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学校:海本
GPA ≈ 3.9/4.0
TOEFL: 112 (R30, L28, S28, W26)
GRE: 166 + 170 + 3.5
科研:本校数段,国内科研院所一段,水一作×1
录取:
1. ETH Robotics, Systems and Control M.Sc.
2. ETH Micro- and Nanosystems M.Sc.
3. Oxford DPhil Engineering Science
我是想读博的,但属于学艺不精的那类同学,所以采取的策略是硕博混申,考虑了一些英美学校的Ph.D.和苏黎世理工的硕士。
在科研上,直到大学毕业前夕,我对自己未来想进入领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其实起源于我对本科教育的看法,即本科教育即通识教育。我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也没什么特殊爱好的小白,我的想法是在本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入机械大类下各个领域的实验室,看看各个实验室里都在捣鼓什么,然后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因此我在申请季前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科研经历,从工业机器人,到相场,到有限元,到CFD,到电池,再到分子动力学,但都不精。这看起来是我的优势——丰富的和跨领域的科研经历看起来是懂得多的体现,但其实我以为是劣势。反观同辈,往往已经在进入本科阶段前就找到了赛道,用四年时间耕耘,科研上已经能达到不错的深度,因此在博士申请上势必更具备优势。这也是我在申请季后才体会到的,不过anyway。
GPA上我抓得比较紧,许多课是前1%,所以总的排名大概是0.X%,这也导致了我后期请任课教授写推荐信的过程相对顺利。
既然说道推荐信了,那我就得用我的亲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了。我和教授们谈妥推荐信的事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某天我饭后一开心,随手就让申请平台转发了一个上传推荐信的链接给某位教授。然后教授就不开心了,原因是我事先只和他说了请求帮忙写推荐信,没说上传的事。我吓坏了,但解释无果,这封信还是黄了,在此提醒学弟学妹尽量提前和教授确认好所有细节。当时离相应的Portal关闭大约还剩一周半,我疯狂联系各个教授,所幸大伙都很supportive。一位教授听了我的遭遇,没有任何试探,直接简短的I
can do this,依稀记得我感动的就差“愿拜为XX“了。言归正传,我的推荐信构成是国内科研院所教授的强推 +
本校教授强推(因为在他们手下打过工)+ 实习supervisor强推 +
一些授课教授的?推。总之,再次赘述的还是希望学弟学妹早些确定教授,讲清所有细节。
语言方面,我采用的战术是先GRE后TOEFL,用GRE的单词积累冲爆TOEFL(期望)。GRE我脱产准备了两个月,第一个月背单词+学理论。每天佛脚词推进一个单元,往前复习两个单元,通过各种奇技淫巧达到秒翻译+秒联想的程度。同时小试了36套,发现实战还是有差距,所以搭配杨鹏长难句,在积累的基础上把速读一起练起来。第二个月刷题,从3000词的周边到张巍的机经,主要练速度,然后就冲了。考完之后看到自己前两部分的分数比较感慨,运气确实不错,只是祈祷自己作文能上线3.5。
在此之后大概抽出了两周半来对付TOEFL,主要是写作和口语。写作我比较不稳,所以我看了些套句就开摆了。口语背了一些模板,练了一些TPO然后就上了。当时遇到了听力加试,我大意了,手一抖多点了几次,耳机已经在桌子上了,然后就顺利漏听了开头,学弟学妹们一定引以为戒。准备语言期间GGU的老师给了我许多资料上的和心态上的帮助,感激不尽。
在选校方面,保底是ETH的Robotics, Systems and Control M.Sc.和Micro- and
Nanosystems M.Sc.其余全是冲刺,即美国top5和牛剑的博士项目,结果和预测相差无几。
关于Ph.D.面试,我认为事先对导师的研究有深入的了解固然是好事,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做过的项目盘清楚。第一次面试前,我一宿没睡,读了导师一些文章,列了一些话题想聊上一聊。结果第二天发现导师更关注我的科研经历,对我参与过的某些项目中的细节也会请我细说,由于提前准备不足,差点翻车。当然,这只是一个数据点。
申请期间,我享受着我在世毕盟的老师与Mentor(UC
Berkeley博士)提供的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老师无时无刻不在解答我的疑惑,为我的战术上的困境提出解法;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在专业上高瞻远瞩,在战略上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此外,各类文书也都获得了老师和Mentor的建设性建议与意见,也获得了GGU
native地道的语言润色。总而言之,我在世毕盟的老师与Mentor的陪伴是我在此最想感谢的,是我能收获我的结果的重要因素。在此祝愿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所得皆所愿!
