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武大社保本科、gap一年
GPA:3.85+专业第一,经济学辅修3.7+,WES 3.89
T:113
G:328+4.5
哈佛暑期学校 & 剑桥学期交换(两门课均获一等学位)
一段海外助研 & 两段健康相关独立研究
六段政策、咨询、研究、医疗相关实习
申请情况:
Harvard, 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Health and Population
Yale,MPH in Health Policy
Columbia,MPA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cago,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Waitlist)
硬实力三维:GPA、GT
三维像是一个敲门砖,什么样的三维决定了你能申排名多少的学校。但当你达到入门线后,三维反而就不那么重要了。一是因为你的竞争者的成绩其实与你相差不大;二是其实托福116和托福119,这3分的差异意义不大。因为我一直是想冲击世界top30的名校,所以在三维方面基本是往最高线来要求自己,GPA3.8+,托福110+,GRE325+,这样会比较有希望。
我在备考GRE的时候也陷入了一个误区,一定要达到330才有竞争的优势,没考上就再考,考到第三次了反而是最差的一次。当时觉得特别懊恼,单词也背了四五遍了,阅读机经300套,填空机经1100套都刷完了,为什么反而考得更差了呢。很犹豫要不要再考第四次。后来我和一些经历过了申请季的学姐们,也和我的培训师管老师聊了一下,其实申硕士的话GRE
325+的成绩是完全够了的,330的确是比325要有优势,但并没有说大出非常多,建议还是将备考GRE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习、助研这些能够帮助更大的版块去。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备考经验方面,我写过一篇非常详细的托福备考经验贴,这里就不赘述了。GRE的话,吸取我个人的失败经验的话,就是单词一定是重中之重。非常建议大家在刷题前先把单词过一两遍,之后做题的时候再不断地巩固。之前听很多人说GRE的词汇太偏门了,考完试了就没用了,所以形成短期记忆,
考试能用就行。但我后来发现,我在读论文、到英国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日常聊天、沟通中也用到了非常多GRE词汇,这些词汇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一次GRE的考试,单词基础打好后其实对硕士在美国的生活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软实力背景打造:实习、助研
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课余之外除了在社团吃喝玩乐,还参加了很多社会调研的实践活动。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小学生水平的调研经历可能对最后的申请没有直接的帮助,但其实帮我积累了很多基础的能力,作为一个社科学子也是让我保持着与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大三后我才正式开始第一份实习、第一份海外助研,等等这些与后来的申请直接相关的经历。
//实习
我主要做过的有政策咨询、人力咨询、公益咨询,一个小公司的类似行研岗的工作,还有智库和互联网公司里的政策研究岗。以我目前对于MPP的理解,其实和商业分析类似,最重要的依旧是problem
solving的能力,只不过MPP解决的是政府、政策的问题,但方法论其实是和咨询是类似的,都需要广泛地收集信息、提取要点、给出解决方案。另外就是根据你感兴趣的政策领域去做相关的实习,比如券商的实习其实对于经济政策的申请来说是帮助非常大的。因为我后期将申请方向集中在了医疗健康政策,所以后期的实习基本都是在大健康行业或者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岗位。有一点就是非常建议大家优先做实地的实习,在工作的沉浸感、体验感方面,实地实习都比远程实习要真实得多,收获也相对而言大一些。
//研究
我有一段海外的远程助研。这一段助研是通过世毕盟拿到的。虽然是做数据收集、编码这一类非常基础和琐碎的工作,前后也做了两年的时间,算是完整地做完了一个大数据库的数据编码,最后也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可能看起来对申请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但对我个人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是通过这个项目,我第一次了解到、也接触到了社会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计算社会科学的神奇与美妙,以往我一直以为政治学、传播学这类传统的文科只能以定性分析为主,但这一次助研给我打开了一扇门,也激发了我申请Uchicago的MSCAPP项目的好奇心和动力。二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一名美国博士在读的学姐,她常常分享海外博士就读的生活,让我对学术研究、读博士也开始有了一些想法和憧憬。
另外还有两段独立的研究,一份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校级优秀),还有一份是在剑桥的课程论文(一等学位),两篇都是医疗健康相关的论文。我也是在大四下开始认真地读论文、读经验著作、跑数据、写论文地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于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希望硕士不要打脸hhh),于是在申请季的时候加申了研究型硕士的项目。
选校、文书与面试
//选校
1.
