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申请季,横扫的同时还收获了美好身材
2022-05-09 09:56:54
标签: ggu 世毕盟 世毕盟教育 世毕盟留学
个人背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
GPA 3.58
TOEFL 105(S 23)
GRE 325 (V155+Q170)
实习经历三段(NGO,外企,互联网)均为政府事务相关
海外线上暑校一段
申请情况:
芝加哥大学MPP
宾夕法尼亚大学MSSP+DA
哥伦比亚大学MPA
纽约大学MPA
乔治城大学MPP
从大一开始,我就坚定了要出国读研的愿望,因此我比很多人都更早地签约了留学咨询机构,希望能够更好地规划本科前三年的时间。
申请是一件非常让人焦虑的事情,它没有一个可以被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你是否做到位。这种焦虑贯穿了我的本科生活:稳绩点、找实习、考语言……我经常陷入迷茫,陷入一种我认为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提升自己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想要逃避的困境。我认为早一点决定申请和签约机构的好处就在于此,微信置顶的世毕盟申请小组成为我焦虑的具象化载体,我不得不直面我的焦虑和不足。而化解焦虑的方式就是约meeting,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也能获得ideas和instruction,然后着手去做。知道自己应该和
如何付出并且真的付出,我觉得是申请成功的基础。
GPA:
在内卷的大背景下,申请者的GPA水涨船高,看到的申请成功案例中GPA3.7+几乎成为了标配,这一度非常困扰我,因为GPA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我能够完全掌控的东西,很多时候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够换来一个好的成绩。所以我选择在保证成绩不要太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兴趣和未来规划相符的课程,并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一些自己很感兴趣但难拿高分的课可以放到大四再修,比如我在大四上收获了本科最低分的一门课程:高等数学。我认为对于文科学生来说GPA3.5+应该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分数。
标化成绩:
我用于申请的托福只考了一次,成绩勉勉强强。目前大陆地区也开放了家
考,之后有机会的同学可以多尝试几次。GRE的话我考了两次,成绩变化不大,主要就是数学从169到了170。我觉得一个满分的数学成绩对于我这样一个量化背景较弱的社科学生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时间规划上,我是大三寒假考的第一次GRE,大三春季学期中考的托福,临近申请又考了一次GRE。备考周期(不算背单词)都
大概是半个月到一个月,我认为战线短一点的效率会比较高。我的标化考试考得有点晚,最好是能够在大二把GRE考出来,再考托福会比较游刃有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大一先考一个托福成绩用来找实习,100+的分数就够啦。
受疫情影响,一个高分的G/T成绩再申请中越来越不起什么决定性作用了,综合背景和整体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考了很久成绩仍不理想,也没有必要太过纠结。
实习:
由于我深知自己不擅长科研,我申请和准备的方向都更偏职业一些,实习在我的申请中占比更大。我的实习基本上都是通过海投简历找到的,因为本专业和申请方向都是政治、政策相关的,我的实习聚焦在政府事务相关的岗位。其中大三暑假的实习对我帮助很大,不仅让我确定了我申请的侧重点,也帮助我形成了我文书的主体部分。因此找到一份契合自己兴趣和规划的实习是很重要的,在找实习的时候多与自己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交流能够很大程度上确保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搬砖”的时候多思考和观察,想想自己手头的“杂活”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会议纪要里有什么有启发性的东西,所在的行业的特点和工作模式等等,对申请和自己的未来规划意义都蛮大的~
申请季:
我到21年10月底才结束实习,考出GRE成绩,正式开始我的申请季。一般来说在申请季的9月份就要开始准备推荐信、成绩递交等事情了。我当时有一些拖延和逃避的心理在,好在每天被培训师的邮件和消息滴滴才没有耽误事情……关于文书的写作,最开始我一点思路都没有,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在与mentor聊了几个小时后,我写出了一份流水账。最后申请用的文书与一开始的可以说是毫不相关,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文书的修改我都要跟mentor和培训师聊一两个小时,来厘清我乱如麻的思绪。
交网申的时候是忐忑又焦虑的,总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高,经历也不丰富、不出彩,万一最后“全聚德”可怎么办,虽然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都跟我说不会的,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但申请就是这样,没有拿到offer之前永远紧张,总觉得保底校也有可能拒了自己。刚放寒假的时候一个offer都还没有,在家呆着每天都很焦虑所以天天往健身房跑,现在已经能卧推30kg了(虽然还需努力),所以焦虑也不是一件坏事,对我来说最解压的方式就是去做,去学习、进步、提升自己。只要保证自己每一步都尽力了,最后一定不会有遗憾的!
