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背景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3.9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双学位3.53,
TOEFL: 112
GRE: 324+4
实习:国企mkt;互联网大厂内容运营;4a公关;国际知名药企mkt
科研:独立一作传媒论文发表武大核心;挑战杯小奖
暑寒校:港大商学院mkt暑校;新国立线上学术项目
奖学金志愿学生活动些许
【AD】
JHU-Communication
UPenn-IMPA
UPen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umbia-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西北-IMC 【最终去向】
USC-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YU-Integrated Marketing
Leed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j】
UC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西北-MSC
LSE-USC-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LSE-Gender, Media and Culture
【Pending】
Columbia-Strategic Communication
关于双非本科所面临的
出国&保研的抉择
我是2019级本科生,大学四年里疫情的影响非常不幸地蔓延了三年,虽然很早就开始计划研究生申请出国,但是由于疫情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加之我的高绩点保证了我一直在专业排名靠前的位置,我一直没有完全放弃保研这条路。客观来讲,我认为保研和出国在前三年的背景提升阶段是不冲突的,因为两者都需要保证高绩点、多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总体都侧重全维度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如果有同学还在大二、大三且绩点排名都比较好的,其实不用过早纠结保研和出国的选择,两条路的准备不冲突:保持绩点,多刷实习,早点考出标化(哪怕是保研现在国内很多顶尖学校也会在初筛阶段认可托福gre的成绩)。在大三下,尝试多报名一些意向专业的中外学校合办项目的保研夏令营,还是有很多国内top学校与国外top学校的合办项目非常不错,可以同时体验国内国外的研究生生活也是很不错的。我自己是在夏令营阶段拿到了上交南加大ICCI的offer。由于中外合办项目的夏令营基本都会要求英文成绩、英文个人陈述以及英文面试,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为国外申请季进行提前模拟和准备的机会,同时如果拿到了还不错的保研offer也是给自己一些底气和信心。最后是否要接受保研offer还是放弃offer继续准备出国申请,要在大四上九月份做出抉择。
在纠结过后,我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上交的offer,因为我知道不去试一试西北IMC我会更加后悔。因为我长期规划还是要回国发展,而保去上交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国内职业发展的,所以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放弃上交,或者觉得我不知好歹。其实大四上我托福gre都还没有刷出满意的分数,所以放弃上交对我来说是顶着焦虑和压力做出的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是我跟自己做的一场豪赌,一旦国外申请季失利,我将两手空空。但是幸好,最后的最后,最想去的西北IMC给了我offer,我赌赢了。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人生无论选什么都会后悔,所以纠结的时候就去选自己最初想做的事情吧。
关于跨专业申请
我本科是国际政治专业,一开始计划留学就确定主申传媒/mkt方向,辅申一些mpa/mpp(因为听说mpa/mpp很适合冲刺名校),但是后来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对public
sector相关的事情还是兴趣有限,申请季写文书的过程也发现自己写传媒/mkt文书经常文思泉涌,写mpa/mpp文书经常灵感枯竭陷入僵局,意识到自己或许还是更适合传媒/mkt,所以最后mpa方向就申请了一个宾大的impa。这里就很感谢也得益于世毕盟的模式,不限制国家不限制专业不限制项目,又因为我是半diy,所以选校的主导权一直在我这里,而且很灵活,自由度很高。这是很好的一点,因为申请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最后的选择方向经常会和自己最初的预想不同,世毕盟的模式给了我可以探索自己方向的空间。
关于跨专业如何进行背景提升,我觉得主要有选课、辅修、实习、寒暑校这几个方式。我自己是在大二大三两年利用周末时间修了中传的双学位,但是很遗憾我们这一届是中传最后一届对校外学生开放双学位,之后应该是只对校内开放了。我个人觉得中传双学位对我跨专业申请传媒起到了非常大的加分作用,至少能够证明我是有跨专业基础的,所以大家可以多关注自己学校开放的双学位项目,积累跨专业的学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在北语校内的跨专业选修课也基本上选的都是新闻学院的课,也因此认识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们,最后也很幸运地请到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作为我的推荐人。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港大商学院的mkt夏校,新国立的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线上学术项目,实习也基本上是围绕传媒/mkt展开的。寒暑校和实习的申请都要自己多上心,关注不同平台发布的信息资源,不要错过好的机会。
关于绩点和标化
绩点和标化是留学申请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不过多赘述。个人而言,在国内文科专业保持高绩点的秘诀就是:上课认真听;期末往死里背;写论文让老师看清楚你的逻辑和思路有时候比你的内容更重要;学期末考完试给各科老师写一封thank
you
letter表达谢意。标化成绩一定早考完,我虽然从大一下就开始学托福,但是由于自己的拖延加之疫情不可抗力考试被取消多次,最后拖到大四上才把标化都考出来,这导致大四上申请季开始了,申请英国的同学都递交申请了,而我还要一边忙标化一边写文书改推荐信,那段日子非常焦虑。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总之,早考出标化!但是标化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要因此而太焦虑!