用心找、多搜索,发现隐藏的宝藏项目。申请前我大概知道有芝大的MPP、哥大的MPA等等一些比较知名的公共政策硕士项目。直到申请的时候我才发现芝大有专门开始Computer
Science和Public Policy两所学院合办的MSCAPP项目,这简直就是我当时的dream
program,希望能学习如何将computational analysis运用到public plicy当中。
2. 多点参加admission
event。这是一次直接接触项目招生官的机会,可以很直观地感觉到每所学校地特色、招生的preference,以及申请的时候需要避雷的点。特别是Q&A环节一定要留下来,基本上可以听到招生官希望你的文书是怎么写的。有时还会有意外惊喜噢,我因为参加了暑期早期的芝大admission
event,被官方免掉了申请费哈哈哈哈哈。
3.
选校要从梯队、申请轮次等方面来战略布局。我一开始是申请MPP方向的,根据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优势的政策领域、培养方案(课程和实习安排)以及校友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最终是选定了冲刺、有比较大的把握、保底的学校一共6所。由于哥大和芝大都是申的early
action,所以12月就放榜了,而其他几所学校基本都在1月或者2月才截至提交材料。这对我来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如果我拿到其中一所的offer,那么我就不用再申中间梯队和保底校,只需要申请冲刺梯队的、非常想去的项目了。因此12月下旬哥大的offer来了后,我又重新考虑了一下项目特色,决定放弃申请其他MPP项目,省掉了几百刀。
//文书
1. 匹配。文书真的就是围绕why school,why program,why
you三个问题了。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串联,体现出你和这个学校、这个项目的完美的匹配度。职业规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在浏览学校的文书要求和参加admission
event的时候感觉他们最多强调的一点就是,how you can use your degree to achieve your
career goal,how our program will help you achieve
this。美国人默认graduate school就是为了实现你的career
goal,而不是让你无条件地再多读两年书,或者找个借口推迟几年进入社会。一定是一个主动性的目标。这也启示大家在选校的时候,不单单是为了排名或者big
name,而是真正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
2.
细节。在描述过往经历的时候,要挑战自己用最简单的话把做过的内容说清楚。成就是用细节铺就的,将做了什么事的事情一定要具体,但不能冗长。建议可以多拿自己写过的给不同的人看,问问他们能不能明白你做的到底是什么。
3.
贡献。最后有一个可能国内会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文书中一定要提到你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当然除了学费这个很明显的送钱的贡献)像很通用的套话其实就是我们作为国际生能够丰富学校这个community的diversity,类似这种。往大了一些说,其实依旧是要考虑你的career
goal。在读的时候学校是你的资源,毕业后你是学校的资源。
//面试
只有哥大和耶鲁两所学校需要做面试。这方面其实世毕盟有很多过往的、非常靠谱面经和指导,大家照着去认真准备就没问题了。
关于世毕盟
我是在大二下的时候签约世毕盟的。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世毕盟在MPP申请方向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成功案例,我觉得能对我的申请指导带来非常大的帮助,经过线下了解以及横向比较后就选定了世毕盟。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我的咨询师管老师,无论在找实习、申请交换、选校、改文书等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指导大方向、督促进度、强调重点等等。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我在做第一份实地实习的时候,所负责的项目其实非常的qualitative,当时我十分犹豫以及苦恼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跟老板申请换项目,又缺乏一定的决心。后来是跟管老师聊了之后,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主动跟老板提了换项目的要求,最后也是换到了一个偏定量的项目,这一份定量的实习经历对我之后每次找实习的帮助都非常大。而且在申请项目的时候,也是感谢管老师给我建议的轮次策略,让我能早早地拿到一个比较好的offer做保底,在这之后可以放心大胆地冲自己的梦校。
逆天美貌,偏靠才华,去哈佛大学,从珞珈山出发!
