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古桥(萧山城河古桥,永兴桥、真济桥、仓桥、梦笔桥、东晹桥、惠济桥、和回澜桥。)

标签:
萧山古桥萧山城河萧绍古运河萧山旅游萧山市区古桥 |
分类: 行走之处 |
萧山自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后改名永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萧山。据中国桥文化网《古桥考证》一文记载:
1914年《萧山县志》中记有古桥540座,其中多数为石桥。1990年萧山境内存有古桥16座。
浙东运河从钱塘江南岸的古镇西兴出发,自西而东流经萧山老城区向绍兴延伸。流经萧山老城区的运河时宽时窄,但总体说来,相对是较窄的,因此萧山城河上的古石桥,都是单孔的石拱桥。
这些单孔的石拱桥,千百年来饱经风霜,任由芸芸众生千踏万跨而不卑不亢。这些单孔的石拱桥,历经悠悠沧桑岁月,见证款款历史变迁,传递浓浓文化脉络,阅尽丝丝人间悲欢。现在城河的北面是文化路,城河的南面西端是城河街、中段是人民路,自新回澜桥以东目前还是简陋的小路。
萧绍古运河城河段的古石拱桥现存7座,它们是永兴桥、真济桥、仓桥、梦笔桥、东晹桥、惠济桥、和回澜桥。
萧山永兴桥
文化路西端以环西桥为起点。这里的国际酒店是萧山近期建成较早的标志性建筑。在国际酒店东南角的城河上,有一座古石桥名叫永兴,是现在城河上最西边的古石桥,拱低坡缓,南北两端现存的台阶各10余级。
13年3月初走萧山古桥之行,就差这永兴桥来不及走。可惜。
永兴桥桥名据南宋《嘉泰会稽志》称“西桥”。明嘉靖《萧山县志》称“永兴桥”。清代《萧山县志》载:“在河西北,一名新桥,俗呼西桥。”桥全长10.5米,宽3米。1998年4月公布为萧山市文物点。
过了凌家桥,向东经过原萧山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便是市心桥。
萧山市心桥(古真济桥),始建于南宋,称都亭桥,旁有跓跸亭。明嘉靖《萧山县志》称“市心桥”。桥长8.2米,桥面长4.7米,跨径4.6米。东侧桥题石记曰“古真济桥”“道光十九年九月重建”。1998年4月,公布为萧山市文物点。市心桥段跨城河的桥共有三座,两边是新桥,中间是古真济桥,古真济桥两端现各存台阶五、六级。古真济桥西边的新桥连接市心南路通行汽车,东边的新桥仅供人行。在古真济桥西侧新桥的人行道上,有两位清代老者在下棋,一顽童在边上观看的惟妙惟肖的塑像,倒真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萧山仓桥
过了市心桥继续往东走,在原萧山中学南大门现在的市心广场南出口处,建有新桥萧然桥(1996年11月建成)。再往东走,就到了仓桥。明嘉靖《萧山县志》载:仓桥“在便民仓前”,故名。仓桥长15米,跨径5.40米,宽3.6米。1998年4月,被列入萧山市文物点。
仓桥东侧桥额上镌刻“城中第四桥”,西侧桥额镌刻“丰济桥”和“古仓桥”。桥南东侧有题记一处,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样(道光丙申年为1836年),下为捐助修桥人名录;桥北东侧另有题记一处,是一九九八年初夏的修理碑。仓桥与先前提到的永兴桥、市心桥(古真济桥)等,在桥的建制上基本上相同,但桥拱要高一些,南北两端各有现存的台阶十五、六级。
如今,仓桥东南角的梦笔公园里,大树参天。在公园的西北角,建有亭子,它也是市民戏曲沙龙的演出场地。仓桥西南角的公园较为平整,场地宽敞,是市民休闲和跳舞的场所。
过了仓桥,就是人文历史悠远的梦笔桥了。
梦笔桥始建于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历代屡经修葺,现为清代建筑,是我区见于史册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桥借“江淹梦笔”之意,故名梦笔桥。桥北镌刻的“梦笔桥”碑介绍:“梦笔桥全长14.5米,跨径5.1米,宽2.5米,矢高3.5米。”
1993年4月,梦笔桥被列为萧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梦笔桥两端各有现存的台阶6级。梦笔公园在桥的西南。1984年,在梦笔桥南端立一石碑,镌有“古梦笔桥”及北宋文人华镇咏桥诗:“绿波照日情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X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对诗中的“欲X梦中传彩笔”,我看有的资料写的是“欲向梦中传彩笔”,而有的资料上写的是“欲问梦中传彩笔”,而在此处镌刻的“X”处我又看不懂,故只能以“X”代替,也不知道那一个说法更为确切一些。也说陆游曾作诗咏此桥:“梦笔桥边拥鼻吟,北图蹭蹬老侵寻。欲问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
