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
GPA 90+
申请结果:
牛津大学工程学博士、牛津大学风能和海洋能源系统和结构博士、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
去向:牛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是由牛津大学的Clarendon 奖学金全部资助的。同时拿到了英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奖学金。
申请背景:
我的本科专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2+2,GPA
90+,然后有三段科研,一段线上,两段本校(同一个导师),以及一段剑桥大学暑期科研。
申请博士的契机:
我是去年暑假在剑桥做暑期科研时才真正决定申请PhD的。高中三年我一直在玩航模、参加各种比赛,特别喜欢动手去做、去设计一些新的东西,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学Engineering的一个契机。大学一开始我在线上和宁诺都做了科研,但感觉比较一般,我也觉得自己没有直接申PhD的水平,需要先读个master。但到了大三暑假,在剑桥做了暑研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了。我当时是进组和
PhD 一起做事情,这相当于我的工作难度没他们高,但工作日常和一个真正的 PhD
是一模一样的。我很喜欢这种做研究感觉,很享受每天都遇到不同东西要拆解、用工程学的方法去逐个击破。暑研结束后我就觉得我很适合申请PhD,而且我的背景也已经够了。
申请暑研:
我签约世毕盟比较早,我的培训师李老师一直提醒我大三的暑期科研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找个好暑研,所以大三我就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到大三下学期开学,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剑桥的暑研项目。由于这个项目在整个欧洲只录取15个人、竞争非常激烈,我感觉不一定能中,所以我当时还申请了英国诺丁汉的暑研作为Plan
B。没想到剑桥的结果先出来,没面试就直接被录取了。申请暑研和申请PhD一样,要先和教授联系,他说实验室有空、同意你申,你才有资格去递交申请。我当时疯狂套磁,一开始都到的回复都是抱歉没有空位了,持续了两三周我几乎要放弃时一位老师回复了我,说之前一个月一直在check实验室有没有空位,发现还是有的、我可以申请,然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博士申请中的关键要素:
我觉得申请 PhD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导师、实验室相匹配。第二重要的就是推荐信。我认识的很多同学跟我说推荐信只是一个形式,直接找任课老师、凑够数量就行,这我觉得是完全无效的。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强推在我申请剑桥暑期科研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们中国文化圈里边,推荐这种文化比较薄弱,我们不太喜欢用推荐制度来决定人。但是在欧美,推荐很常见,强推也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推荐信。
科研背景的提升:
1.尽早加入实验室:我们宁诺这方面可能跟其他学校不同,我记得是大二放寒假前,学院给全体学生发邮件说可以报名参加
in-semester
research,我就找了比较感兴趣的老师报名了。可能是因为我成绩比较好,所以就直接通过了。然后我在课题组从寒假做到下学期结束,老师又说还有暑研问我要不要做,我就继续做到暑假结束。据我了解,只要成绩不太差,in-semester
research 进去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暑假前学院也会通知学生报名 summer
research,但位置相对少一些。不过没有被选进去的话也可以自己联系老师,这个方式的成功概率也比较高。
2.平衡科研与上课:其实我的大部分科研都是在暑假完成的,学期中间我会把课内的学业放到首位。我们宁诺每个学生都希望以一等学位毕业,我也不例外,所以课业成绩很重要,我们EEE专业也很卷,所以上课期间我不会花太多时间放在实验室上。关于时间的平衡,我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全身心投入,比如上课的时候就好好上课,不想别的,做研究的时候就专心做研究,玩的时候也一样。暑假一般刚考完我就会出去玩得很疯,玩回来就马上进入状态做研究。
世毕盟的帮助:
我觉得世毕盟老师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就是套磁和暑研。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暑研对申请 PhD
有巨大帮助。而且申请时如果事情全由我自己干,可能不会这么顺利。我能写套磁邮件、改一版然后发出去,但很难把各个环节都打磨好。申请的时候心态其实很浮躁、很焦躁,很难沉下心去仔细去研究一件事,但有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MIT
EECS博士)的话,我抛出一个问题,马上就有人给我递过来答案,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点是改文书。我的PS在针对每个学校做修改后都会发给培训师李老师看。其实每次调整的东西都不大,所以有点不好意思,但李老师都会看得特别仔细,帮我改掉一些细微的错误。CV上的帮助也重要。一开始我有个比较初级的CV,还不太符合标准。培训师李老师和Mentor帮我做了提炼和修改,之后有了什么新的经历就往里填,他们再帮我改,这样一次次积累。直到申情
PhD 套磁的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历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申请心得:
在这里,我确实有许多想说的话,特别是对我们宁诺的同学。我们跟其他很多学校的同学可能有一点不同,我们选择宁诺读本科的时候可能就有去国外读研究生的打算,所以我们可以更早的利用这个时间,及早规划。这些话其实不是因为今天我拿到了牛津的录取我才说的,跟我熟悉的同学、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我都有跟他们聊过。真的非常希望宁诺的同学们都有非常好的申请结果!
