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卷,我去Berkeley全奖读博士!

2022-05-21 08:44:11
标签: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ggu

【基本背景】

专业:计算化学

GPA:3.79/4.00,排名12/153

TOEFL:102 (R29L25W24S24)

GRE General:155 + 170 + 3.5

科研:校内本科生科研 * 1,实习经历 * 1,无暑研

【申请结果】

UCB Chemistry PhD(最终去向), UChicago Chemistry PhD

写在前面

在动笔前,我刚刚在Berkeley的申请系统中正式接受了offer,也算给申请季画下了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我并不是一个擅长写回忆和总结的人,因为我认为记忆总是分布式地储存在脑海中,而以某种叙事逻辑强行把它们串联起来则是一件看起来不那么自然的事情。在通常的语境下,这篇总结应以回顾申请季中的一系列动作(如科研、套瓷、标准化考试等)的方式给后辈提供一些参考经验,但此类的文章已经浩如烟海,有更多比我优秀的同学已经在世毕盟的公众号上分享过他们的经历。因此,借此机会我更想分享在申请季中一些思考,并谨以此文,献给过去的大半年中所有给予我陪伴、帮助、鼓励和支持的亲友、老师、前辈和同学们。

关于出国

疫情似乎改变了很多人思考问题的模式。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把限制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并自认为是考虑周全的表现。对于处于同一环境的群体来讲,大家面临的限制几乎是相同的:优秀率带来的GPA限制、保研名额的限制、肆虐的疫情、不确定性国际形势,所以在“理性”的驱使下所有人的行为都趋同了——“内卷”也不可避免了。殊不知我们在思考限制的同时,真的忘记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想做什么,以及是不是真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我决定出国来源于一个很单纯的理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很庆幸这一想法是坚定的(大概从高中开始就这么想了),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出国读书是一件“离经叛道”的事情。但是有一次和我在世毕盟的Mentor Meeting时,他问我为什么要读PhD,我竟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读研/博正在变得像高考一样,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甚至是必须的),而对于美国社会来讲则不然,因为花3-5年读个Master/PhD是一件non-trivial的事情,你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对于申请者来说,除了提升背景外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例如未来要在学术界or工业界,如果是工业界那么为什么要PhD,本科毕业或者Master为什么不行?

关于科研

坦率地讲,相比于出国读书的决定,我选择做计算化学方向的动机一开始是“不纯”的。一方面是看准了这个方向不用当“砖工”做湿实验(因为前三个学期实验课的折磨使我丧失了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觉得从事这个方向可以为以后转码跑路做铺垫。因此在疫情爆发、被迫家里蹲的那个学期,我故意少选了一些课,忙里偷闲地在B站上刷完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并萌生了从事AI for Science这一领域的想法(当然当时还是小白的我并没有掌握如此Fancy的词汇)。

和大多数同学不同,我除了进组做科研之外,在机缘巧合下还结识了我现在所在实习公司的Leader,并深深被他对于学术问题和对整个领域发展的深刻见解所打动。于是,我就以实习研究员的身份在当时还是一家仅有30人左右的初创公司中开启了一段奇妙而不同寻常的科研旅程。这段经历是珍贵的:从功利的角度讲,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收获了一段hardcore的科研经历,并且拿到了一封强推。更重要的是,这段实习经历给了我一个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小伙伴交流碰撞的机会,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计算化学这个领域。在和UCB的一位老师meeting之后,她曾夸赞我到:“I am so happ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we are doing.” 我很欣慰能得到这样的评价。

关于世毕盟

对于我来讲,我很庆幸能一直坚持做学术研究的初心,也很感谢在坚持初心的过程中能得到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的悉心指导。培训师在我准备GT的过程中给予了不少帮助,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机经资料,在申请的过程中更是会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提醒我该做什么事儿,并且来组织我和Mentor的meeting。能得到与我同专业领域的Mentor的指导则是一件非常令人安心的事情,特别是文书写作,Mentor可以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指出我哪里的表述过于冗余,哪里的表述又略显干瘪,以及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在文书中组织我的科研经历等(有点遗憾没能最后去MIT成为Mentor的师弟哈哈哈)。总而言之,他们都非常的professional and experienced,让我在兵荒马乱的申请季中可以按部就班地推进选校、文书写作、填网申等各项工作。

写在后面

在这个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畏惧不确定性,以至于一边吐槽着“内卷”,一边又不得不加入其中,甚至卷的不亦乐乎。申请就是这样一件打破舒适圈,充满着不确定的事情,特别是当你周围的同学都有书读,而你却面临着失学风险的时候。这一个修罗场,我们能做也必须要做的是:保持乐观,保持耐心,看清未来,专注眼前。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