口语27.
05
套磁和面试:
套磁我个人感觉比较玄学。我套磁回应的教授有话说的十分肯定的,“至少会给你面试”,“我们组里有你师兄,我觉得你们学校学生质量很好”,等等,最后面试都没给我。但也确实有听说因为套磁获得了比较好的申请结果的同学。
实际上了解大概是这样,因为在交申请之前会有大量的套磁,一个老师跟我坦言会有上千封套磁,所以基本上老点的教授他们可能会直接懒得看,也没有时间看,因为在提交申请之前谁都不知道他的application pool里学生质量怎么样,所以基本不会肯定,除非你远超他以往的学生质量。交了申请之后的套磁可以算是一个提醒,不过最后决定的基本还是申请的学生质量,如果你跟他最好的学生差距没有那么大,他可能因为你套了磁会愿意来面试你。因为教授基本上都比较忙,搞完这些对他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是常态。总而言之,推荐进行套磁,不过不要对结果抱有太大期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能够增加面试的机会。
面试本身可以视为答辩考核,表达清楚是基本要求,但基本上是在你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表达应该问题不大,大不了先网上查清楚。当时我的mentor对面试和修改PPT提了不少重要的意见。因为面试的时候本科生还没有毕设答辩,很少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最好能找mentor和培训师看一看。老师基本上都会对你的做的内容提问(除非你对他来说比较优秀他想直接收,问的就会说是我给你offer你来不来啊之类),基本上如果是确确实实自己做的科研回答问题不大,最好能够联系一些背景,如果能跟他做的联系起来就更好了。
个人感觉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最好能够整理一些逻辑体系,不要把自己做的所有东西堆砌在一起,而是整理一个逻辑串联思路,具体跟博士毕业的时候串联工作写毕业论文一样,有条件可以让师兄师姐帮忙看看,不要光是自己讲的高兴,最主要还是要跟教授的方向—你申请去做的方向联系起来。二是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按照这个套路面试。我遇到过committee面试(老师带一个committee member面试),脱PPT面试(不让使用PPT,直接聊),考察基本内容,写方程等等,都是可能会有的,在面试邮件中不一定会提及这些,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06
对世毕盟的评价:
我是世毕盟DIY服务,自己拟初稿,然后培训师和mentor给建议修改,培训师会在一些节点提醒该做什么事情,根据你的情况给一些个人化的建议。
主要形式是培训师和mentor有一个小群。培训师主要讲解和帮助申请流程,申请需要的相关材料的准备和衔接,指导填写网申和指导帮助处理一些申请中个人遇到的问题。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很多时候比较焦虑,世毕盟的培训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我很多,有问必答。Mentor一般是一个申请到好学校的PhD学长学姐(我的mentor是Stanford毕业的PhD),有专业的背景,能够给我学术相关的各类建议,在申请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也可以向他咨询(比如选校,科研方向,导师之类的)。他对我的PS和CV提了很多专业,也比较关键的改进意见,面试之前修改PPT也是如此,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相当于帮助我找了一位愿意回答我各种问题的同专业的学长。
我非常感谢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对我的帮助。另外在此也感谢在该过程中帮助我的教授,我的导师,师兄师姐。预祝各位同学申请顺利,都能去到自己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