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浔康王寺桥 南浔褒能禅寺

标签:
湖州南浔康王寺桥康保裔王寺南浔南浔褒能禅寺 |
分类: 湖州古桥、旅游 |
附上美文一篇:
南浔南栅外三里有一褒能寺,相传宋高宗南渡曾经到过这寺,故而又叫它康王寺。寺前有石环桥,俗称康王寺桥。清嘉道间范锴《浔溪竹枝词》有:“秋来极望水平矼,雪荡珠湾泊钓。记得西风吹梦醒,褒能寺里夜钟撞。”又有袁士达诗:“夕阳晼晚翳回塘,偶系扁舟古寺傍。忆昔宸游曾驻跸,溪桥犹自记康王。”我初来南浔“三日清明”,南浔人还有游春之兴。小莲庄非常热闹,连带嘉业堂前亦为池鱼之殃。楼前人声嘈杂,唯恐人来干扰,就此避开一时是一时,一个人出外闲游。向南走去,走到了康王寺桥。此地人迹稀少,倒颇清静。寺院尚存,无人知是褒能寺,只道是康王寺。寺虽破败,尚有殿屋数间,佛像犹存,如来座下尚见刻有“崇祯”字样。坐在桥上,看看野景,虽无山峦可看,桥下水秀,清澈见底,大有鸭头春涨之感。日将西落,兴尽方回。
不久应朱士嘉先生之属,为其校勘《中国地方志综录》,准备重印。记及早几年得见鲁迅先生新发现信札二通的报道,其中大都是谈及收集神祇形象之事。当时即想到收集嘉兴神祇,但所得不多而罢手。今楼中所藏地方志千种以上,趁此机会,编辑一部《两浙神征》,当然是受周先生的启发而起。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及至《古今图书集成》观其所引《神异典》引《镇江府志》,始知康王乃宋初之康保裔。可见,相传康王寺桥是南渡高宗,当属附会。
《宋史》其《忠义》列传中说:“康保裔,河南洛阳人。”宋初“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使。端拱初,授淄州团练使……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就加侍卫马军都虞候,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俄领漳国军节度,出为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并代列状请留,诏褒之,复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又说:“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这样看来,康王寺桥的康王寺,可能是当时为供奉康保裔而建立的香火院。寺名褒能,即祭祀贤能之意。康之称王,因在南宋宁宗庆元中,曾经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故也。
相隔了二十年的壬子秋九,偕日常同伴七十六岁的徐桂章、七十二岁的庞衡平两先生,徐翁是布业商人,庞翁是大家子弟,在他们那里听得了很多南浔旧事。此日一同沿简五塘徐步前往,重游康王寺桥。至此一看风物已非昔日,唯石桥如旧。寺屋已被拆剩一间,开了一爿下乡店,在桥头卖杂物。佛像、莲座等等俱已无存,只有寺后一株高大的银杏树仍不减往时,巍然独峙。鹆还是飞鸣不已。其他一切亦为乌有了。归来,我填了一阕《惜秋华》词云:
塞雁回时,趁晴光、野色苍茫无力。郊外一塘,相携士元元直。篱头菊未开舒,看数顷袈裟黄碧。犹忆。叹尘衫、愁里初来寒食。
重又至今日。怎荒凉败院,但古桥存昔。追南渡、谁欲问,康王遗迹。如何佛氏因缘,早了因、金身消失。千尺。树参天,依然迎客。
南浔褒能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