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古桥——白龙塘桥(雪中白龙观、雪中白龙塘桥)

标签:
湖州古桥湖州雪景江南水乡石拱桥湖州 |
分类: 雪中古桥 |
2013年1月的雪天,和偷一起走桥。白龙塘桥,三孔石拱桥,东西向跨白龙港,后林村与织里秧宅村交界处,湖织大道北侧。民国十九年(1930)重建,2003年被列为市文保点。
白龙塘桥有数百年历史,早在明崇祯《乌程县志》有载,清朝时德清人许宗彦在他的《湖州府归安县后林村新修白龙桥碑》中说:“苕水枝分,径郡东常乐乡为白龙港,折而南入运河,是纳诸山之水,与太湖诸溇相灌注。环港村落十数,至郡治或赴旁郡,必涉港而东西焉。村之大者曰后林,地故有桥,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当来往孔道,规制素壮。遇盛夏淫潦,山水四至,波涛腾激,石弗能支”,
白龙塘桥桥西是白龙观,白龙观供奉徐千岁、杨大人。桥东是废弃的热电厂。
以下文字摘自偷的博客:
白龙观供奉徐千岁、杨大人。桥东是废弃的热电厂。徐千岁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打张士诚在湖州的驻军,张士诚的军队在湖州已驻扎十多年,军队纪律败坏。百姓怨声载到,而徐达统率的军队很重视纪律,不侵犯百姓利益,两军在湖州城东作战时,徐达的军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支援。湖州太湖沿线很多地方的百姓为了纪念徐达,把徐达作为保护神供奉。另一位杨大人。就是同治年间的湖州。知府杨荣绪(号黻香,广东番禺县人),因在清同治三年(1864)八月,太平军撤离湖州,淮军(即苏军)占领湖州城东,淮军以种种藉口对湖州百姓敲诈勒索,聚敛财富,继续破坏生产力。而杨荣绪在同治四年任湖州知府,实行宽仁政策,严禁扰民,百姓对他十分拥戴,他曾在湖州织里境内的陈楼拨款创办五湖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同治十三年他离任时,百姓在湖州南门外岘山为他树立一块《杨公德政碑》,碑中间写了“使君活我”四个大字。去年冬季和朋友一起在岘山的乱树丛中寻访过此碑。
白龙塘桥有数百年历史,早在明崇祯《乌程县志》有载,清朝时德清人许宗彦在他的《湖州府归安县后林村新修白龙桥碑》中说:“苕水枝分,径郡东常乐乡为白龙港,折而南入运河,是纳诸山之水,与太湖诸溇相灌注。环港村落十数,至郡治或赴旁郡,必涉港而东西焉。村之大者曰后林,地故有桥,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当来往孔道,规制素壮。遇盛夏淫潦,山水四至,波涛腾激,石弗能支”,因此白龙塘桥是屡毁屡建,传说初建时请一位老僧主持,因修桥资金甚多,乡里难以筹集,老僧遂向朝廷上疏请求拨款,奏折言尽白龙桥地理位置重要,南通大河,北通太湖,东接小河,西连阳泰河,非建不可。皇帝于是派钦差到湖州实地勘察,由大钱巡检司及老僧陪同,从小梅口启帆赴白龙港,船刚驶入南太湖,湖面风浪大作,浪高三丈,官船随浪颠簸,难以前进,钦差大惊忙问:“其他三河比太湖怎样?”老僧随机答道:“大河比太湖大得多,阳泰河的风浪还要险恶,大人一去便知。”钦差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说:“我知道了,你们的奏折都是实情,建白龙桥确实重要,我不必去那里,回去请朝廷拨款就是。”于是,朝廷很快拨下一笔资金,老僧请能工巧匠,选上好石料,精雕细凿,花3年时间,一座气势宏伟的白龙桥建成。当然这些仅仅是传说,但很能说明在古代要建筑如此大的三孔石拱桥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读许宗彦文,知康熙53年重建此桥,兹因此段水面直通溇港系统,水流湍急,经年冲刷,破损严重。故于乾隆17年重修。嘉庆年间,后林村民集资复大修,三年乃成。而现在的桥额旁的落款是:“各处善士乐助建,民国十九年春月立”。桥东西各有24级石阶,桥顶的桥心石刻五蝠捧寿图,桥两侧栏板凿成吴王靠,以便行人休息。桥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有十对系梁相连。桥两侧刻有多幅桥联,主孔南侧桥联:“龙港深通,人和口涉;苕溪贯注,利存长源。”北侧桥联:“举徙通焉,乡真常禾乐;水流莫矣,民此永安。”次拱桥联:“石柱石栏同石固;龙桥龙岁祝龙宁。”“平分流水光凝白;横贯长虹势化龙。”据说,白龙桥原有的石狮子形体很大,卧狮,古意盎然,雕刻精美,但后来被盗了,而新安放石狮子怎么看也与桥有点格格不入。
桥已经被废弃了,不复有当年的热闹,成了白龙观的陪衬。现在的白龙观和白龙桥很是安静,坐在桥上的吴王靠上可以惬意地晒晒太阳,除了南边不远处湖织路上的车来车往,绝对无人来打扰你。桥的东北侧因为被船撞过了,桥栏和桥体出现了些许坍塌,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一艘轻盈的木制小渔船,载着五只捕鱼的鸬鹚划过安静的桥洞,没想到时至今日,在湖州的河流还有渔民用如此传统的方式捕鱼。(许宗彦碑文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