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关头,放弃保研,我去普林斯顿大学

2023-06-04 13:32:18
标签: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ggu

院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GPA:3.86/4.00

Toefl:105 = 28(R) + 28(L) + 23(S) + 26(W)

GRE:155(V) + 170(Q) + 4.5(AW)

科研:申请时一篇n作期刊中稿,两篇一作在投,一篇n作在投

推荐信:(四封科研推)一封海外华人AP推荐信,两封清华校内推荐信,一封MSRA mentor推荐信

Admitted: ECE PhD@Princeton, CS PhD@UIUC, CS PhD@GaTech, CS PhD@UCI, MSIN@CMU, MSCS@ETH, MSCS@USC

【决定出国】

我决定出国的时间比较晚,在大三结束后的暑假,也就是决定是否保研的前几天才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我当时一直比较纠结,因为感觉在本校读博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可以随时回家,身边的朋友也比较多,并且不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与文化。但是考虑到在清华同一个地方连续度过本科的四年和博士的五年,可能会过于枯燥,再加上我想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本着想要扩展自己眼界的想法,最终我还是决定了放弃保研,进行出国申请。

【申请前的准备】

对于PhD申请而言,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自己的科研了,包括几封推荐信和科研成果。

【我的科研之路】

我开始做科研的时间比较晚,大二结束后的暑假才发现自己需要一些科研经历来丰富自己,无论未来是保研还是出国。于是,我便联系了我们院系的某位做AI方向的A老师,想要进组做一些科研工作。A老师比较热情,安排了他的一位博士生来带我入门。在大三上学期,我便被博士生学长分配了很多小任务来做,比如数据处理,数据统计分析,实现框架里面的一些小算法等等。通过这些编程训练,我也逐渐学习到了深度学习的一些知识和编程经验。大三上学期10月的时候,我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尝试利用组里的一部分数据设计了几个任务,并尝试自己lead一个科研题目。大三寒假,我在帮助组里某位大四同学完成毕设相关工作的同时,也在逐渐推进自己的题目,并在大三下开始时基本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大三下学期,我觉得我在校内已经体会了一段时间的科研生活,同时看到曾去MSRA实习的学长学姐对其科研氛围的高度评价,我也萌生了想要去做科研实习的想法。我在MSRA做同一方向的科研组里选了一位B老师,给他发了邮件,表示了想去组里实习的意愿。我和B老师简单聊了聊之后,B老师说我如果有什么比较好的想法,就可以直接去MSRA开始做了;不过如果没有什么想法,还是可以到组里选一些已有的项目来做。为了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我打算思考一段时间。大概过了几周,C老师突然加我的微信,说B老师提到我正在找相关方向的实习。C老师说组里有一个研究方向缺实习生,问我要不要去。我简单看了一下相关的研究方向,便答应了实习的请求。(显然我当时对于要做什么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但本着体验科研氛围+学习具体科研方法的目的,我还是直接同意了,现在看来可能还是有点草率)我在MSRA进行了为其三个月的全职实习。虽然说是全职实习,但大三下学期学校基本都在封校,我就一直在校内远程实习。不过C老师作为我实习的mentor,可以说是非常push,每天都会两次check我的进度,并和我进行电话交流,讨论当天的科研进展。经过和C老师的交流,我学习到了很多编程、调试代码的技巧,了解了什么是科研,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科研工作等等,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让我对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虽然去MSRA工位上只工作了短短几周,但是也能体会到良好的同事氛围。因为我所在的小组,每位同学做的题目都不一样,所以大家可能并不存在明显的peer pressure,聊天的氛围就比较轻松愉快。通过和一些博士生学长学姐的交流,我也了解了更多的专业方向的知识和相关同行实验室的信息。在这段实习经历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更是了解到了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两点:1. 一定要多和其他人沟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到很多在自己当前level无法了解到的重要信息 2. 一定要多去尝试新的环境,扩展自己的视野,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性格和内在素养。而这段实习也让我更加想要出国读博了。在大三下学期我刚开始找暑研,可以说是非常晚了。

 

我找暑研和实习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我通过邮件套磁的方法发了几十封邮件,最后只有几位老师回了我,我选择了一位比较感兴趣的D老师,并且也是一位AP,个人认为D老师也比较靠谱,可能在暑研的过程中教会我很多知识。除此之外,我也联系了A老师帮我推荐一下海外的暑研导师,A老师便为我推荐了E老师,我们简单地聊了一下,发现老师人还不错,也达成了暑假再开始科研的约定。同时我也邮件联系了F老师,经过面试成功进组可以在7月开展科研工作。于是在六月的时候,我同时在忙实习、、一篇论文的投稿,和期末考试。我发现自己已经忙不过来了,所以,还是把E老师和F老师的暑研退掉了,实习在六月末也结束了,开始专心做D老师的暑研项目。接下来就到了大三的暑假。在这个暑假,我自己尝试探索D老师给的暑研题目,但是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很顺利地跑起来了之前工作的代码,但是到了自己想方法的阶段,便卡了很久。虽然在八月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可能的方案,经过尝试后又没能带来性能的提升,这个项目便一直处于了停滞的状态。到了9月回了学校,和暑研组里一个同学聊了一下发现,他刚接手了一个项目,我可以将自己的方法应用到这个新项目里面,经过试验后发现效果很好,我俩便一起继续做这个工作,并在12月成功投稿。在六月的时候,我在群里看到G老师的招生广告,当时也萌生了想要去G老师组里读博的想法。经过几轮的面试和G老师办的科研夏令营,我也成功入围,G老师对我也非常满意,想要招我读博。但我当时还是非常纠结,G老师看出我的想法,告诉我确实应该出去看看海外的科研环境,而这也符合我的性格。于是我便答应G老师在九月完成我的暑研项目后,进他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并完成毕业设计。经过了我如上的几段科研经历,我在申请的时候有一篇n作期刊中稿,两篇一作在投,同时也有两个顶会的审稿经历(不知道这个有没有什么用)。总的来看我的科研经历还是十分不足。