关于文书和面试
传媒/mkt非常看重实习经历在文书中的体现,所以在多实习的基础上,一定要多做tracking和recap,定期总结自己做的项目,并反思如何将自己的经历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逻辑性的故事,并将经历转化为自己对专业问题的insights,这其实就是写文书的底层逻辑。我个人写文书总体有两个步骤。步骤一:项目官网做细致research用两三个词总结出项目的核心点。步骤二:从自己的经历提取出与项目核心点相关的项目片段,并串联成一个有前后逻辑关系的故事线(比如要解释清楚是什么原因引导你在做完这件事情后想去做另一件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在每一段经历的learnings中对应项目的核心点。这样,你的文书就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属于你又完美match项目的故事,故事的每一段经历都一步步引导着你产生了对该项目的兴趣或者对该专业核心点的一个见解,这些兴趣和见解构成了今天的你,并让你完美match了这个项目。总之,文书就是要让你的一切成长轨迹看起来都像是为了这个项目准备的一样,你在一步步靠近她。
面试对传媒/mkt申请来说也非常重要,在良好的口语表达基础上一定要自信大方,表现出“我这个人就是为你这个项目而来”的自信。基于我自己无数次实习、学生组织、志愿活动中面试和被面试的经验,我认为自信坚定且放松亲和的面试状态是成功的关键。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多利用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回放mock的视频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包括一些emm的口语习惯或者多余的肢体动作,或者飘忽不定的眼神,这些都可以在mock的过程中解决掉。
另一个面试成功的关键是be
unique,就是相比于其他面试者你有什么特质能够吸引住面试官让她记住你。每次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当我觉得我已经准备足够充分的时候,我就会反思自己:我有没有和其他优秀候选人相比的unique点?比如在反问问题的缓解,我会尝试提出一个别人都没关注到的下项目细节亮点去问,从而体现我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兴趣,或者说说我与其他申请者相比独一无二的经历,这是增加面试胜算的重要方法。
关于申请季心态
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和运气真的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放平心态,接受一切可能性。在我申请季最崩溃的时候,标化成绩还没出来,考试因为疫情一次次被取消,wes认证一直卡在一个节点,实习忙的不可开交,文书还没怎么开始。那段时间我把能做的都做了,需要睡10个小时才完全清醒的我每天睡6小时,靠一天三杯咖啡硬撑着。像这样煎熬的时间段过去三年我有过许多次,为了刷实习假期也经常不回家。现在回想还觉得自己的前三年实在是有点拼命了,在大四上最焦虑的时候,我在wes学信网认证卡了一个月没进展的时候实在没了办法,在能做的努力都做了以后我选择了玄学。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难以置信,在双脚第一次踏进雍和宫的时刻,学信网的工作人员竟然主动给我打了电话,一切卡住的流程都因此推进了下去,又过了两天认证顺利完成。之后的申请季我也常常去雍和宫,请的手串也一直戴在身上。更难以置信的是,在3月9日上班的地铁过程中我收到了西北IMC的结果邮件通知。我从13号线转2号线,坐上2号线,地下微弱的信号,拥挤的人潮里我一遍遍登录portal都加载不出来。好不容易登录进去,点击view
decision又是漫长的进度条,我把手机扣过去不敢看。地铁缓缓入站雍和宫,听到报站“You are arriving at Lama
Temple”,我缓缓把扣着的手机翻过来,进度条刚好加载到最后一刻,跳出来的是一个Congratulations,那个在佛祖面前默念了无数遍的愿望如此命运般地实现了。我至今都会感叹:天啊,雍和宫求学业事业真的这么灵吗?(哈哈,但是个人玄学经历请谨慎参考,努力还是第一要义,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吧!)
最后,感谢世毕盟三年来的陪伴,我很幸运的遇到了很好的mentor学姐(西北IMC项目毕业)和咨询师胡老师,她们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帮助和支持着我,让我在漫长的申请季有了底气和依靠。我发现申请季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无论是做项目research、写文书还是准备面试,我在每一个步骤里都收获了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崭新的认知,这是一个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宝贵机会,这比拿到梦校offer本身更难得,而且我发现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最适合自己的,一切都有迹可循,所以享受这段旅程吧!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祝福每一个努力探索自己可能性的人!
双非放弃保研上交,我选择西北IMC!
