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排名中游,我去哈佛大学全奖读博啦!

2022-08-15 15:59:43
标签: ggu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背景介绍: .

学校:中科大 

专业方向:计算机专业

GPA:3.44/4.3(Ranking:103/246)

Systems类课程:基本全部4或4.3

TOEFL: 109(S22);   GRE:318(170+148)

推荐信:校内2个导师强推、MSRA副院长强推、一封课程推荐信凑数

本文由作者的留学分享讲座整理成稿

Hello,大家好,很开心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做这个留学申请分享,我今天分享的副标题叫做A data point’s perspective,也就是从一个数据点的视角。什么叫做从一个数据点的视角呢?我认为留学申请这件事情随机性很强,而且往往没有准确的消息源,比如说我们可能听说某些项目更注重GPA、或者某些项目更注重论文/实习、或者觉得英语过线就行,但是事实上这些都是没有准确消息来源的,并非来自各个学校的官方要求。所以我建议大家通过所有人的分享自行构建数据分布。下面只是我的主观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 我是谁

我是17级科大11系的学生,我在大二选择了用五年的时间读计算机和数学的两个学位,在大三的时候选择加入一个图形学实验室,开始做图形学方向的科研。这段科研结束之后,我在大四的时候转到了系统方向,并且因为系统方向并不需要太多数学知识,我放弃了数学学位的修读。但是最后我还是五年毕业,我最终选定的去向是哈佛计算机科学博士。

二. 我的申请背景

我来介绍一下我的申请背景。首先,我申请的目标非常明确,只申请systems方向。systems包括什么呢?比如分布式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等等。我的GPA是3.44,这是一个很低的GPA,主要因为我对于无关课程的高分不感兴趣。虽然我的GPA并不高,但我所有的systems相关的课程,都是4或者4.3、实验满分,包括操作系统、网络和网络实验课、数据库、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等。

我的英语托福是109分,阅读和听力是满分,作文27分,口语22分。我觉得托福比较简单,能过就行,可能会凭运气。大家把阅读和听力刷高一点,就不会有太多问题。我的GRE是318分,这个是裸考的,数学170加上英语158。在我申请的22秋季,多数学校是不要求GRE成绩的,尤其是多数的PhD都不要求,所以我没有刷分。除了这些比较硬性的申请条件,我还有两年的算法助教经历。 

三. 关于科研

//1.图形学科研

我一共做了两段科研,第一段科研是图形学的科研,我有完整的项目参与,但是担任的角色是偏工程师的。因为图形学本身是一个很理论的方向,大三的我并不能很好地推进。我多数时候的工作是写代码和优化代码,比如我在师兄的代码基础上,把整体的速度优化了几十倍,赶在deadline之前把文章投了出去。这段科研项目大概进行了四个月,最后发表在一顶刊上。从这之后,我对于科研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的申请背景也变得好看很多。

//2. System科研

我的第二段科研是systems方向的。我首先在校内的一个实验室调研了一阶段,之后去MSRA做了实习,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一共做了半年多。systems这个方向的论文或者项目,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周期,可能一篇paper要一年或者两年才能投出去。与第一段不同的是,在这段项目中,我有主导权,多数的探索是我主动去做,而不是像上一段那样反过来。在申请时,我有一篇顶会在投,尽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投出去。我在申请面试中也主要介绍了这个项目,面试的教授都很认可,觉得难度非常高。

我建议大家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尽量拥有主导权,自己主动做一些探索工作。跟老师汇报时除了基础工作,要多想想项目的导向和侧重点。此外就是尽量项目不要有太多人参加,人多未必是优势,因为中间有很多沟通成本。

四. 项目经历

除了上面说的科研和成绩,包括GPA和英语之外,就是一些所谓的软实力­—项目经历。但其实我觉得对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system方向来讲,项目经历是硬实力。我自己有超过五个大型的项目,包括我自己写过一个非常完整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这个操作系统上实现了网络栈。我还自己用go语言写过一个web开发框架,还做过一个中科院开源暑假的项目,优化了大家常用的软件rsync的存储栈。

这些项目经历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即使教授不会过问。一方面,我对这些项目了如指掌、非常有自信;另一方面,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它们也起了作用。比如说我在面试NEU的时候,一个老师问我,x86的某个寄存器是干嘛用的,我直接跟他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熟悉x86,我的操作系统是写在RISC-V上的。那个老师看了一下,说你写过这个,很好,我们跳过吧。可见这样的开发经历在面试的时候会给老师很好的印象。 

五. 推荐信

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有国外的暑研经历:我的所有科研都是在国内做的。所以我的推荐信主要是校内的两个导师的强推和MSRA副院长的强推,同时我还要了一封课程推来凑数。

