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985中外合作
GPA:92/100
GRE: 328
TOEFL:109(25)
暂定去向:LSE MSc Finance、Columbia - MS in Accounting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WL转正)
我在申请季主要围绕LBS Master in Management,LSE MSc in Finance和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MS in Accounting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三个项目展开(当然也申请了其他相似的项目,但它们材料都在以上三个项目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完成),且在较早的时候已经收到了决定,所以申请季很早结束,能分享的内容不多,下文主要讨论选择申请准备与世毕盟的帮助。
1
申请准备
由于我在大一大二就已经确定出国,对背景的路径规划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挫折坎坷,但因为确定的早且没有摇摆(没有因选择直接就业或保研而分神),最终有惊无险在申请季开始前把全部任务close。
对于商科的taught
master,在学校无法改变的前提下,申请前可提升的背景元素大致分成三种:学术背景(主要指GPA与专业课程)+专业背景(主要指实习)+标化成绩。就我自身的感受而言,对于英国(英联邦)学校的申请中重要性的排序:学校>GPA>>实习厚度≈标化成绩>推荐信(牛推除外);对于美国的院校申请,GPA和学校的重要性下放,高质量的实习和标化能够有力地弥补前者的不足。
2
GPA:
我在GPA上花费的时间精力是最多的,对于Oxbridge、LSE、IC等英国学校而言,GPA是整个portfolio中最重要的一环,3.6+(88+)的GPA不会拖后腿,热门项目的门槛一般在3.8+(90+);对于美国院校与商学院(如LBS、INSEAD等),GPA标准不会卡太高,3.5搭配丰富实习经历基本够门槛。
提高或保持GPA的方法因每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而无法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深刻的教训:如果目标是英联邦院校,则切勿为了刷实习考标化而在大一、大二等核心课多的学期降低了对GPA的重视程度,GPA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3
GRE:
一般项目的门槛在GRE325≈GMAT710,热门项目的门槛在GRE330≈GMAT740-750,顶尖项目(如Oxford
MFE)的GMAT均分在760。我从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始准备GRE,前后有效复习时间应该在2-3个月,最终考了一次到328便没有再考。考试的方法同样因人而异,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考试的时间充裕,不妨将备考看成一次提升自身英语使用能力的机会,GRE的文本就是美国大学课堂中使用的,对有志出国读书的陆本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预备练习。高GRE/GMAT可以部分弥补GPA的不足,但这一原则更多地适用于商学院。最后,不要沉迷刷高分,标化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
TOEFL:
一般项目门槛在TOEFL100≈IELTS7.0,热门项目门槛在TOEFL105≈IELTS7.5,再往上考边际效用低。语言成绩可能是招生中最不重要的因素了,够用即可。在疫情背景下,线上考试是不错的替代方式,我在8月报名的托福线下考试被连续取消了三次后报名家考,最终顺利出分。我询问的境外院校对于家考都是基本认可的,除了少数院校如港大商学院。因为少数院校的政策限制而执着于线下考可能会错过最佳申请时机。
5
文书:
申请的筛选实质上是把背景相似的候选人不断比较的过程,文书是在标准化信息(GPA、标化、实习)的基础上唯一一个differentiate自己的机会(文书写不好可能拿不到面试)。
关于文书,有一些可以参考的点:1)文书要有针对性。之前了解到有同学的文书是通过简单的堆砌经历来完成的,失去针对性的材料很可能起到负作用。我推荐的流程是:在申请季开始前先确定选校,梳理出申请方向,并对每个方向寻找一条独特的故事线(如金融类项目的文书,用到的故事是自己在IB、PE的实习而适当舍弃consulting的实习;管理类的项目则可着重写consulting、corporate的实习经历);2)写出学校的特殊之处。积极向在读学生或校友询问公开途径无法获取的insider
information;3)文书的核心并不是“我有多好”,而是“我有多合适”。前一个问题应该由CV来回答(列举自身的学术表现与成就),文书中任何对于自身成就的机械叙述都是无用的,除非它们是故事的一部分,有支持申请动机与职业发展目标的作用。
6
时间线:
前期准备:1)标化考试(GT)最好能够在大三结束前的暑假全部出分,尽量不晚于申请季的11月后;2)推荐信在大三一整年中就应该逐渐锁定推荐人并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和推荐人产生更多的交集(即不仅仅是上了一门课);3)选校在大三一整年中不断做research,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前有大概的范围。选校清单可以根据申请季进展做动态调整,不断放入或移出项目。在申请季开始前我计划申请11个项目,在收到录取后最终只申请了5个项目。
提交申请:rolling
basis的项目,在12月圣诞节前提交的申请都不算晚。我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越早越好”,这一点从大方向上没错,但具体问题也应该具体分析。比如LBS的R1在9月底截止,R2在11月截止,从数据上看R1录取率相对后面的轮次高一些,申请人数也较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R1就交材料的竞争者相对准备更充分,数据不能反映实际的申请难度。
7
世毕盟的帮助
世毕盟最大的帮助在于“培训师 –
Mentor”的申请小组设置,其中匹配了负责任的培训师老师以及和我申请方向相近的有丰富经验的Mentor学长(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毕业),在我申请季前的关键选择点上提供意见支持,同时为我的文书的结构设置与语言表达提供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文书写作的关键阶段积极配合,展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度。这些帮助与支持对我申请季达到预设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在此真诚感谢二位的付出与陪伴。
放弃保研,放弃哥大商学院,我去英国读金融!
