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Harvard,CMU录取:从零准备开始留学申请

2023-05-21 10:25:00
标签: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ggu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北美CS申请的分享。首先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系的本科生,申请23Fall CS PhD,现在拿到的offer有:MIT EECS PhD, Harvard CS PhD, CMU Robotics PhD。

我的个人申请背景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本科,GPA3.7,托福108(口语24),没考GRE。截止申请的时候,有两篇二作论文(AAMAS 2021, CoRL 2021),两篇一作论文,还有三篇共同一作论文(在投,截至目前其中两篇已经中稿ICLR 2023, ACC 2023)。

接下来我会先和大家谈一下申请的一些基本条件以及值得关心的点,然后会选一些申请准备过程中我当时比较困惑的问题再着重谈一谈。

01

首先我们来说GPA:

我认为对于PhD申请来说,GPA的优先级很低,大部分学校不会因为高GPA就录取一个学生,也不会因为低GPA就拒绝一个学生。可能很多同学都会看到统计,比如MIT录取学生的平均GPA高达3.8+,就认为自己需要达到很高的GPA才能过MIT的GPA筛选。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后来我认为还是要区分一下“相关性”和“因果”。录取学生平均GPA的统计数据很高很高是因为顶级名校录取的学生在科研和其他方面都很强,所以这些学生的GPA肯定也不会低。

但是我个人认为,顶级学校录取这些PhD学生和他们的GPA关系不大。更多的还是看推荐信和科研成果(论文),我们后续会谈到。但是对master来说,GPA的重要性要高得多,但至于高多少,要看各个项目的偏好了,比如有些研究型master项目(比如CMU MSR),可能录取标准上的偏好和PhD相差无几。

02

然后关于托福和GRE:

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标化考试的重要性变得越来降低。今年我申请之前,我统计了我打算申请的所有CS PhD项目(15个学校,17个项目)对GRE的要求,除了CMU对GRE的要求是optional,其他所有学校都直接摆明了说No need,有些学校甚至都不给你提交gre成绩的机会,在官网声明了录取不会考虑gre成绩。因此,我就完全没准备了GRE了。

但是这仅仅是北美CS PhD的情况,我了解到很多CS master program还是要求GRE的,比如UCSD对CS PhD不要求GRE,但是对CS Master是要求提交GRE的。所以我推荐大家,在准备GRE前,先考虑调查好,自己要申哪些项目,这些项目(近几年)是否要求GRE成绩,最后在斟酌一下是否需要准备GRE,毕竟备考GRE还是很大的时间成本投入。

关于托福的重要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过线就行(总分100+,口语23+),另一种是越高越好。我个人稍稍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据我所知,一些美国大学的committee会有一个托福打分标准,每个大学的要求不一致,但是只要每一项小分都过线了,在committee的打分标准里就是“语言能力满分”了。比较稳妥的托福成绩应该是总分105+,口语24+。

我还知道一些美国大学,第一轮就会很无情地用托福来刷人,所以大家还是要保证自己的托福成绩不会被“机筛”掉。然后在录取的最终轮,因为现在申请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最终轮会有很多qualified的候选人,这时候有可能committee会用语言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所以在过线的基础上,如果科研、课业提升空间都不大了,把托福成绩刷高一点到110+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你托福已经过线了,有重要的paper要赶的话,还是应该把paper放在第一优先级。

03

科研&推荐信:

三维我们谈完了,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对于PhD申请最重要的两样东西:科研成果(论文)和推荐信。这两样东西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有很好的论文发表,那我相信你的合作者一定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反之,如果每一段科研都是蜻蜓点水,没有实质的论文产出,这样的推荐信强度对申请肯定也是减分的。

关于怎么通过科研获得一封很好的推荐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学术产出(论文发表),这个我们后续会谈到。然后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点:(1)早一点找老师要推荐信,至少要在申请截止日期3周之前;(2)找合适的推荐人,对于PhD申请来说,科研教授是最合适的人选,一些工业界的科研领导也是合适的人选(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有过一段实习,产出了一篇一作论文,所以也找到了微软的大老板给我写推荐信)。

总之要确保这个推荐人了解你的科研优点,这样他的推荐信才可能让国外大学了解到你在科研上的天赋和能力远超你的竞争者。关于推荐信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篇博客 

https://matt.might.net/articles/how-to-recommendation-letter/。

科研这个话题,每个领域的量化标准不同,同样是计算机领域,AI方向的四大申请者可能平均人手两篇一作顶会,而theory方向能有论文发表的申请人都是少数。对于我自己熟悉的AI和Robotics这个track,大部分美国top10大学录取的学生是有至少一篇顶会一作发表的,CS四大收到的申请材料里面,平均应该是1.5篇顶会一作。

怎么发论文呢,对于PhD申请者来说,发论文其实是一件蛮“功利”的事情,因为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发表论文在简历上给committee证明你已经有了独立进行学术产出的能力。所以我推荐大家本科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我个人是大一结束就加入了交大的实验室开始跟着做科研课题。其实对于最后申请者的发表成果来看,A可能发了八篇论文,B可能只有一两篇,这并不是因为A比B聪明努力,而是只是因为A大一开始科研,而B大三才后知后觉开始进实验室。