焦虑的申请季,横扫的同时还收获了美好身材
个人背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
GPA 3.58
TOEFL 105(S 23)
GRE 325 (V155+Q170)
实习经历三段(NGO,外企,互联网)均为政府事务相关
海外线上暑校一段
申请情况:
芝加哥大学MPP
宾夕法尼亚大学MSSP+DA
哥伦比亚大学MPA
纽约大学MPA
乔治城大学MPP
从大一开始,我就坚定了要出国读研的愿望,因此我比很多人都更早地签约了留学咨询机构,希望能够更好地规划本科前三年的时间。
申请是一件非常让人焦虑的事情,它没有一个可以被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你是否做到位。这种焦虑贯穿了我的本科生活:稳绩点、找实习、考语言……我经常陷入迷茫,陷入一种我认为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提升自己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想要逃避的困境。我认为早一点决定申请和签约机构的好处就在于此,微信置顶的世毕盟申请小组成为我焦虑的具象化载体,我不得不直面我的焦虑和不足。而化解焦虑的方式就是约meeting,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也能获得ideas和instruction,然后着手去做。知道自己应该和
如何付出并且真的付出,我觉得是申请成功的基础。
GPA:
在内卷的大背景下,申请者的GPA水涨船高,看到的申请成功案例中GPA3.7+几乎成为了标配,这一度非常困扰我,因为GPA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我能够完全掌控的东西,很多时候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够换来一个好的成绩。所以我选择在保证成绩不要太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与自己兴趣和未来规划相符的课程,并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一些自己很感兴趣但难拿高分的课可以放到大四再修,比如我在大四上收获了本科最低分的一门课程:高等数学。我认为对于文科学生来说GPA3.5+应该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分数。
标化成绩:
我用于申请的托福只考了一次,成绩勉勉强强。目前大陆地区也开放了家
考,之后有机会的同学可以多尝试几次。GRE的话我考了两次,成绩变化不大,主要就是数学从169到了170。我觉得一个满分的数学成绩对于我这样一个量化背景较弱的社科学生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时间规划上,我是大三寒假考的第一次GRE,大三春季学期中考的托福,临近申请又考了一次GRE。备考周期(不算背单词)都
大概是半个月到一个月,我认为战线短一点的效率会比较高。我的标化考试考得有点晚,最好是能够在大二把GRE考出来,再考托福会比较游刃有余。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大一先考一个托福成绩用来找实习,100+的分数就够啦。
受疫情影响,一个高分的G/T成绩再申请中越来越不起什么决定性作用了,综合背景和整体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考了很久成绩仍不理想,也没有必要太过纠结。
实习:
由于我深知自己不擅长科研,我申请和准备的方向都更偏职业一些,实习在我的申请中占比更大。我的实习基本上都是通过海投简历找到的,因为本专业和申请方向都是政治、政策相关的,我的实习聚焦在政府事务相关的岗位。其中大三暑假的实习对我帮助很大,不仅让我确定了我申请的侧重点,也帮助我形成了我文书的主体部分。因此找到一份契合自己兴趣和规划的实习是很重要的,在找实习的时候多与自己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交流能够很大程度上确保这一点。
大家都知道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搬砖”的时候多思考和观察,想想自己手头的“杂活”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会议纪要里有什么有启发性的东西,所在的行业的特点和工作模式等等,对申请和自己的未来规划意义都蛮大的~
申请季:
我到21年10月底才结束实习,考出GRE成绩,正式开始我的申请季。一般来说在申请季的9月份就要开始准备推荐信、成绩递交等事情了。我当时有一些拖延和逃避的心理在,好在每天被培训师的邮件和消息滴滴才没有耽误事情……关于文书的写作,最开始我一点思路都没有,完全不知道怎么下手。在与mentor聊了几个小时后,我写出了一份流水账。最后申请用的文书与一开始的可以说是毫不相关,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文书的修改我都要跟mentor和培训师聊一两个小时,来厘清我乱如麻的思绪。
交网申的时候是忐忑又焦虑的,总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高,经历也不丰富、不出彩,万一最后“全聚德”可怎么办,虽然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都跟我说不会的,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但申请就是这样,没有拿到offer之前永远紧张,总觉得保底校也有可能拒了自己。刚放寒假的时候一个offer都还没有,在家呆着每天都很焦虑所以天天往健身房跑,现在已经能卧推30kg了(虽然还需努力),所以焦虑也不是一件坏事,对我来说最解压的方式就是去做,去学习、进步、提升自己。只要保证自己每一步都尽力了,最后一定不会有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