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全奖,咱篮球队长的下一站!

2022-08-06 09:09:25
标签: ggu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背景介绍:

中科大,物理原分专业,

绩点4.0+,托福102,口语25

申请结果:斯坦福Applied Physics全奖博士,普林ECE全奖博士,加州理工Applied Physics全奖博士,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 Physics全奖博士(AMO名校)

从申请结果上来看,我想我的申请的是比较成功且幸运的。回首过去这四年,其中有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门道,也有我自己走过的不少弯路。写下这段文字,是对自己四年本科生涯的回忆、反思,也希望从中能总结出些许经验以帮助学弟学妹们顺利飞跃。

硬件条件

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中,我在课内学习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虽是收获了不错的成绩,但也使自己在科研上的收获较少。如今想来,当初应该更早的学习量子力学,现代原子物理等高年级课程(其他方向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进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了,而不是要等到所有基础打好后再干活。很多时候知识都是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得到补充的,你没有办法学完所有理论知识再投身于实验室中。我想,在申请海外高校时,3.9以上的GPA就足够申请六大了, 3.4的GPA也足够申请到很不错的学校,而我身边也不乏GPA在3左右的同学申请成功。其实,当你决定出国留学时,GPA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会成为你的阻碍。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美博,很多欧洲,日本的高校的硕士(或博士)项目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对于TOFEL的准备我算是比较早就开始的了,大一时会早上早起背单词,也参加过xdf的课程。不过我的战线拉的过长,直到大三上才参加了第一次考试,导致效率一直不是很高,单词背了忘,忘了背。我觉得大家在备战时,应该一鼓作气,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拿下托福。最好先报一次考试,即便自己还没什么准备,但你会发现自己进步最快的阶段就是在考前半个月。经过这样的一次准备,你就掌握了应对TOFEL考试的大部分诀窍,让自己更高效地开始正式的备战。我考T一共考了3次:第一次是大三上学期,总分98。虽然分数接近100了,但考完感觉很多都是蒙的,口语也说的很糟糕(20)。由于后半学期的学业压力较大,暂时搁置了备考,寒假在家时才重新拾起来。备考的重点也放在了口语上,基本是每天半套口语真题吧。关于托福的口语,我认为流畅度永远是第一位。观点是否深刻、发音是否标准都是其次,能否流畅的“叭叭叭”才是影响你口语上23的关键因素。经过一个寒假的训练,我的二战口语上到了23分,但是阅读听力没发挥好,总分降到了96,只得三战。因为我计划大三暑假尽早开始暑研,所以决定在十月份回国后再考托福。不过这其实是比较惊险的一步,因为回国隔离完后,距离申请结束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幸运的是,在德国的暑研帮助我进一步提高了口语能力,再结合一定的训练,我的三战(大四上学期的10月份)最终总分102,口语25。结合往年学长的经验,出国暑研确实可能实现科研、英语双赢,不过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大家也要安排好考试时间,也可以选择在国外暑研时考试。值得一提的是,TOEFL100分的要求并非一条准线。只有少数美国高校会明确给出托福的分数要求,大部分学校并无限制,我的身边也有许多托福90多分的同学去往六大、全美前30的高校。

关于GRE和sub,我并没有参加考试。因为疫情,很多美国高校不再要求GRE和sub成绩,所以我便放弃了考试。不过这个成绩在申请部分日本和欧洲高校的时候可能有要求。

科研经历

大二初我加入了荣星老师的实验室,进行金刚石中NV色心磁测量相关的工作。回想起来,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够主动:本科课内的课程较多,自己也认为作为本科生有很多理论知识欠缺,我便较少主动参与实验室工作,与师兄师姐的沟通也变得很少。再加上实验室整体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师兄师姐并没有很多时间关注我,就导致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做出什么工作。我想,学弟学妹们在选择实验室时,除了考虑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是否符合你的兴趣,也要考虑实验室的氛围如何,带你的师兄们是否愿意给你付出一定时间精力(积极主动的同学倒不用太考虑这一点);加入实验室后,更当积极主动地与师兄师姐联系,很多知识都是在不断工作中得到补充的。

大创之于我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于一些ddl的推动,大创会推着你在实验室里按部就班地多做事情。我的大创是在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丁冬生老师实验室做的,老师对待本科生非常nice,也很愿意投入时间。在老师和师兄的指导下,两年的时间,我们也产出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也十分建议各位学弟学妹参与实验室的大创项目。