背景介绍:·
武大社保本科、gap一年
GPA:3.85+专业第一,经济学辅修3.7+,WES 3.89
T:113
G:328+4.5
哈佛暑期学校 & 剑桥学期交换(两门课均获一等学位)
一段海外助研 & 两段健康相关独立研究
六段政策、咨询、研究、医疗相关实习
申请情况:
Harvard, 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Health and Population
Yale,MPH in Health Policy
Columbia,MPA i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cago,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Waitlist)
硬实力三维:GPA、GT
三维像是一个敲门砖,什么样的三维决定了你能申排名多少的学校。但当你达到入门线后,三维反而就不那么重要了。一是因为你的竞争者的成绩其实与你相差不大;二是其实托福116和托福119,这3分的差异意义不大。因为我一直是想冲击世界top30的名校,所以在三维方面基本是往最高线来要求自己,GPA3.8+,托福110+,GRE325+,这样会比较有希望。
我在备考GRE的时候也陷入了一个误区,一定要达到330才有竞争的优势,没考上就再考,考到第三次了反而是最差的一次。当时觉得特别懊恼,单词也背了四五遍了,阅读机经300套,填空机经1100套都刷完了,为什么反而考得更差了呢。很犹豫要不要再考第四次。后来我和一些经历过了申请季的学姐们,也和我的培训师管老师聊了一下,其实申硕士的话GRE 325+的成绩是完全够了的,330的确是比325要有优势,但并没有说大出非常多,建议还是将备考GRE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实习、助研这些能够帮助更大的版块去。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备考经验方面,我写过一篇非常详细的托福备考经验贴,这里就不赘述了。GRE的话,吸取我个人的失败经验的话,就是单词一定是重中之重。非常建议大家在刷题前先把单词过一两遍,之后做题的时候再不断地巩固。之前听很多人说GRE的词汇太偏门了,考完试了就没用了,所以形成短期记忆, 考试能用就行。但我后来发现,我在读论文、到英国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日常聊天、沟通中也用到了非常多GRE词汇,这些词汇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一次GRE的考试,单词基础打好后其实对硕士在美国的生活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软实力背景打造:实习、助研
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课余之外除了在社团吃喝玩乐,还参加了很多社会调研的实践活动。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小学生水平的调研经历可能对最后的申请没有直接的帮助,但其实帮我积累了很多基础的能力,作为一个社科学子也是让我保持着与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大三后我才正式开始第一份实习、第一份海外助研,等等这些与后来的申请直接相关的经历。
//实习
我主要做过的有政策咨询、人力咨询、公益咨询,一个小公司的类似行研岗的工作,还有智库和互联网公司里的政策研究岗。以我目前对于MPP的理解,其实和商业分析类似,最重要的依旧是problem solving的能力,只不过MPP解决的是政府、政策的问题,但方法论其实是和咨询是类似的,都需要广泛地收集信息、提取要点、给出解决方案。另外就是根据你感兴趣的政策领域去做相关的实习,比如券商的实习其实对于经济政策的申请来说是帮助非常大的。因为我后期将申请方向集中在了医疗健康政策,所以后期的实习基本都是在大健康行业或者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岗位。有一点就是非常建议大家优先做实地的实习,在工作的沉浸感、体验感方面,实地实习都比远程实习要真实得多,收获也相对而言大一些。
//研究
我有一段海外的远程助研。这一段助研是通过世毕盟拿到的。虽然是做数据收集、编码这一类非常基础和琐碎的工作,前后也做了两年的时间,算是完整地做完了一个大数据库的数据编码,最后也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可能看起来对申请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但对我个人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是通过这个项目,我第一次了解到、也接触到了社会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计算社会科学的神奇与美妙,以往我一直以为政治学、传播学这类传统的文科只能以定性分析为主,但这一次助研给我打开了一扇门,也激发了我申请Uchicago的MSCAPP项目的好奇心和动力。二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一名美国博士在读的学姐,她常常分享海外博士就读的生活,让我对学术研究、读博士也开始有了一些想法和憧憬。