【推荐信】

我联系了四位老师帮我写推荐信,有毕设老师G老师,刚开始带我的A老师,暑研老师D老师和MSRA实习的mentor C老师。因为我没做出什么科研成果,所以要推荐信的时候也比较不好意思。不过这四位老师都比较nice,还是比较愿意帮我推荐,所以我非常幸运能有四位老师的帮助。在此再次感谢四位老师,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申请结果。申请过程中一般学校都会只要2-3封推荐信即可,但最好可以要5封推荐信,然后通过合理的组合,来避免一些不好的情况发生,比如1. 在提交推荐信前几天突然有某位老师那里出了问题,交不了了 2. 可能有老师写的黑推,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全拒的发生,所以多要一些推荐信可以提升自己申请阶段的容错性。并且我们可以估计不同老师推荐信的强度与作用,并根据自己选校的梯度进行一个合理的组合,保证每个选校梯度都不会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

【英语】

因为我决定出国的时间比较晚,加上我之前并没有准备过英语考试,所以英语成绩我准备得非常仓促。我的托福和GRE都是在申请前一个月考出来的,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我准备的方法。托福我进行准备的时间大概是1-2个月,主要的重点在于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因为平时做科研的过程中也会阅读很多英文论文,所以阅读题目对我来说可能并没有听力那么难。因为我高中所在的地区英语高考不考听力,加上我从未专门训练过英语的听力能力,所以我的听力很差,刚开始模考的时候只有23分左右,而这对于整体分数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我的口语必然也是非常差)。我当时在线上做题平台上大量高强度地反复做tpo中的听力题目,并反复听倍速后的托福听力原文来磨耳朵。加上当时疫情原因,大家基本都选择了家考,而使用家考的白板会导致听力记笔记的速度下降,这都给我造成了不小的提升障碍。我当时用了非常集中的一段时间,把托福tpo的听力题基本全做了一遍,每篇听力原文都要听两遍(第一遍一句一句听,第二遍过一遍原文),然后听力基本就可以达到27分到30分的水平了。对于听力本身非常差的我来说,已经对自己比较满意了。而口语是我最弱的一项,因为我从来没做过对应的训练。第一次去考托福前,只在考试前一天练了3个小时的口语,最后口语只考了22分。实际上,托福的口语是有一定套路的,可以提前积累很多口语语料,也就是所说的万能回复句。在第二次考试之前,我尝试了一个一对一的口语课,学了一个月,口语也只进步了一分,不过总分达到了105,也没打算继续尝试了。写作的话,我基本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个人认为写作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逻辑和语法,正确的语法和拼写能够保证不会扣太多的分数,而正确的逻辑也是写作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字数的话,我的经验是保证语法和拼写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写会带来显著的分数提升。虽然写作题目上有推荐的字数范围,但我们是可以超出它规定的字数限制的。比如我在第二次考试前,并没有做任何写作方面的准备,而是在考试时尽可能利用全部的写作时间来给文章加句加段,最终每道题都比规定字数上限多写了几百词。所以在逻辑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我的写作成绩比第一次考试多了四分,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写作字数的重要性。

 

对于GRE而言,我只是在大一大二背了一些GRE单词,但大四上考试的时候基本也忘没了,因为时间特别紧张,我也没有准备GRE考试。GRE Verbal对于单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凭借我一点点的托福单词基础,考了155分还是比较惊讶的。GRE数学科目的话,基本都是满分,也没有什么要担心的。对于GRE写作,重要的是考虑文章和考生思考的逻辑。我基本没有任何高级词汇和短语,对于给定的题目,我想到什么写什么,也是秉持着写越多越好的理念,在保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完整。最后写作拿了4.5分,对于裸考的我来说,也非常满意了。虽然说我在申请前还是赶完了两个英语考试,但整个过程是非常仓促的,我完全可以把大四准备英语的时间用在科研或是套磁申请上面,英语占用了太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我的建议还是尽早将两个英语考试搞定。不过今年申请计算机方向的一些院校,很多都没有要求必须提交GRE成绩(甚至有很多学校明确说明不能提交GRE成绩,甚至简历里都不能提到GRE),我在申请的时候也有一半的学校没有交GRE成绩,可能说明GRE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淡化。所以同学们如果在申请季比较忙,没时间考GRE,也可以权衡利弊,选择放弃提交GRE这个成绩。

