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古桥——盛家桥(长兴唯一的木结构古桥)

标签:
长兴盛家桥长兴古桥盛家桥湖州古桥长兴旅游 |
分类: 长兴古桥、旅游 |
长兴古桥——盛家桥(长兴唯一的木结构古桥)
盛家桥建于1957年,木结构的盛家桥从南到北横跨在南塘港上(长兴县开发区五里桥居委会冯家墩自然村),与西面的码头隔河相望。造型虽然简单但颇具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于2010年被颁布为长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长24米的盛家桥为单孔木桥梁,桥面宽2.4米,矢高5.4米,桥孔净跨12.6米。桥梁由4根并列粗大的杉木搭接而成,桥面横铺木板,桥背两端下侧分别由4根木柱支撑。两侧桥墩由规整花岗岩砌筑。从桥的北面拾级而上,数过15步台阶来到木条铺就的桥面,我们边低头看桥下的流水边听村上的老人讲述盛家桥的故事。
今年70岁的冯志良老人介绍说,盛家桥已经经历“两次迁址,三次建桥。”盛家桥曾是南面的盛家村北进长兴的唯一通道,为了方便出行,盛家村一百多户人家曾集资在河的上游修了一座桥,可惜没过多久便被行船撞倒,后来将桥迁建至下游连通冯家墩村,又由于所建的桥是一座板桥,不利于通船,建国后又拆掉重建了此桥。眼前这座木桥至今也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沧桑,曾经数不清的运煤船打此经过,往北到合溪,向南便去往上海。盛家桥两岸的人们或由此登船,北上南下易货谋生,或凭桥远眺,憧憬着远方的风景。老人说,他小时候常常见到村里年轻的小媳妇在这里数着运河上驶过的一只只运煤船,默默祈祷自家男人的那艘船顺风顺水,一路平安。
冯志良老人清楚地记得儿时窜到桥下戏水、摸鱼的场景。“那时每逢夏天傍晚,村里人早早地吃完晚饭,摇着蒲扇走到桥上来乘凉。而这时候,常有会说故事的人给孩子们说起‘火烧赤壁’的故事……”听着老人的讲述,迎着丝丝寒意,逆风立于桥头的我们顿生“横槊赋诗”的英雄豪迈情怀。对于这座老桥,村民们都有不少记忆。87岁的冯梅成老人至今仍记得修桥的那一年适逢自己的堂弟出生,因桥取名,堂弟得了个“兴桥”的名字,与盛家桥同岁的堂弟今年也已经56岁了。
时隔五十余载,撑起桥面的几根圆木部分已破败,当地政府正组织力量进行修缮。为防止天雨路滑,又在木条铺就的桥面上铺满了沙石混合物。顺着石阶往下走,在一处刻有“恩推”字样的大石块旁,冯志良老人告诉我们,这些刻有繁体字的石条都是从本村以前的一座贞节牌坊上拆下来的,堆砌了两个高约五、六米的石墩,铺出南北向各十五级石阶。从石条上的两行繁体字“节载咏柏舟,荣善激贞风”上似乎尚能摸到那个年代的气息。桥的石阶上有好几处长了野花野草,枯败地躺在冬日的寒风中,突然心生几丝苍凉。扒开草丛是一个个直径寸许的圆孔,据冯家墩的老人们讲,这原来是栏杆,木头插在圆孔中,再拉起锁链,形成两排铁栏杆,现在早已不知所踪。桥的石阶上清晰地写着“小心危桥”四个红字,小木桥老了。
如今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去县城不再需要倚仗这座小木桥了。春夏秋冬,时光荏苒,变的是周边的景色,不变的是小木桥这道独特的风景兀自立于村口静静地诉说着历史。附近的村民也并未因不再经常行走而对她产生距离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平添了几许依恋。夏天到了,还是有老人们习惯性地来到桥边纳凉、聊天;孩子们还会来到河边垂钓;年轻的媳妇们依然在村口盼着望着,带着幸福的微笑期待出门的家人早些归来。
长兴古桥——盛家桥(长兴唯一的木结构古桥)(文章转自长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