我的暑研之旅比较神奇。大三的寒假,我联系了MPQ的Prof. Immanuel Bloch组,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简单的面试过后被通知如果签证开放了,我就可以去了。但是之后的两三个月便失去了联系,直到期末考试周(六月底),才得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中国本科生无法去往MPQ做暑研(马普所的其他所可以去,比如MPL)。此时的我不得不接受可能无法做海外暑研的事实。然而一次校内组会时,和一位同学的闲谈中了解到Dima教授非常欢迎科大学生,而且教授的回复非常积极。了解了老师的研究方向后,我发了邮件询问能否加入他的组。经过一番交流后,我们确定了七月中旬开始暑研。之后我便迅速准备各种办签证的材料,幸运的是签证一周就办了下来,第二天我就坐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2个月的暑研时间虽然不长,但仍能有一定产出。最终,我也获得了老板的强推。从我的经验来看(1)六月也是有可能找到暑研的,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大三寒假就开始联系国外导师。如果校内导师能有合作的导师推荐最好,可以先找几个最想去的组学术套,如果没有回复,再广撒网套磁。(2)暑研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学术上的,它可以帮助你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或熟悉或继续深耕某个领域,帮助你获得一封海外推荐信。一封国外老板的推荐信在申请的时候是十分有重量的。其次,它可以帮助你熟悉国外的工作节奏与生活习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前适应。再者就是暑研可以提高你的英语口语水平。(3)能直接去梦校做暑研是一件好事,如果直接拿到return offer就提前结束申请季了。但是另一个思路是,可以考虑一些任职于排名一般的学校的大牛老板,如果能拿到他们的推荐信也是十分不错的。(4)暑研期间,可能有些生活上的不方便的地方,能忍则忍,毕竟只是短期暑研,不是读博在这里生活很久,还是以工作为主,争取多做点事情。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周末建议和同学们一起出去聚会散散心,会有效提高工作日的工作效率。(5)线上暑研也是一种选择,有往年学长做了哈佛的线上暑研最终拿到哈佛offer的。不过如果是希望申请实验方向PhD的同学,最好能有一些校内实验经历。如果只有一段线上暑研的经历,会不太有竞争力。(6)暑研基本不看GPA和托福成绩,大胆申请。

申请季

我在申请季中一共申请了16所美国大学,欧洲日本的学校并未申请。申请的学校包括六大(物理六大: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普林斯顿,UCB)和一些排名前30的学校,还有几所保底校。

申请首先要确定你想申请的学校。因为我更倾向于去阿美利肯读PhD,所以欧洲日本的院校考虑的比较少。而且德国和日本的学校的截止日期一般都比较晚(德国应该在大四下学期的6月份),所以如果全聚德了,我会再去申请欧洲日本的学校。在择校时,我是参照着us news上的物理系排名,进每个的学校主页翻faculty名单(因为安全原因,我直接放弃了芝加哥大学),确定有哪些教授是我感兴趣的,或是和我之前的研究经历比较相关的。列出了一份表格后,我再逐个筛选一些特别想去的,或是与我相关的导师数量更多的学校,并且保证每个层次都有一些学校(我大概是彩票校6个,主申校8个,保底校2个)。

11月可以完成对各院校导师的陶瓷,发邮件过去表示你的兴趣,询问对方的招生情况,特别感兴趣的导师可以做学术陶瓷,准备一些关于导师的工作的问题,询问是否有机会meeting。这个阶段就是广撒网,询问一遍所有感兴趣的导师,确定申请院校和PS里提及的导师。

完成所有文书、填好网申后,会有一个多月的比较空闲的时间。这段时间除了准备大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还要开始着手准备面试的ppt。ppt的制作讲究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先用一两面内容介绍你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说明白你希望做哪些事情,而后的介绍中强调你在项目中的贡献和创新点,可以抛去一些工作细节。面试前对着ppt多练习几遍,保证英文表达的流畅和简洁。不过,有的学校的面试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比如15min/20min,他们往往是不允许使用ppt的,因此我们还应当准备一个脱稿的版本,要准备如何在只用语言,脱离图像的情况下简单说明你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感谢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帮助我模拟面试,指出了我在背景介绍方面的不足,并帮我精简了幻灯片,给予了我许多十分有效的指导。

在次年的1月份,我便开始陆续收到一些面试 。关于面试,不同学校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学校的部分院系没有面试,直接出结果;有的学校的院系有面试,不过一般进入面试后,你被录取的概率就很大了,因为这些学校往往只让符合录取条件的同学参加面试。其实面试的过程往往也比较轻松,就是一个聊天的过程,老师会围绕你的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另外一些常问的问题有:你在这些工作中有哪些贡献?你最难忘的一段研究经历是什么?你有过哪些创新的想法?等等。面试之后就是静静的等待结果了,有的学校会在2月初就发offer,有的学校会一直到4月中旬才发。

以上大概就是我对我申请季的全部总结了,我尽力去回忆并将这些经验写成文字,以期帮助到各位学弟学妹们走一些“捷径”。最后还要祝大家飞跃成功,走入梦校的课堂。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