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无语 痴翁有情(转自今日德清)

标签:
朱惠勇德清县交通志中国古桥文化德清古桥湖州古桥 |
分类: 德清古桥、旅游 |
古桥无语 痴翁有情
工作中的朱惠勇。
年纪不轻,身板却是笔直;和颜悦色,眉间却很坚毅;酒瓶厚的眼镜下,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是记者见到这位67岁老人的第一印象。
朱惠勇,笔名无声,出生于旧时处处可见古桥、外出船只倚靠的德清古镇新市。2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国古桥梁、船舶文化,至今已发表420余万字作品。
没人能想到,拥有如此不凡成就的他,是一位从中年起双耳失聪的残疾人。
为撰交通志,收藏遍布全国
“我业余爬了十几年方格子,写了一些杂七杂八的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股修志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不知不觉,我被卷入大潮之中,离开原单位修志。虽说苦惠未尽,亦乐在其中。”——摘自于朱惠勇个人随笔
朱惠勇祖籍浙江省绍兴县东浦镇薛渎村。打爷爷那一辈起外出创业,落户到同样是“小桥流水、叶叶飞舟”的德清县新市镇。朱家已吃了三代船家饭,祖父、父亲摇了一辈子的船。生于1945年的朱惠勇德清三中初中毕业后,在货船上当过学徒,在船厂当过船匠,后又在德清航运公司干航船调度与管理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
1984年,修志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39岁的朱惠勇受命编写《德清县交通志》。
迈入修志大门,朱惠勇方知这是一门综合学科。为充实自己,他多次去南京、杭州等地档案馆查阅资料,还多次到船队,去码头,和船夫、轿夫、筏工等深入交谈,受益匪浅。
四五个年头后,20余万字的《德清县交通志》出版了,帮朱惠勇打响了名声。过了一年多,浙江省交通史志编委会和湖州市交通局推荐他到安吉县帮忙修志。
正当事业如火如荼之际,不幸发生了。1993年冬天,由于连续在两本交通志上用脑过度,积劳成疾的朱惠勇患上了“精神性耳聋”。那一年,他48岁。
挫折没有打倒他,反而点燃了他对这份事业的钟爱。
经过多年努力,朱惠勇收集到黑龙江、新疆、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两百多本地方交通志。平时,朱惠勇将这些宝贝都堆在朝北的书房里,工作之余,翻翻风格迥异的交通志,是他最满足的事。
修志到写书,醉心古桥古船
“编志八年,我收集了大量的古船、古桥文字资料、照片后,一心研究古船、古桥的船文化。著书犹似植树,天天辛劳、浇水培育,树长大了,才能结果。著书人出书了,仿佛秋后硕果累累,那时心情无比开心。” ——摘自朱惠勇个人随笔
http://www.deqing.gov.cn/picture/0/120612083409777.jpg痴翁有情(转自今日德清)" />
让老人家骑车两小时寻觅的三合寿昌桥。
童年时,朱惠勇就喜爱在桥上抚摸形态各异的石狮,喜欢阅读桥洞两侧的石刻桥联,与小伙伴们玩“抢登桥头”的游戏。工作后,常常接触古桥的朱惠勇对古桥文化的兴趣更是越来越浓厚。
编撰交通志的经验,更是帮助他收集了大量的古船、古桥文字资料和图片。“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古人逐水而居,船(筏)是交通之发端。出身于船上人家的他想,何不在中国的古桥、古船上做点文章呢?
《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是他列出的第一个写作目录。厚积薄发的朱惠勇,开始向人生的第一座高峰攀登。有谁能体会到朱惠勇写书付出的努力?为了查资料、拍照片,他的足迹遍布了沪、苏、浙、皖、鄂、渝等地区。为了拍到纤夫石,他与老伴同去三峡,在客轮上守候了整整一天,终于在船员的帮助下找到了。
“河水将市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碎片连缀起来。”古桥是江南水乡的缩影,又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湖州的标志。他的最新作品《中国古桥文化》收录了全国各地的古桥。“这些资料的收集花了我足足8年。有的桥是我现场走过,用尺去量,用相机拍的。
书房的角落里还有个纸箱。我们好奇地打开,才发现这是满满一箱用完的笔芯。朱惠勇著书写材料都是手写,笔芯用完后,就放进纸箱。8年来竟积累了足足396支,平均每年使用圆珠笔近50支。
世界无声了,心还是要飞翔
“失聪后,一股难以名状的悲痛、忧郁在心头洄潆,我常独自发呆:生命本就是脆弱的。我应该面对现实,人体残了,志气不能残!耳朵聋了,著书立说决心不移!”——摘自朱惠勇个人随笔
目前,朱惠勇的古桥古船系列已出到第十本。其中,《中国古桥录》、《中国船文化》等书由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被浙江省图书馆收藏。最新的代表作《中国古桥文化》被省交通文联副主席蒋豫先生评价为“中国桥梁文化之集大成者”。
十本著作,可谓“十全十美”。但朱惠勇说,只要还能继续写作,他就永远不会停下手中的笔。怀抱着对家乡的热爱,这半年来,他苦心撰写的《德清古桥》已基本成型。“我现在是个古稀老人,但对家乡的情愫,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环境,像刀刻般永远铭记心中。”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用生命记录古船古桥的朱惠勇已被领域同仁称作“痴人”。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嵇发根有首诗写得很贴切:“前人津要架飞虹,拱洞石梁留古风。散落江河千万座,合成史册几多功。桥型桥事书详备,桥艺桥文说始终。著述人生平淡过,前溪渡口一痴翁。”
写完书之后,朱惠勇并没有立即切断这条命运的红线,而是继续关心着每一座古桥的现状。
今年以来,德清县历史悠久的武康官桥出现裂缝,半幅封道已有半年多。5月底,县里就官桥怎么修召开了座谈会。朱惠勇在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德清三大镇,以前有三大‘坐标’:武康官桥、新市步云桥、乾元长桥,现如今,仅武康官桥还保留着古迹,其余两座桥均已被拆除重建,古韵荡然无存。希望在条件允许下,官桥能尽量恢复其原样。”
深思熟虑后,朱惠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拆除旧桥时,应该把官桥内的古石墩、石板等一一做下记号,并编序保存起来,等到旧城改造、建景观性官桥时,就可以把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桥梁石材充分利用起来,即使迁移了位置,也能展现旧官桥的风貌。
“如果这一方案能被采纳,我希望参与拆桥工程,为旧桥石料进行编号、整理。”保护古桥,“痴人”朱惠勇始终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