六. 我的申请经历

//1. PhD

对于PhD来讲,我一共只申请了3所学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个性比较强,我不希望遇到不合适的导师,但是同时我又没有非常充足的信息源,所以我就只能在多方打听的情况下,选中3个我能确保适合我的导师。

我在申请哈佛、东北和布朗这三所学校的PhD的时候,都是踩线申请,材料没有做过多的打磨,也就是把简历、SOP都是发给世毕盟润色后直接交了。申请PhD的时候学生与导师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我主要考虑如下因素来判断导师是否适合我。

(1)我重点考虑的第一点是导师的性格。比如导师是不是手把手教学生,比如导师会不会亲自写代码,这个事情很重要。有些同学可能会比较习惯那种散养的导师,导师不怎么管学生,学生自己摸索,但我好像不行。

(2)第二点是导师的职位。这个是一个比较功利的观点,就是导师有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现在学术界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如果一个导师没有拿到终身教授的话,他可能会把自己教职方面的压力(出很多成果)转移到自己的博士生身上,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很多不愉快发生。但这只是保险起见,比如我想申的布朗的导师,是一个AP,并没有拿到终身教职,所以这只是一个参考。

 (3)第三个是导师的学生数。一个导师的精力有限,还要定期跟自己的学生1-1 meeting,如果学生太多,就记不住每个学生的工作,也无法精细地指导。所以需要看这个导师是不是大组的老板,看他组内有多少人。我申的这三个导师,他们的学生数基本上维持在3-6。

 (4)第四点是导师的方向是不是符合我的兴趣,以及这个导师允不允许学生自定方向。这一点可能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比较重要,但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已经做了提前的筛选,我大概能确定这个导师做的方向是我喜欢的,所以哪怕他不让我自己定方向,我也完全能接受。毕竟导师的基金有固定的方向要求,而导师用这个钱养自己的博士生,肯定更希望博士生也做相关的研究。

 (5)第五个是导师跟业界的关系。systems这个方向,需要和比较大的公司,比如Google、Facebook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我才能知道最新的业界需求,更好地开展研究。

//2. Master

我一共申请了20多个硕士,为什么和PhD数量差了这么多呢?是因为我觉得随便读一个Master去工作,也挺好的,毕竟systems方向非常偏实用,在一些大厂里面也有广阔天地。有个别学校,比如CMU或者UTAustin,我申了多个项目,这其中只有CMU MSCS和UIUC MSCS是偏科研的(UIUC MSCS是纯科研项目)。基本上这20多个Master包含了大家能够想象的所有好学校的Master(以NYU为保底)。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1)学校名次(Master就功利一点)

 (2)项目的学期数。项目学期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UCB MEng这个项目,只有两个学期,这就意味着秋季入学,春季学期结束就要毕业了。大家多数都是在暑假找实习,别人正在找实习,这个项目的同学却已经毕业了,这就非常不利于就业。常见的学期数是三个学期,也有四个学期的,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做一段实习之后再毕业,找工作会更加方便。

 (3)课程的质量和毕业前景。课程质量靠口口相传,比如CMU的质量肯定很高,但是课程质量与课程的workload可能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概念:一般我们觉得好的课程,它的work load可能会比较大,但是workload过大会不方便刷题找工作,因为时间会不够用。毕业前景就是看PhD升学率和就业情况。

七. 我的申请结果

在我申请的所有项目中,一共有4个有面试的项目:3个PhD和UIUC MSCS。在这4个里面我拿到了3个面试,分别是UIUC MSCS,Harvard和NEU。NEU的流程是有3个教授来面试,最后3个教授都给了我offer,Harvard和UIUC MSCS也拿到了。

所以我要下一个主观结论:拿到面试就是拿到offer的80%,当然对我来说是100%。我的意思是,拿到面试后成功的几率非常非常高。在此,我也要重申本场分享的副标题,也就是从一个数据点的视角,真正的数据分布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推断。

八. 我的申请心得

//1.PhD和MS的区别

首先我想聊一聊PhD跟Master的区别。PhD主要就是为了科研,Master是为了找工作,所以它们对这个申请者可能也有不一样的要求,我能拿到科研向的几个面试,主要还是因为我的研究经历和我的项目经历,但是对于Master看中的那些点来讲,我可能就非常一般。