另外还有两段独立的研究,一份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校级优秀),还有一份是在剑桥的课程论文(一等学位),两篇都是医疗健康相关的论文。我也是在大四下开始认真地读论文、读经验著作、跑数据、写论文地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于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希望硕士不要打脸hhh),于是在申请季的时候加申了研究型硕士的项目。
选校、文书与面试
//选校
1. 用心找、多搜索,发现隐藏的宝藏项目。申请前我大概知道有芝大的MPP、哥大的MPA等等一些比较知名的公共政策硕士项目。直到申请的时候我才发现芝大有专门开始Computer Science和Public Policy两所学院合办的MSCAPP项目,这简直就是我当时的dream program,希望能学习如何将computational analysis运用到public plicy当中。
2. 多点参加admission event。这是一次直接接触项目招生官的机会,可以很直观地感觉到每所学校地特色、招生的preference,以及申请的时候需要避雷的点。特别是Q&A环节一定要留下来,基本上可以听到招生官希望你的文书是怎么写的。有时还会有意外惊喜噢,我因为参加了暑期早期的芝大admission event,被官方免掉了申请费哈哈哈哈哈。
3. 选校要从梯队、申请轮次等方面来战略布局。我一开始是申请MPP方向的,根据学校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优势的政策领域、培养方案(课程和实习安排)以及校友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最终是选定了冲刺、有比较大的把握、保底的学校一共6所。由于哥大和芝大都是申的early action,所以12月就放榜了,而其他几所学校基本都在1月或者2月才截至提交材料。这对我来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如果我拿到其中一所的offer,那么我就不用再申中间梯队和保底校,只需要申请冲刺梯队的、非常想去的项目了。因此12月下旬哥大的offer来了后,我又重新考虑了一下项目特色,决定放弃申请其他MPP项目,省掉了几百刀。
//文书
1. 匹配。文书真的就是围绕why school,why program,why you三个问题了。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串联,体现出你和这个学校、这个项目的完美的匹配度。职业规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在浏览学校的文书要求和参加admission event的时候感觉他们最多强调的一点就是,how you can use your degree to achieve your career goal,how our program will help you achieve this。美国人默认graduate school就是为了实现你的career goal,而不是让你无条件地再多读两年书,或者找个借口推迟几年进入社会。一定是一个主动性的目标。这也启示大家在选校的时候,不单单是为了排名或者big name,而是真正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
2. 细节。在描述过往经历的时候,要挑战自己用最简单的话把做过的内容说清楚。成就是用细节铺就的,将做了什么事的事情一定要具体,但不能冗长。建议可以多拿自己写过的给不同的人看,问问他们能不能明白你做的到底是什么。
3. 贡献。最后有一个可能国内会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文书中一定要提到你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当然除了学费这个很明显的送钱的贡献)像很通用的套话其实就是我们作为国际生能够丰富学校这个community的diversity,类似这种。往大了一些说,其实依旧是要考虑你的career goal。在读的时候学校是你的资源,毕业后你是学校的资源。
//面试
只有哥大和耶鲁两所学校需要做面试。这方面其实世毕盟有很多过往的、非常靠谱面经和指导,大家照着去认真准备就没问题了。
关于世毕盟
我是在大二下的时候签约世毕盟的。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世毕盟在MPP申请方向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成功案例,我觉得能对我的申请指导带来非常大的帮助,经过线下了解以及横向比较后就选定了世毕盟。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我的咨询师管老师,无论在找实习、申请交换、选校、改文书等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指导大方向、督促进度、强调重点等等。我印象非常深刻是我在做第一份实地实习的时候,所负责的项目其实非常的qualitative,当时我十分犹豫以及苦恼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跟老板申请换项目,又缺乏一定的决心。后来是跟管老师聊了之后,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主动跟老板提了换项目的要求,最后也是换到了一个偏定量的项目,这一份定量的实习经历对我之后每次找实习的帮助都非常大。而且在申请项目的时候,也是感谢管老师给我建议的轮次策略,让我能早早地拿到一个比较好的offer做保底,在这之后可以放心大胆地冲自己的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