在进实验室之后,很多同学可能会被老师/学长分配到一些打杂的活儿上(比如洗数据这样的工作),这其实对个人的能力提升不大。所以我建议大家,进实验室就要抱着我要做research发paper的目标去选方向、做科研。多向学长学姐和教授取经,专心做事,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实在的论文产出上。

//【如何抓住机会出paper】

很多学弟咨询过我如何出paper。其实很多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并不缺idea,而是缺执行力。也就是想到一个idea后,能不能尽快写代码去做实验验证。其实很多idea并不是不work,而是我们缺乏让其work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不断地根据过往实验的结果和经验去钻研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重要性】

总结一下我心中的申请各要素的重要性:推荐信>科研论文>>GPA~=托福>GRE

04

接下来我就来谈一下我本科几年觉得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精力分配】

科研、课业、标化考试。首先这三样东西,任何一样拉跨了都是不行的,所以首先应该保证至少科研有产出,课业不会挂科,标化考试能过线,如果“卷”本系排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话,其实保证一个GPA3.6+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今年我在申请系统里填GPA的部分时,排名都是可填可不填的,所以除非你是Top1/2/3,,其实top10%和top30%甚至top50%没什么区别。标化考试的话,大家尽早准备,过线就行。最重要的,还是把精力投入到论文上,我本科可能80%的学习工作时间都放在科研上,用剩下20%的时间应付了课业。

//【海外(暑期)研究】

这个部分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录取时,看到(认识的)美国大学教授的推荐信,肯定给这封信里的内容更多的关注度,认为这封信更可信。坦白地说,我认为现在国内的很多实验室(比如我本科的实验室)完全可以和北美名校实验室媲美,但是没办法,美国大学是一个圈子,所以你需要证明你得到了圈内人的认可。找海外(暑期)研究有很多途径,有官方项目、自己私人发邮件,但是可能最靠谱的还是找connection去联系,大家可以考虑找现在的导师推荐海外的研究机会,或者过往实验室的学长学姐的connection。我当时找到CMU的暑研机会,就是通过在世毕盟组织的线下分享会上认识的去CMU的交大学长。准备暑研申请的时候,最好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经历,有论文发表是最好的,准备好简历,大胆礼貌地去联系学长学姐和教授。当时世毕盟的暑研专题课程对大三的我有很大帮助,让我清晰了时间线和准备材料。

//【选校】

其实我觉得选校属于对于申请来说既不重要也不急迫的一个步骤,我记得20年的时候,听过世毕盟的申请分享会,有一句申请老师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申请季9月之前,不要去考虑自己的气质更符合哈佛还是耶鲁”。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应该是在申请季10月的一个晚上,建立一个Google表格,花了4个小时选了16个学校的PhD program,统计好了他们的deadline和各种要求(文书、语言成绩,申请网站)。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到背景提升上,选校的话,申请季拿几天出来搞肯定是够了。

选校策略上,我总共申请了16所学校(CMU, MIT, Stanford, Princeton, Harvard, Caltech, Berkeley, UMich, UW, UCSD, UPenn, Cornell, NYU, UIUC, UCLA, Columbia),其实可以分为两档:冲刺和保底,对于像MIT/Stanford这样的学校来说,很难说有百分百的把握可以被录取,其实我在申请前对于被MIT录取没有抱什么希望,所以就冲刺申申。不过话说回来,其实申请是一件很随机的事情,不像高考那样,分数高就先选学校。对于申请来说,很多随机的因素(比如教授有没有funding)会影响申请的结果。我鼓励大家多申一些学校,比如PhD的话,申请到10+个项目,master的话,申请20+个项目都是可以的。

//【世毕盟的帮助】

在我大一进入交大的时候,当时想要探索很多可能性,无论是保研、工作还是出国我都了解了很多,当时世毕盟在交大组织了很多分享会,我都有参加,所以其实我心中出国留学读PhD的种子是有世毕盟的影响在的。我在大一结束后就找到了世毕盟签约,我申请结果这么好,我觉得和一早规划早准备是离不开的。

世毕盟的服务里,他们的“学员+培训老师+mentor”制度对我帮助非常大,我的mentor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phd,我大一的时候和他请教进哪个交大实验室,让他帮我比较选择哪个研究方向,大二的时候请教他如何暑研申请,大三的时候和他讨论gap year,大四的时候和他规划申请季、选校,现在申请季结束,我准备下个月再和他约个meeting聊一下offer的选择,我在美国实习的那一年,也和他在线下约了饭,所以世毕盟不仅仅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引路人,也让我和一个很nice的学长成为了好朋友。除了mentor制度外,世毕盟还会提供一个专业的培训老师实时地分享一些资源(比如怎么找暑研的等各种讲座分享会等)、敦促我科研和标化考试的进度、负责申请中一系列流程上的工作。我的培训老师是非常容易沟通非常nice的。她总是能及时地提醒我的各种进度,定期和我联系沟通关心我的各种task的进度,分享各种我需要的资料,很乐意帮我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她力所能及的帮助。拿到录取之后甚至比我还要开心,可以感受到老师真的是在用心待人。感谢两位在申请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