传说历代有不少历史名人都认同萧山梦笔桥是“梦笔生花”这个典故的原产地,与“梦笔生花”相对应的还有“江郎才尽”的典故。有人说“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贬的成份多一点,也有人说是褒的成份多一点。我以为能够配得上“江郎才尽”这个典故的总应该是有些文才的人。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梦笔桥之兴,与寺偕始。梦笔桥的北面,是始建于公元480年、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寺。江寺几经废建。1949年后,曾将江寺前、中殿相继改建为“萧山县人民大会堂”。1994年,江寺列为萧山文物保护单位。后修复面积达39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建成“萧山江寺民俗文化园”,寺内多老樟、银杏等古树名木。
如果说城河上的几座古石桥是萧山城市历史这项链的几颗不朽明珠,那么,梦笔桥就是这几颗不朽明珠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宝珠,而江寺则更为萧山厚重的人文历史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萧山惠济桥
过了梦笔桥,便是竹林桥。竹林桥虽是新桥,但我想这桥名多半是应该与古竹林寺有关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萧山竹林寺建于南齐年间,寺谱记载到清末第106世谨修为止.公元1906年第107世绪辉还俗,后因火灾、兵燹及人为因素,使千年古寺肢离破碎,目前形迹全无。
凤堰桥(古惠济桥)在竹林桥的东边竹林寺弄口。明嘉靖《萧山县志》称其为凤堰桥。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在古崇寺遗址建;明代时,在惠济寺前;清同治六年(1867年)竹林寺僧善缘重修,又称竹林寺桥,因惠济寺(竹林寺)而得名。桥面宽3.3米、长2.6米。桥北侧金刚墙西侧有“大清同治六年八月吉日重建”字样。
凤堰桥桥拱相对较高,南北各有台阶20来级,因现在北面文化路与凤堰桥桥脚的高差,桥的北面台阶较低处呈八字状从人行道东西两边下桥。从北面文化路与凤堰桥桥脚的高差来看,想像中原来的城河是不是应该还要宽一些,河岸是不是也还要低一些,只是后人的社会活动,城河变窄了,河岸也加高了。
萧山东旸桥
在古惠济桥和东旸桥之间,是交行桥和城桥两座新桥,交行桥较宽而城桥较窄。
东旸桥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明《万历萧山县志》:“嘉靖时筑城,乙卯,防倭寇奔突,桥道拆毁,令魏堂督民修之。”清《萧山县志》:“经费汤克敬独任”。全长24.5米。东旸桥看来是城河上众多古石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桥,现存台阶为北13级、南9级。在石桥的台阶上,有纵向铺就的两条石道,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古代的独轮车过桥而设的。有了这两条石道,想像中后来出现的双轮车,也是应该可以拉着过桥的。若果真如此,则东旸桥畔在当时也可能是一个市井繁荣之地。
萧山回澜桥
再往东,便是学士桥,学士桥现在虽然是一座新桥,但从桥名来看,好象应该也是有典故的。学士桥的东面是新回澜桥。城河的河面到了这个地方,也就比较地开阔了。
过了新回澜桥,便是古回澜桥,古回澜桥又名回龙桥。不知回龙桥之名是否与传说中当年乾隆游江南时在此登岸有关。
古回澜桥是城河上坡度最大,桥拱最高的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桥面总长度为21.4米,跨径8.8米,矢高5.45米,桥面宽3.8米,南北两端各设台阶21级。金刚墙立柱镌刻有楹联:“半市七桥足证东土人烟聚,一河六港汇使南流地利兴。”
足以反映出当时萧山的繁荣景象。古回澜桥在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被公布为萧山文物保护单位。
古回澜桥往东,便是通运桥。通运桥是通惠路上的公路新桥。
到此,我们一共领略了城河上7座古桥的风采。从西到东排列分别是永兴桥、市心桥(古真济桥)、仓桥(城中第四桥、丰济桥、古仓桥)、梦笔桥、凤堰桥(古惠济桥)、东旸桥和回澜桥(回龙桥)。从桥的排列和仓桥上“城中第四桥”的镌刻,我们就会发现,在道光丙申年(1836年),萧山的城河上是不是应该有八座古石桥呢。因为按照现存的古石桥从东边的古回澜桥往西排,仓桥应该是城中第五桥,如从西边的永兴桥往东排,仓桥应该是城中第三桥。由此看来,应该还有一座古石桥在仓桥以西。那么这座古石桥到底在那里呢?但是从古回澜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比仓桥重修的时间要早)
“半市七桥足证东土人烟聚” 的楹联来看,说是七座桥好象也是符合历史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