ddl前推荐信黄了,只拿到牛津大学和ETH。。。
背景介绍:
学校:海本
GPA ≈ 3.9/4.0
TOEFL: 112 (R30, L28, S28, W26)
GRE: 166 + 170 + 3.5
科研:本校数段,国内科研院所一段,水一作×1
录取:
1. ETH Robotics, Systems and Control M.Sc.
2. ETH Micro- and Nanosystems M.Sc.
3. Oxford DPhil Engineering Science
我是想读博的,但属于学艺不精的那类同学,所以采取的策略是硕博混申,考虑了一些英美学校的Ph.D.和苏黎世理工的硕士。
在科研上,直到大学毕业前夕,我对自己未来想进入领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其实起源于我对本科教育的看法,即本科教育即通识教育。我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也没什么特殊爱好的小白,我的想法是在本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入机械大类下各个领域的实验室,看看各个实验室里都在捣鼓什么,然后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因此我在申请季前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科研经历,从工业机器人,到相场,到有限元,到CFD,到电池,再到分子动力学,但都不精。这看起来是我的优势——丰富的和跨领域的科研经历看起来是懂得多的体现,但其实我以为是劣势。反观同辈,往往已经在进入本科阶段前就找到了赛道,用四年时间耕耘,科研上已经能达到不错的深度,因此在博士申请上势必更具备优势。这也是我在申请季后才体会到的,不过anyway。
GPA上我抓得比较紧,许多课是前1%,所以总的排名大概是0.X%,这也导致了我后期请任课教授写推荐信的过程相对顺利。
既然说道推荐信了,那我就得用我的亲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提个醒了。我和教授们谈妥推荐信的事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某天我饭后一开心,随手就让申请平台转发了一个上传推荐信的链接给某位教授。然后教授就不开心了,原因是我事先只和他说了请求帮忙写推荐信,没说上传的事。我吓坏了,但解释无果,这封信还是黄了,在此提醒学弟学妹尽量提前和教授确认好所有细节。当时离相应的Portal关闭大约还剩一周半,我疯狂联系各个教授,所幸大伙都很supportive。一位教授听了我的遭遇,没有任何试探,直接简短的I can do this,依稀记得我感动的就差“愿拜为XX“了。言归正传,我的推荐信构成是国内科研院所教授的强推 + 本校教授强推(因为在他们手下打过工)+ 实习supervisor强推 + 一些授课教授的?推。总之,再次赘述的还是希望学弟学妹早些确定教授,讲清所有细节。
语言方面,我采用的战术是先GRE后TOEFL,用GRE的单词积累冲爆TOEFL(期望)。GRE我脱产准备了两个月,第一个月背单词+学理论。每天佛脚词推进一个单元,往前复习两个单元,通过各种奇技淫巧达到秒翻译+秒联想的程度。同时小试了36套,发现实战还是有差距,所以搭配杨鹏长难句,在积累的基础上把速读一起练起来。第二个月刷题,从3000词的周边到张巍的机经,主要练速度,然后就冲了。考完之后看到自己前两部分的分数比较感慨,运气确实不错,只是祈祷自己作文能上线3.5。
在此之后大概抽出了两周半来对付TOEFL,主要是写作和口语。写作我比较不稳,所以我看了些套句就开摆了。口语背了一些模板,练了一些TPO然后就上了。当时遇到了听力加试,我大意了,手一抖多点了几次,耳机已经在桌子上了,然后就顺利漏听了开头,学弟学妹们一定引以为戒。准备语言期间GGU的老师给了我许多资料上的和心态上的帮助,感激不尽。
在选校方面,保底是ETH的Robotics, Systems and Control M.Sc.和Micro- and Nanosystems M.Sc.其余全是冲刺,即美国top5和牛剑的博士项目,结果和预测相差无几。
关于Ph.D.面试,我认为事先对导师的研究有深入的了解固然是好事,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做过的项目盘清楚。第一次面试前,我一宿没睡,读了导师一些文章,列了一些话题想聊上一聊。结果第二天发现导师更关注我的科研经历,对我参与过的某些项目中的细节也会请我细说,由于提前准备不足,差点翻车。当然,这只是一个数据点。
申请期间,我享受着我在世毕盟的老师与Mentor(UC Berkeley博士)提供的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老师无时无刻不在解答我的疑惑,为我的战术上的困境提出解法;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在专业上高瞻远瞩,在战略上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此外,各类文书也都获得了老师和Mentor的建设性建议与意见,也获得了GGU native地道的语言润色。总而言之,我在世毕盟的老师与Mentor的陪伴是我在此最想感谢的,是我能收获我的结果的重要因素。在此祝愿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所得皆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