【申请季】

我的申请季可以说是比较忙的。首先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英语成绩准备十分仓促,同时我也在大四上进行着暑研工作的收尾与毕设工作的开始阶段,申请季的一些工作,比如写文书、套磁、查找实验室信息等工作我也做的不是非常完善。文书方面,世毕盟老师和mentor(CMU计算机博士)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与指导。因为mentor曾经也在大学的committee里面审过申请人的材料,所以对于文书有着非常多的经验,对于一些写作技巧也比较熟悉。经过mentor的点拨,我才了解到了写文书的正确方法,以及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技巧,令自己的文书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同时,在选校方面,世毕盟培训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之前并不了解出国读博的情况,也不了解以我的水平能够申到什么样的学校。而老师有着丰富的申请选校经验,为我推荐了很多可以考虑申请的学校,让我在准备英语、科研、推荐信的同时,可以较为轻松地准备网申的材料与选校的相关细节。

 

在套磁方面,我也尝试了套一些老师,但收到的回复并不多。为了了解更多有关各个实验室的情况,我也尝试套了感兴趣的组里的PhD学长。组里的中国学长学姐往往非常热心地给我讲导师的情况和组里的研究方向,更令我惊讶的是我联系的一位博后学长居然直接跟老师推荐了我,然后跳过了面试阶段,那位老师直接给我发了offer。

 

在大四的寒假,我在家里焦虑地等面试,因为我是跨方向申请(在cs下的不同研究方向),所以给我发面试的老师也比较少,我尽可能做到充分准备每个面试。对于没有给我发面试的老师,我也在1月2月的时候直接给他们发邮件,主动要了面试。其中有一位老师对我跨方向的motivation表示怀疑,但在疑惑中给了我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的过程中也没问我什么技术的问题,而是对我的兴趣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就直接答应了给我发一个offer。这也是我拿到的第一个非正式offer,我心里也有了一些底。在我主动要到的另一位老师的面试中,和老师聊得比较好,然后在面试结束的时候老师居然说在面试的两周前已经把offer提交给院系里了,这让我也很惊讶,其实不进行这个面试自己也能拿到这个offer的,因为这个学校的排名也比较靠前,所以我也非常高兴。

 

除此之外,我也遇到了几个没有申请但给我发面试的老师,但是因为专业方向差距太大,最后也没有拿到offer。反观主动要面试的行为,基本都是华人老板同意再来面试我,这也从侧面说明清华的名字在国人眼中的认可程度。在拿到了几个学校的offer之后,为了更多地了解每个实验室和导师的相关情况,我也主动地去套磁各个实验室的学长与导师的一些毕业生。我从学长学姐那边了解到了很多组里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做了个人认为比较正确的决定。我也有个同学在3月4月的时候去了美国(visit day之后)直接跟那边的学长学姐与导师进行交流,据他所说这种做法能够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到不同学校的差异,从而做出自己比较满意的选择。

 

除此之外,我也联系了一些清华做相同方向的老师,帮我分析我选择申请的导师他们的学术能力和人品,以及相关方向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很多导师是会非常热心地帮助同学分析的,并且能提供很重要的信息,往往同学们缺少的,是主动reach out的勇气。除此之外,申请季我也和很多申请的同学保持了比较密切的联系,从他们那里我能够了解到不同老师面试的情况、老师的八卦,以及不同大学的环境差异、实验室差异等等。所以积极地与朋友老师们沟通非常重要。

【总结】

申请经验与一些建议:

1. 一定要和不同的人多多交流,不要自己埋头研究调研把自己与集体割裂开,充分利用其他人的人际网络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我们能够掌握的信息;

2. 要敢于主动联系不同level的人,包括同级申请者、申请过的前辈们、自己的导师、自己学校的老师、校友、目标导师带过的学生、目标实验室毕业的学生、甚至是和自己申请无关的人员(比如海外的一些教授,虽然不打算申请他们组,如果关系比较好,可以随便聊聊他们是如何看待申请的)。因为我们一旦能找到社会网络中的“超级联结者”,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认识到更多的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而从其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是非常快速高效的方法;

3. 主动联系感兴趣申请的老师。不要认为自己可能能力不够就不去联系,而是要尽可能地去尝试,有些老师人很好,即使不想收我们读博,也可能会给我们提很多申请上的建议,或是可能招人的本学校其他老师的相关信息;

4. 对于申请规划而言,一定要尽早准备和规划:尽早考完英语、本科提前联系老师进组做科研,并抓住任何机会寻求海外科研internship。进组之后如果导师比较忙,并不是很主动找我们聊科研,我们可以主动一些联系老师,或者是多和组里的师兄请教科研问题,而不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

5. 要重视自己学术上的connection,也要重视本科选择科研导师的connection。如果低年级已经有了申请出国读博的计划,就要主动去联系一些在海外connection比较强的老师,这样无论是推荐信,抑或是帮忙联系暑研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好处,甚至可以直接让校内老师把自己推到海外的某个老板组里读博。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