背景介绍:
985中外合作
GPA:92/100
GRE: 328
TOEFL:109(25)
暂定去向:LSE MSc Finance、Columbia - MS in Accounting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WL转正)
我在申请季主要围绕LBS Master in Management,LSE MSc in Finance和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MS in Accounting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三个项目展开(当然也申请了其他相似的项目,但它们材料都在以上三个项目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完成),且在较早的时候已经收到了决定,所以申请季很早结束,能分享的内容不多,下文主要讨论选择申请准备与世毕盟的帮助。
1
申请准备
由于我在大一大二就已经确定出国,对背景的路径规划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挫折坎坷,但因为确定的早且没有摇摆(没有因选择直接就业或保研而分神),最终有惊无险在申请季开始前把全部任务close。
对于商科的taught master,在学校无法改变的前提下,申请前可提升的背景元素大致分成三种:学术背景(主要指GPA与专业课程)+专业背景(主要指实习)+标化成绩。就我自身的感受而言,对于英国(英联邦)学校的申请中重要性的排序:学校>GPA>>实习厚度≈标化成绩>推荐信(牛推除外);对于美国的院校申请,GPA和学校的重要性下放,高质量的实习和标化能够有力地弥补前者的不足。
2
GPA:
我在GPA上花费的时间精力是最多的,对于Oxbridge、LSE、IC等英国学校而言,GPA是整个portfolio中最重要的一环,3.6+(88+)的GPA不会拖后腿,热门项目的门槛一般在3.8+(90+);对于美国院校与商学院(如LBS、INSEAD等),GPA标准不会卡太高,3.5搭配丰富实习经历基本够门槛。
提高或保持GPA的方法因每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而无法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深刻的教训:如果目标是英联邦院校,则切勿为了刷实习考标化而在大一、大二等核心课多的学期降低了对GPA的重视程度,GPA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3
GRE:
一般项目的门槛在GRE325≈GMAT710,热门项目的门槛在GRE330≈GMAT740-750,顶尖项目(如Oxford MFE)的GMAT均分在760。我从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始准备GRE,前后有效复习时间应该在2-3个月,最终考了一次到328便没有再考。考试的方法同样因人而异,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考试的时间充裕,不妨将备考看成一次提升自身英语使用能力的机会,GRE的文本就是美国大学课堂中使用的,对有志出国读书的陆本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预备练习。高GRE/GMAT可以部分弥补GPA的不足,但这一原则更多地适用于商学院。最后,不要沉迷刷高分,标化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
TOEFL:
一般项目门槛在TOEFL100≈IELTS7.0,热门项目门槛在TOEFL105≈IELTS7.5,再往上考边际效用低。语言成绩可能是招生中最不重要的因素了,够用即可。在疫情背景下,线上考试是不错的替代方式,我在8月报名的托福线下考试被连续取消了三次后报名家考,最终顺利出分。我询问的境外院校对于家考都是基本认可的,除了少数院校如港大商学院。因为少数院校的政策限制而执着于线下考可能会错过最佳申请时机。
5
文书:
申请的筛选实质上是把背景相似的候选人不断比较的过程,文书是在标准化信息(GPA、标化、实习)的基础上唯一一个differentiate自己的机会(文书写不好可能拿不到面试)。
关于文书,有一些可以参考的点:1)文书要有针对性。之前了解到有同学的文书是通过简单的堆砌经历来完成的,失去针对性的材料很可能起到负作用。我推荐的流程是:在申请季开始前先确定选校,梳理出申请方向,并对每个方向寻找一条独特的故事线(如金融类项目的文书,用到的故事是自己在IB、PE的实习而适当舍弃consulting的实习;管理类的项目则可着重写consulting、corporate的实习经历);2)写出学校的特殊之处。积极向在读学生或校友询问公开途径无法获取的insider information;3)文书的核心并不是“我有多好”,而是“我有多合适”。前一个问题应该由CV来回答(列举自身的学术表现与成就),文书中任何对于自身成就的机械叙述都是无用的,除非它们是故事的一部分,有支持申请动机与职业发展目标的作用。
6
时间线:
前期准备:1)标化考试(GT)最好能够在大三结束前的暑假全部出分,尽量不晚于申请季的11月后;2)推荐信在大三一整年中就应该逐渐锁定推荐人并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和推荐人产生更多的交集(即不仅仅是上了一门课);3)选校在大三一整年中不断做research,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前有大概的范围。选校清单可以根据申请季进展做动态调整,不断放入或移出项目。在申请季开始前我计划申请11个项目,在收到录取后最终只申请了5个项目。
提交申请:rolling basis的项目,在12月圣诞节前提交的申请都不算晚。我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越早越好”,这一点从大方向上没错,但具体问题也应该具体分析。比如LBS的R1在9月底截止,R2在11月截止,从数据上看R1录取率相对后面的轮次高一些,申请人数也较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R1就交材料的竞争者相对准备更充分,数据不能反映实际的申请难度。
7
世毕盟的帮助
世毕盟最大的帮助在于“培训师 – Mentor”的申请小组设置,其中匹配了负责任的培训师老师以及和我申请方向相近的有丰富经验的Mentor学长(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毕业),在我申请季前的关键选择点上提供意见支持,同时为我的文书的结构设置与语言表达提供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文书写作的关键阶段积极配合,展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度。这些帮助与支持对我申请季达到预设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在此真诚感谢二位的付出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