第一个建议是,一定要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是人生目标。我们不要把大学当成高中的延续,要尽快从应试思维中走出来,多探索,找到自己喜欢和未来想做的事。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朝那个方向努力,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发现自己对研究很感兴趣,或者说喜欢在科技领域做一些尝试和创新,那就可以考虑申请
PhD 了。一旦有了读 PhD
的想法,就要尽早去准备,无论是提前联系教授、建立自己network,还是做一些科研,都是很好的准备方法。我们宁诺的同学本科直接申请博士的少,我觉得我周边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同学,他们是绝对够申请PhD的,但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总觉得好像要先申请硕士,这确实需要需要一些宣传和普及。我觉得未来目标是
PhD
的话,就应该直接把目标定为申PhD,读任何硕士都是浪费时间,而坚定目标后及早准备,我们也是能够实现的。
第二个建议是保持一个稍微不错的成绩。虽然成绩在申请 PhD
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联系老师的时候,成绩是一块敲门砖。告诉老师你学习能力很强又学有余力,申请科研时会更容易。
第三个建议是 PhD
找组一定要尽早。我暑假开始都觉得晚了,大三早期就可以开始做。提前到大学官网看看他们的研究课题,找一些和自己兴趣最符合的,然后思考两点:这个组能给我带来什么、我能给这个组带来什么。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套磁信就有内容了。申请
PhD
最重要的就是匹配度,你和导师、和组匹配度越高,你的研究经历、兴趣点和他们越一致,你被录取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学弟学妹可以尽早去查,找好匹配的组后也可以提早和他们联系,建立好关系成功概率会很大。
最后一点,到国外读博读硕,不是“考”学校,而是“申请”学校。我们要真正去了解申请学校的流程和重点,用英美的思路来准备,而不是去“考IC”“考牛剑”,认为考高分就能上。我也是从这个想法逐渐扭转过来的,如果当时有个人能尽早指出这点,我就能更早行动、少走一点弯路。
爱玩,爱科研,牛津全奖,宁诺学长的走心总结
背景介绍:
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
GPA 90+
申请结果:
牛津大学工程学博士、牛津大学风能和海洋能源系统和结构博士、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
去向:牛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是由牛津大学的Clarendon 奖学金全部资助的。同时拿到了英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奖学金。
申请背景:
我的本科专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2+2,GPA 90+,然后有三段科研,一段线上,两段本校(同一个导师),以及一段剑桥大学暑期科研。
申请博士的契机:
我是去年暑假在剑桥做暑期科研时才真正决定申请PhD的。高中三年我一直在玩航模、参加各种比赛,特别喜欢动手去做、去设计一些新的东西,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学Engineering的一个契机。大学一开始我在线上和宁诺都做了科研,但感觉比较一般,我也觉得自己没有直接申PhD的水平,需要先读个master。但到了大三暑假,在剑桥做了暑研感觉就非常不一样了。我当时是进组和 PhD 一起做事情,这相当于我的工作难度没他们高,但工作日常和一个真正的 PhD 是一模一样的。我很喜欢这种做研究感觉,很享受每天都遇到不同东西要拆解、用工程学的方法去逐个击破。暑研结束后我就觉得我很适合申请PhD,而且我的背景也已经够了。
申请暑研:
我签约世毕盟比较早,我的培训师李老师一直提醒我大三的暑期科研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找个好暑研,所以大三我就一直在关注这件事。到大三下学期开学,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剑桥的暑研项目。由于这个项目在整个欧洲只录取15个人、竞争非常激烈,我感觉不一定能中,所以我当时还申请了英国诺丁汉的暑研作为Plan B。没想到剑桥的结果先出来,没面试就直接被录取了。申请暑研和申请PhD一样,要先和教授联系,他说实验室有空、同意你申,你才有资格去递交申请。我当时疯狂套磁,一开始都到的回复都是抱歉没有空位了,持续了两三周我几乎要放弃时一位老师回复了我,说之前一个月一直在check实验室有没有空位,发现还是有的、我可以申请,然后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博士申请中的关键要素:
我觉得申请 PhD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导师、实验室相匹配。第二重要的就是推荐信。我认识的很多同学跟我说推荐信只是一个形式,直接找任课老师、凑够数量就行,这我觉得是完全无效的。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强推在我申请剑桥暑期科研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们中国文化圈里边,推荐这种文化比较薄弱,我们不太喜欢用推荐制度来决定人。但是在欧美,推荐很常见,强推也是很有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推荐信。
