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淄博小伙,我去斯坦福大学!

2023-04-29 16:28:05
标签: ggu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背景介绍:

WHU 物理

申请方向:

美国ECE/EE/CE MS/PhD混申

GPA:3.96 (Major:3.99)  排名:2/251

TOEFL:102(R30+L28+S23+W21)

GRE:V158+ Q170+ AW3.5

科研:天文:引力波数据处理(分离信噪) ——大二下

物理:引力透镜曲线计算——大二下+大三上

物理:FinFET器件——大三上

物理:材料力学装置一段(国内论文在投)大二下

ECE :智能系统设计(FPGA+architecture)大三下

ECE :香港城市大学RISC-V TEE(体系结构安全) 暑研

CS :NLP Power Policy 大三下

Pub :Report*2 +一篇水会 *对申请无助

推荐信:国内*3

无交换 无实习

申请结果:

汇总如下

最终去向:

Stanford EE MS

先讲一下个人的Timeline 总结一下申请季

01

大一到大二下

小镇做题家出身,并没有对未来很清晰的规划,还是高中的思维——上课,自学,复习,考好分数,那时候唯一有点想做的方向是天文方向,因为从高中玩天文摄影,对星空宇宙理论物理非常有兴趣。好处是成绩卷的很高,大学的数学物理课也就是理解+刷题感觉就可以轻松满绩。大二上的时候,联系了学院的范老师尝试了一段引力波信号处理的研究,实际上没有做什么新颖的工作,就是复现了一些分离信噪的方法,两个月学了阅读和整理文献,Python,广相入门,频域的信号处理。这段经历收获是不小,但是总觉得与心中曾想象的浪漫的天文工作不一样。大二下,从第一段科研这边了解到了引力透镜的概念,但是在范老师组的工作是处理数据的层面。考虑过后,来到了贾老师组中作引力透镜的理论计算,开始钻研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这段工作做了很久,但是始终没有解决数理问题的获得感,自始至终都是当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来对待。也是从这时候,我开始对本专业和未来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从理转工的想法。

02

大三上

跟多位本专业,非本专业的师兄师姐聊过后,逐渐萌生了了转专业到EE和出国的想法。我觉得这一点上我还是非常有勇气的,没有顾虑太多沉没成本,很快踏出了脚步,因为我坚定理论性的物理科研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第一段科研我找了电信学院的易老师,本来是想去作FPGA的,但是那边项目进度加数量的问题,我参与到了一个用NLP分析电力政策和预估电力消费的项目中。同时开始学习托福。

03

大三下:决定作Arch!联系暑研

NLP项目结束后,物院这边老师统一开放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窗口,微电子系是在物院下设立的,我找到了刘威老师进到RISC-V组里面学习芯片设计。非常感谢RISC-V LAB的各位成员,他们对体系结构,数字设计验证,FPGA都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实验室也有着非常良好的氛围,我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也在这里决定了我未来想要从事的方向——Computer Architecture,CPU design。

在5月底的时候,用着已有的FPGA基础和之前NLP的经历开始联系暑研,因为当时PANDEMIC影响,集中于香港几所学校,最终联系到了CityU的一个RISCV处理器的LAB。

04

大四上:解决语言考试 填写申请

鏖战四轮托福,两轮GRE终于在10月份拿到能用的成绩。这段时间主要在整理材料,制作文书,以及经营推荐信,一些意外让我没有拿到暑研老板的RL,这里就不提了。基本上11月后就是大战各个学校的application website。注意的地方有:

1.制作表格记录每个学校的要求和DDL。很多项目的ddl都是美东时间当天的23:59,由于时差,在冬令时下换算过来(时差13h)就是北京时间第二天的12:59,但是切忌卡ddl!

2.尽早送分,比DDL提早一周会稳妥些。

3.推荐信提交与检查。国内老师的话,一般都是自己写,也基本是是自己发,所以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好,有些老师也不太愿意递交很多封。

05

语言

//TOEFL:

我的托福考了四次。91→99→97→102

去除第一个白给,中间两次一次听力拉跨,一次口语拉跨。一方面是因为听力基础有点差,另一方面最后一次考出托福之前,都没有脱产集中训练。虽然我最后的托福分数没有很好看,没太有发言权,但是我还是认为对英语水平一般的人而言托福学习需要一个集中训练,效率会更高。

//GRE:

单词!单词!还是单词!要你命3000过的次数基本上直接决定GRE Verbal分数,基本的方法论并没有很复杂。我当时第一次考的时候3000词只背了一遍,verbal 145惨不忍睹。又加了一个月的单词训练+verbal刷题,得到了最后的分数。同TOEFL一样,长痛不如短痛,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尽早分手。

//套磁

陶瓷是申请PhD几乎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一开始的目标是MS/PHD混申,内心还是很想读一个PHD的,但是也知道目前还没有完全跨入ECE领域,还需要一些过渡,因此心态放平,PHD佛性陶瓷。

陶瓷从上到下40左右的学校都挑了喜欢的领域研究和发套磁信。

//最终回信

1.Purdue CS 一位教授给了回信,讨论了一下科研。表示background但是committee不保证。

2.UCLA EE 何磊 希望我到华东理工实习?(这位老师是丛京生大佬的三弟子,但是好像要在国内做发展)

3.GIT ECE Hao教授回复,鼓励申请

4.Umich Smith 鼓励申请

5.NEU ECE 林 高性能计算方向 有了interview,表示申NEU是没问题,但是没太想好让我干什么,这一次interview我们聊了很多规划的问题,这位教授以前也是做器件的,建议我有个过渡。陶瓷过程和结果让我也直接坚定主申MS

06

选校

物理跨申ECE的案例也有很多,一开始我的选校在10个左右,选校也很保守。世毕盟则给予了很大的自信,多申top校,反正保底的学校申中也不会去。所以我将数量调到了18个项目,其中有3个PhD。所以核心思路就是彩票中一枚大于其他所有保底/主申。所以TOP10学校基本上都递交了申请。

07

申请资料

//SOP

一开始我写SOP的时候非常没有自信,集中注意力在怎么真诚地表露自己不喜欢物理,由理转工的过程。但是这样会有一种刻意踩一捧一的感觉,不会招人喜欢,我内心对物理也没有厌恶的程度。这里要非常感谢世毕盟Mentor的建议,重新整理思路,从基础的理论物理,到器件,再到Hardware和software的结合,做了一步步的尝试。这个新颖的SOP角度我觉得成为我这次转专业申请化劣势为优势的关键点,因为不单是SOP本身,也是给予了我申请时候的自信。

//CV

CV这个方面建议早早做起来,越早做越知道自己差了几斤几两。Overleaf上有很多好的template,方便去编辑。另外写科研的收获时,也要尽量往自己申请的专业上靠,无用无价值的经历直接丢掉。

// PHS

这个主要是加州学校要(好像也给 UW 交了一篇),强调一些 minority 和 diversity 的内容。作为正常高中大学一路埋头学习的亚男也没什么好些的,我就主要糊弄了一下,写了家庭对我升学的帮助作用,中学时对电子设计的兴趣启蒙等等

//RL

一般来说海推的重要性»国内的推荐信,除非老师和目标学校有 connection,但是因为pandemic+跟暑研老师那边经营推荐信时出了点意外,就用了校内三位老师的,两封科研推,一封课程推。

08

致谢

感谢世毕盟祝老师和Mentor杨学长。尽管我在最后关头才选择了世毕盟,但是Mentor基于我的指导,祝老师给予我在选校上的信心,都是非常值得和宝贵的财富!最后预祝24Fall的同学顺利拿到心仪的offer!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