// 2. 留学中介的作用

 第二点我想聊一聊世毕盟在我申请的过程中给我的帮助。第一方面是我的培训师给我的帮助,第二方面是我的mentor给我的帮助。

(1)培训师

我的培训师做的事情非常多,因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签约了,我是大二的时候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培训师帮我做规划,提醒我考英语,帮我检查各种各样的材料,帮我检查各个学校的要求,帮我准备我的资料,把我的简历、Sop拿去做润色,润色的结果我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小心的人,润色前的简历我已经改到很满意了,提交之后,还是被找到了没发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觉得鼓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在中途有非常多次心态波动,我的培训师给我摆了各种各样的数据,然后跟我说明: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你只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没有问题。

(2)Mentor

我的mentor是MIT做systems的博士生,水平非常好。他帮我看了我的sop,检查了其中的逻辑和我对科研项目的描述,这与native speaker的润色其实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我最有帮助的是他帮我做了一场模拟面试。在我拿到哈佛的面试之后,我很急迫想要找人练习一下,看看我对项目的讲解如何,我的mentor刚好能够以非常高的标准来看这个事情。

九. 本科科研方向

//1.科研方向怎么选

假设你是一个11系的学生,计算机有这么多的方向,比较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或者像我最开始做的图形学。虽然科大比较强的方向很有限,但是我建议大家不要被这样的环境束缚住,因为据我了解,国内的多数老师都是非常open的。假设你对他们的方向感兴趣,就可以找相应的教授去聊能不能一起合作。

//2. 本科时期项目如何开展、心态如何调整

2. 本科时期项目如何开展、心态如何调整

假设你已经选了一个你认为比较不错的导师,你就要开诚布公的跟他讲这个项目要怎么开展。如果你只是一个新手的状态,难免要给师兄打下手,但是你也要尽量在这个项目中有自己的参与感。如果你已经在这个方向有比较多的了解了,你就可以直接跟他讲我想自己lead一个项目。

中途过程中,做科研肯定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心态问题。我觉得大家可以结合着之前的方向选择一起来谈,毕竟我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是转过方向的,所以大家可以尽量的放宽心:这个方向我只试一试,不行我再走,也不是必须要撞南墙,心态放松一点。

//3. 科研和课业如何兼顾

还有同学问到了,本科时期如何兼顾课程和科研。首先,我的GPA并不是最顶尖的,但为什么我系统方向的课程成绩都很好,是因为我觉得课程跟科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科研想做的好,基础必须牢固。Systems要求的代码能力非常高,那也就意味着我要做大量的练习,这个练习我就可以在课内做。当你在做练习足够多的时候,科大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对你来说就不是个问题了。我觉得大家如果真的对科研有热情的话,可以超出课程的范围,多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十. 申请过程中我的认知变化

在这里我想提一提的,是几乎所有计算机科学方向申请的同学都会参考的CS ranking。CS ranking是一个非常线性的排名,它的统计原理是各个方向的顶会上某个学校的教授一共发了多少篇paper。那么这样一个线性化的排名,会有什么直接影响呢?像UIUC的这样的大校,教授非常非常多,就能排到第二;而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呢,就只能排30+。但事实上,是不是从哈佛,从耶鲁这样的学校毕业的同学,就水平更差、拿不到比UIUC毕业生更好的offer呢?不管是统计意义上,还是从个体的角度讲,答案都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导师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摆脱线性思维,考虑PhD的不同纬度,比如说科研属性,创业机遇和未来的人脉。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虽然教授少,但教授都非常顶尖,所以我认为它们的计算机系是被低估的。 

十一. 主观经验总结

首先,在申请这个过程里,我的心态非常平稳:有一个学能上就行。我也建议大多数同学有这样的心态,不然随机性太强,难免会有患得患失的感觉。

 第二点,申请CS PhD,GPA不是最重要的。

 第三点,申请的方向最好跟经历有关,做什么方向的科研就尽量申哪个方向,这样会非常容易写SOP。

 第四点,喜欢的导师要主动联系,认真发邮件,不要搞群发那一套。我觉得我拿到哈佛的offer,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很喜欢那个导师:我知道他之前做过什么项目,我看过他的文章、讲座。所以我很认真地写了一封长邮件,之后就拿到了面试的邀请。

 第五点,就是刚刚说的,拿到面试是成功的80%。

 第六点,申请systems方向,paper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必须的。像我知道有一些申请AI方向的同学,他们想要拿到一个好的offer基本上必须有paper,而且甚至要两到三篇,但是在systems方向没有这样的要求。可能对于操作系统有非常好的了解,已经能够帮助你在面试里面脱颖而出了。

 第七点,要推荐信的时候,建议大家提前跟推荐人请求不限制数量,我见过好几个同学都在分配推荐信上花了很多精力,很影响心情和策略。

 第八点,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觉得某个学校肯定申不上就不申,这样会后悔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