个人背景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3.9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双学位3.53,
TOEFL: 112
GRE: 324+4
实习:国企mkt;互联网大厂内容运营;4a公关;国际知名药企mkt
科研:独立一作传媒论文发表武大核心;挑战杯小奖
暑寒校:港大商学院mkt暑校;新国立线上学术项目
奖学金志愿学生活动些许
【AD】
JHU-Communication
UPenn-IMPA
UPen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umbia-Communication & Education
西北-IMC 【最终去向】
USC-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YU-Integrated Marketing
Leed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j】
UC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西北-MSC
LSE-USC-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LSE-Gender, Media and Culture
【Pending】
Columbia-Strategic Communication
关于双非本科所面临的
出国&保研的抉择
我是2019级本科生,大学四年里疫情的影响非常不幸地蔓延了三年,虽然很早就开始计划研究生申请出国,但是由于疫情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加之我的高绩点保证了我一直在专业排名靠前的位置,我一直没有完全放弃保研这条路。客观来讲,我认为保研和出国在前三年的背景提升阶段是不冲突的,因为两者都需要保证高绩点、多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总体都侧重全维度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如果有同学还在大二、大三且绩点排名都比较好的,其实不用过早纠结保研和出国的选择,两条路的准备不冲突:保持绩点,多刷实习,早点考出标化(哪怕是保研现在国内很多顶尖学校也会在初筛阶段认可托福gre的成绩)。在大三下,尝试多报名一些意向专业的中外学校合办项目的保研夏令营,还是有很多国内top学校与国外top学校的合办项目非常不错,可以同时体验国内国外的研究生生活也是很不错的。我自己是在夏令营阶段拿到了上交南加大ICCI的offer。由于中外合办项目的夏令营基本都会要求英文成绩、英文个人陈述以及英文面试,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为国外申请季进行提前模拟和准备的机会,同时如果拿到了还不错的保研offer也是给自己一些底气和信心。最后是否要接受保研offer还是放弃offer继续准备出国申请,要在大四上九月份做出抉择。
在纠结过后,我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上交的offer,因为我知道不去试一试西北IMC我会更加后悔。因为我长期规划还是要回国发展,而保去上交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国内职业发展的,所以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何放弃上交,或者觉得我不知好歹。其实大四上我托福gre都还没有刷出满意的分数,所以放弃上交对我来说是顶着焦虑和压力做出的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是我跟自己做的一场豪赌,一旦国外申请季失利,我将两手空空。但是幸好,最后的最后,最想去的西北IMC给了我offer,我赌赢了。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人生无论选什么都会后悔,所以纠结的时候就去选自己最初想做的事情吧。
关于跨专业申请
我本科是国际政治专业,一开始计划留学就确定主申传媒/mkt方向,辅申一些mpa/mpp(因为听说mpa/mpp很适合冲刺名校),但是后来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对public sector相关的事情还是兴趣有限,申请季写文书的过程也发现自己写传媒/mkt文书经常文思泉涌,写mpa/mpp文书经常灵感枯竭陷入僵局,意识到自己或许还是更适合传媒/mkt,所以最后mpa方向就申请了一个宾大的impa。这里就很感谢也得益于世毕盟的模式,不限制国家不限制专业不限制项目,又因为我是半diy,所以选校的主导权一直在我这里,而且很灵活,自由度很高。这是很好的一点,因为申请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最后的选择方向经常会和自己最初的预想不同,世毕盟的模式给了我可以探索自己方向的空间。
关于跨专业如何进行背景提升,我觉得主要有选课、辅修、实习、寒暑校这几个方式。我自己是在大二大三两年利用周末时间修了中传的双学位,但是很遗憾我们这一届是中传最后一届对校外学生开放双学位,之后应该是只对校内开放了。我个人觉得中传双学位对我跨专业申请传媒起到了非常大的加分作用,至少能够证明我是有跨专业基础的,所以大家可以多关注自己学校开放的双学位项目,积累跨专业的学术基础。除此之外,我在北语校内的跨专业选修课也基本上选的都是新闻学院的课,也因此认识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们,最后也很幸运地请到了新闻学院的老师作为我的推荐人。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港大商学院的mkt夏校,新国立的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线上学术项目,实习也基本上是围绕传媒/mkt展开的。寒暑校和实习的申请都要自己多上心,关注不同平台发布的信息资源,不要错过好的机会。
关于绩点和标化
绩点和标化是留学申请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不过多赘述。个人而言,在国内文科专业保持高绩点的秘诀就是:上课认真听;期末往死里背;写论文让老师看清楚你的逻辑和思路有时候比你的内容更重要;学期末考完试给各科老师写一封thank you letter表达谢意。标化成绩一定早考完,我虽然从大一下就开始学托福,但是由于自己的拖延加之疫情不可抗力考试被取消多次,最后拖到大四上才把标化都考出来,这导致大四上申请季开始了,申请英国的同学都递交申请了,而我还要一边忙标化一边写文书改推荐信,那段日子非常焦虑。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总之,早考出标化!但是标化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要因此而太焦虑!
