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专业第一,我去Princeton全奖!!!
2023-07-07 19:10:06
背景介绍:
本科学校:国内985
本科专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申请绩点:专业第一
托福:110(S25)
GRE: 159+170+4
收到off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ECE全奖博士录取,美国杜克大学ECE全奖博士录取,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DIC全奖博士录取
作为一个转专业选手,由于没有学过很多相关课程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我的申请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虽然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但是回顾自己的申请经历,还是觉得有不少可以总结的地方。在这里,我想从一个转专业申请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从GPA、英语、科研等方面来准备留学申请。
首先,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我觉得做好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感兴趣的点到底在哪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高中时期大部分同学并不会也没有机会去认真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会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也经历了这段过程。对此,我的对策是多去联系做不同方向的老师,和他们聊天,并且积极地去参观各种实验室和课题组,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听听组会和学校举办的讲座,这些经历能够很好的帮助自己全方面地了解各个研究方向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让自己的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更加的明确。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后,如果在学校开展大规模转专业之前,那你很幸运,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的意向专业即可;但是如果已经错过了学校大规模转专业的契机,就像我一样,就只能硬着头皮学习那些我不会再需要的专业课了。对于处在这些阶段的同学,我有一些建议:首先就是GPA越高越好,相较于同方向申请的同学,我不认为对于转专业选手来说“GPA3.9以上就没有了区别”。毕竟相较于科班出生的同学,我们天然就在专业课以及科研上存在劣势,一个高的GPA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很强,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确本专业课对你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因此需要放弃“为了学知识而上课”的想法,刷GPA是唯一的目的,所以选课的选择就是老师给分好,不卷即可;最后就是善于利用放弃成绩以及重修的机会,这一点无需多言,总之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GPA。
对于英语来说,我觉得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备考时间线的规划。大部分的学长学姐或者老师都会推荐“先考托福后考GRE”,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规划,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合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GRE的有效期是五年,这意味着你在大一考GRE,在大四申请也不会过期,而托福的有效期是两年,有些学校会要求18个月以内托福成绩才有效,这就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在大三上考托福才是有效的成绩,在大学前两年考的托福,哪怕成绩再高,在申请的时候可能也是废纸一张;第二,我不认为GRE和托福有着很强的关联或者递进的关系,也不认为考了托福就准备起GRE就会更加的容易。事实上,这是两个定位不同的考试:托福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使用英语的表达能力,而GRE则强调的是使用英语进行研究生阶段科研活动的能力,二者在备考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技巧并没有很高的相似程度。基于上述的理由,我强烈建议大家先考GRE后考托福,GRE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就考掉,而托福在大三之前都不用参加正式的考试,可以去参加新东方的免费TPO模考,和真实考场环境的相似度高达90%,已经足够练手。
在科研方面,对于转专业选手来说,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科研的主题应该和自己未来的申请方向高度相关,否则基本上就是一段无效的科研。在寻找暑研老师的时候,如果有之前的学长学姐和自己申请的方向类似,可以尝试找他们要一个老师的list,这样会大大省去自己从各个学校官网寻找老师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同时,LinkedIn也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可以在上面到处加学长学姐,遇到自己感兴趣组的学长学姐,也可以尝试沟通,从他们口中也许可以知道一些组内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及老板的特点等等,从而帮助自己更加高效地建立选校/导师名单。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无论你的课题是否可以通过线上完成,我都强烈不推荐线上暑研。线下暑研和导师沟通的效率是线上暑研的成百上千倍,同时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进行交流,最关键的是可以去其他学校“面套”老师,或者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推销自己,这些都是线上暑研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世毕盟在我申请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培训师和mentor学长在我确定选校名单,套磁面试以及修改文书的过程中给予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与支持,没有他们我一定不会有这样好的申请结果。
985,专业第一,我去Princeton全奖!!!
背景介绍:
本科学校:国内985
本科专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申请绩点:专业第一
托福:110(S25)
GRE: 159+170+4
收到off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ECE全奖博士录取,美国杜克大学ECE全奖博士录取,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DIC全奖博士录取
作为一个转专业选手,由于没有学过很多相关课程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我的申请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虽然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但是回顾自己的申请经历,还是觉得有不少可以总结的地方。在这里,我想从一个转专业申请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从GPA、英语、科研等方面来准备留学申请。
首先,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我觉得做好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感兴趣的点到底在哪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高中时期大部分同学并不会也没有机会去认真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会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也经历了这段过程。对此,我的对策是多去联系做不同方向的老师,和他们聊天,并且积极地去参观各种实验室和课题组,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听听组会和学校举办的讲座,这些经历能够很好的帮助自己全方面地了解各个研究方向的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让自己的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更加的明确。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后,如果在学校开展大规模转专业之前,那你很幸运,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的意向专业即可;但是如果已经错过了学校大规模转专业的契机,就像我一样,就只能硬着头皮学习那些我不会再需要的专业课了。对于处在这些阶段的同学,我有一些建议:首先就是GPA越高越好,相较于同方向申请的同学,我不认为对于转专业选手来说“GPA3.9以上就没有了区别”。毕竟相较于科班出生的同学,我们天然就在专业课以及科研上存在劣势,一个高的GPA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很强,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确本专业课对你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因此需要放弃“为了学知识而上课”的想法,刷GPA是唯一的目的,所以选课的选择就是老师给分好,不卷即可;最后就是善于利用放弃成绩以及重修的机会,这一点无需多言,总之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GPA。
对于英语来说,我觉得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备考时间线的规划。大部分的学长学姐或者老师都会推荐“先考托福后考GRE”,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规划,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合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GRE的有效期是五年,这意味着你在大一考GRE,在大四申请也不会过期,而托福的有效期是两年,有些学校会要求18个月以内托福成绩才有效,这就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在大三上考托福才是有效的成绩,在大学前两年考的托福,哪怕成绩再高,在申请的时候可能也是废纸一张;第二,我不认为GRE和托福有着很强的关联或者递进的关系,也不认为考了托福就准备起GRE就会更加的容易。事实上,这是两个定位不同的考试:托福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使用英语的表达能力,而GRE则强调的是使用英语进行研究生阶段科研活动的能力,二者在备考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技巧并没有很高的相似程度。基于上述的理由,我强烈建议大家先考GRE后考托福,GRE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就考掉,而托福在大三之前都不用参加正式的考试,可以去参加新东方的免费TPO模考,和真实考场环境的相似度高达90%,已经足够练手。
在科研方面,对于转专业选手来说,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科研的主题应该和自己未来的申请方向高度相关,否则基本上就是一段无效的科研。在寻找暑研老师的时候,如果有之前的学长学姐和自己申请的方向类似,可以尝试找他们要一个老师的list,这样会大大省去自己从各个学校官网寻找老师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同时,LinkedIn也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可以在上面到处加学长学姐,遇到自己感兴趣组的学长学姐,也可以尝试沟通,从他们口中也许可以知道一些组内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及老板的特点等等,从而帮助自己更加高效地建立选校/导师名单。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无论你的课题是否可以通过线上完成,我都强烈不推荐线上暑研。线下暑研和导师沟通的效率是线上暑研的成百上千倍,同时也可以和同组的博士生进行交流,最关键的是可以去其他学校“面套”老师,或者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推销自己,这些都是线上暑研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世毕盟在我申请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培训师和mentor学长在我确定选校名单,套磁面试以及修改文书的过程中给予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与支持,没有他们我一定不会有这样好的申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