科研背景的提升:
1.尽早加入实验室:我们宁诺这方面可能跟其他学校不同,我记得是大二放寒假前,学院给全体学生发邮件说可以报名参加 in-semester research,我就找了比较感兴趣的老师报名了。可能是因为我成绩比较好,所以就直接通过了。然后我在课题组从寒假做到下学期结束,老师又说还有暑研问我要不要做,我就继续做到暑假结束。据我了解,只要成绩不太差,in-semester research 进去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暑假前学院也会通知学生报名 summer research,但位置相对少一些。不过没有被选进去的话也可以自己联系老师,这个方式的成功概率也比较高。
2.平衡科研与上课:其实我的大部分科研都是在暑假完成的,学期中间我会把课内的学业放到首位。我们宁诺每个学生都希望以一等学位毕业,我也不例外,所以课业成绩很重要,我们EEE专业也很卷,所以上课期间我不会花太多时间放在实验室上。关于时间的平衡,我是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就全身心投入,比如上课的时候就好好上课,不想别的,做研究的时候就专心做研究,玩的时候也一样。暑假一般刚考完我就会出去玩得很疯,玩回来就马上进入状态做研究。
世毕盟的帮助:
我觉得世毕盟老师对我帮助最大的地方就是套磁和暑研。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暑研对申请 PhD 有巨大帮助。而且申请时如果事情全由我自己干,可能不会这么顺利。我能写套磁邮件、改一版然后发出去,但很难把各个环节都打磨好。申请的时候心态其实很浮躁、很焦躁,很难沉下心去仔细去研究一件事,但有世毕盟培训师和Mentor(MIT EECS博士)的话,我抛出一个问题,马上就有人给我递过来答案,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印象很深的点是改文书。我的PS在针对每个学校做修改后都会发给培训师李老师看。其实每次调整的东西都不大,所以有点不好意思,但李老师都会看得特别仔细,帮我改掉一些细微的错误。CV上的帮助也重要。一开始我有个比较初级的CV,还不太符合标准。培训师李老师和Mentor帮我做了提炼和修改,之后有了什么新的经历就往里填,他们再帮我改,这样一次次积累。直到申情 PhD 套磁的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历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申请心得:
在这里,我确实有许多想说的话,特别是对我们宁诺的同学。我们跟其他很多学校的同学可能有一点不同,我们选择宁诺读本科的时候可能就有去国外读研究生的打算,所以我们可以更早的利用这个时间,及早规划。这些话其实不是因为今天我拿到了牛津的录取我才说的,跟我熟悉的同学、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我都有跟他们聊过。真的非常希望宁诺的同学们都有非常好的申请结果!
第一个建议是,一定要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或者是人生目标。我们不要把大学当成高中的延续,要尽快从应试思维中走出来,多探索,找到自己喜欢和未来想做的事。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朝那个方向努力,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如果发现自己对研究很感兴趣,或者说喜欢在科技领域做一些尝试和创新,那就可以考虑申请 PhD 了。一旦有了读 PhD 的想法,就要尽早去准备,无论是提前联系教授、建立自己network,还是做一些科研,都是很好的准备方法。我们宁诺的同学本科直接申请博士的少,我觉得我周边也有很多很优秀的同学,他们是绝对够申请PhD的,但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总觉得好像要先申请硕士,这确实需要需要一些宣传和普及。我觉得未来目标是 PhD 的话,就应该直接把目标定为申PhD,读任何硕士都是浪费时间,而坚定目标后及早准备,我们也是能够实现的。
第二个建议是保持一个稍微不错的成绩。虽然成绩在申请 PhD 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联系老师的时候,成绩是一块敲门砖。告诉老师你学习能力很强又学有余力,申请科研时会更容易。
第三个建议是 PhD 找组一定要尽早。我暑假开始都觉得晚了,大三早期就可以开始做。提前到大学官网看看他们的研究课题,找一些和自己兴趣最符合的,然后思考两点:这个组能给我带来什么、我能给这个组带来什么。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套磁信就有内容了。申请 PhD 最重要的就是匹配度,你和导师、和组匹配度越高,你的研究经历、兴趣点和他们越一致,你被录取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学弟学妹可以尽早去查,找好匹配的组后也可以提早和他们联系,建立好关系成功概率会很大。
最后一点,到国外读博读硕,不是“考”学校,而是“申请”学校。我们要真正去了解申请学校的流程和重点,用英美的思路来准备,而不是去“考IC”“考牛剑”,认为考高分就能上。我也是从这个想法逐渐扭转过来的,如果当时有个人能尽早指出这点,我就能更早行动、少走一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