关于文书和面试
传媒/mkt非常看重实习经历在文书中的体现,所以在多实习的基础上,一定要多做tracking和recap,定期总结自己做的项目,并反思如何将自己的经历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逻辑性的故事,并将经历转化为自己对专业问题的insights,这其实就是写文书的底层逻辑。我个人写文书总体有两个步骤。步骤一:项目官网做细致research用两三个词总结出项目的核心点。步骤二:从自己的经历提取出与项目核心点相关的项目片段,并串联成一个有前后逻辑关系的故事线(比如要解释清楚是什么原因引导你在做完这件事情后想去做另一件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在每一段经历的learnings中对应项目的核心点。这样,你的文书就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属于你又完美match项目的故事,故事的每一段经历都一步步引导着你产生了对该项目的兴趣或者对该专业核心点的一个见解,这些兴趣和见解构成了今天的你,并让你完美match了这个项目。总之,文书就是要让你的一切成长轨迹看起来都像是为了这个项目准备的一样,你在一步步靠近她。
面试对传媒/mkt申请来说也非常重要,在良好的口语表达基础上一定要自信大方,表现出“我这个人就是为你这个项目而来”的自信。基于我自己无数次实习、学生组织、志愿活动中面试和被面试的经验,我认为自信坚定且放松亲和的面试状态是成功的关键。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多利用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回放mock的视频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包括一些emm的口语习惯或者多余的肢体动作,或者飘忽不定的眼神,这些都可以在mock的过程中解决掉。
另一个面试成功的关键是be unique,就是相比于其他面试者你有什么特质能够吸引住面试官让她记住你。每次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当我觉得我已经准备足够充分的时候,我就会反思自己:我有没有和其他优秀候选人相比的unique点?比如在反问问题的缓解,我会尝试提出一个别人都没关注到的下项目细节亮点去问,从而体现我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兴趣,或者说说我与其他申请者相比独一无二的经历,这是增加面试胜算的重要方法。
关于申请季心态
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和运气真的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放平心态,接受一切可能性。在我申请季最崩溃的时候,标化成绩还没出来,考试因为疫情一次次被取消,wes认证一直卡在一个节点,实习忙的不可开交,文书还没怎么开始。那段时间我把能做的都做了,需要睡10个小时才完全清醒的我每天睡6小时,靠一天三杯咖啡硬撑着。像这样煎熬的时间段过去三年我有过许多次,为了刷实习假期也经常不回家。现在回想还觉得自己的前三年实在是有点拼命了,在大四上最焦虑的时候,我在wes学信网认证卡了一个月没进展的时候实在没了办法,在能做的努力都做了以后我选择了玄学。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难以置信,在双脚第一次踏进雍和宫的时刻,学信网的工作人员竟然主动给我打了电话,一切卡住的流程都因此推进了下去,又过了两天认证顺利完成。之后的申请季我也常常去雍和宫,请的手串也一直戴在身上。更难以置信的是,在3月9日上班的地铁过程中我收到了西北IMC的结果邮件通知。我从13号线转2号线,坐上2号线,地下微弱的信号,拥挤的人潮里我一遍遍登录portal都加载不出来。好不容易登录进去,点击view decision又是漫长的进度条,我把手机扣过去不敢看。地铁缓缓入站雍和宫,听到报站“You are arriving at Lama Temple”,我缓缓把扣着的手机翻过来,进度条刚好加载到最后一刻,跳出来的是一个Congratulations,那个在佛祖面前默念了无数遍的愿望如此命运般地实现了。我至今都会感叹:天啊,雍和宫求学业事业真的这么灵吗?(哈哈,但是个人玄学经历请谨慎参考,努力还是第一要义,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吧!)
最后,感谢世毕盟三年来的陪伴,我很幸运的遇到了很好的mentor学姐(西北IMC项目毕业)和咨询师胡老师,她们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帮助和支持着我,让我在漫长的申请季有了底气和依靠。我发现申请季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无论是做项目research、写文书还是准备面试,我在每一个步骤里都收获了对自己和对这个世界的崭新的认知,这是一个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宝贵机会,这比拿到梦校offer本身更难得,而且我发现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最适合自己的,一切都有迹可循,所以享受这段旅程吧!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祝福每一个努力探索自己可能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