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如何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教学?
来源: 作者:马宏
录入人:马宏 发布时间:2012-8-27
20:32:59
38.如何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作教学?
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关于写作教学,在“教学建议”中,把“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一句改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进一步突出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学建议”继续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还要求“抵制抄袭行为”。
此外,还对写作教学建议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一)关于习作的兴趣
第一学段”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则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就不仅是一般练习书面表达,而且要乐于表达,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乐于书面表达,才能表达好;也只有表达好,才会乐于表达,两者是紧密关联的。怎么才能做到”乐于书面表达”?这就关系到实际的教学质量。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作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要写,有话会写,有话能写好,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及习作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新课标”第二学段在”习作”的第二条和第三学段的第二、三条都从习作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关于习作内容和文体
对于中高年级的习作内容,在低年级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明确提出”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这”见闻、感受、想象”六个字,看似难度不小,但是在”观察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在表达形式上,又特别指出”不拘形式”,难度便可为中年级的学生接受。所谓”不拘形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新课标”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就是”自主表达”、”自由表达”、”创造性地表达”。也只有做到”自主”、”自由”、”创造”,才能写出各自的独特感受,才能是表达自己想写的,高兴写的内容。”不拘形式”首先是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记叙、描写,可以说明,也可以写童话,写小故事,写书信,甚至写小报道都是可以的。比方说,写”我们伸出友爱的小手”的活动,给灾区小朋友捐款,学生就可以写报道,可以写信给灾区的小朋友,也可以写个故事。如班上有个小朋友怎么砸破储蓄罐,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寄给灾区,等等。这些都是按着学生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有学生很想写首小诗,或者写两首儿歌,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由此看来,写”见闻、感受、想象”三者,学生可根据自己观察所得有所侧重,既可以结合起来三者都有所表达,也可以择其一二表达。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把习作的要求阐述得很明了。因此在学生动笔前,教师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观察的场景和过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然后启发学生交流,各自表述观察过程中”最感新奇有趣的”,”留下最深印象,最受感动的”,让学生先通过口头表达以及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加深观察印象,使感受更加明晰,再作书面表达。这样写起来就方便多了,信心也会增强。
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且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1.关于纪实作文。纪实作文就是要求写生活的真实。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真情实感。纪实作文关键是一个“实”字,是“真实”,是“事实”,是“实实在在”。既然是“纪实”,那就不是幻想,更不可随意编造。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体验,关心周围世界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做到在观察中“积累习作素材”,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大干世界的认识,并留下许多生动的画面和难忘的印象,进而激起积极情绪,习作就能做到有感而发。写纪实作文就有了材料,有“实”可“纪”,内容具体、生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为纪实作文不仅讲究真实,而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也意味着纪实作文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班级、学校,到家庭、社区,老师、小伙伴、家人,这些处所中熟悉的人物、事物,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是他们乐于表达的人和事,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搜集习作题材。
学生写社会生活画面,重点是写人。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人公,从场景写到人,特别要指导学生从观察细节着眼,去发现人物的特点,捕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感人的话语。观察得细,才写得具体,也才能做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实感”才有“真情”。简言之,纪实作文写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真实的情感。
2.关于想象作文。“新课标”提出的“想象作文”,可以说是一个新概念。想象作文是写学生想象的情景、想象的事物,是通过想象展开而成文。进行想象性作文实质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创造的过程。想象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儿童巨大的财富。儿童擅长想象,往往超过成人。世界上一切的创造都是人类想象的结果,我们要使今天的孩子成为明天的创造性人才,必须极早重视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新课标”中,从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到中高年级“写想象”、“写想象性作文”,在写话和习作中,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又有坡度,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儿童想象的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激起儿童想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直接的印象”,二是“需要的推动”。也就是说,儿童的想象是在热烈的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后,获得“直接印象”;在老师启发性的导语下,引起内心向往,产生“需要的推动”。客观的“推动”要能形成持续的主观需要,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教师的引导要促使学生把观察的事物与想象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中的场景、音响、人物或动物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对象的感受变得敏锐起来,丰富起来,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进而形成进行想象作文的动机。其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象性作文的题材要能引起儿童的创作欲望,激起儿童好奇和求异的心理。比如,带三年级学生去找春天,教师提示:“我们常常称春天为春姑娘,在观察中你们在哪儿看到春姑娘的笑脸?树上的小鸟快乐地唱着歌,你觉得它好像在唱什么?”“你想和春姑娘悄悄地说什么?”“你想让春风给春姑娘捎个信吗?”再如,学生观察污染的河水,教师启发学生“小河水臭了,你静静地望着它,你是不是觉得小河水要说什么?你觉得它是不是在向你诉说,还是向制造污水的罪魁祸首责问?你觉得它是哭着说,还是愤怒地说?”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想象。也只有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在他们习作时才不至于只会写见闻、感受,而写不出想象。
想象必须是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进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心理状态下,才能将记忆中的表象奇特地加以组合。学生的潜能通过想象会发挥得最好,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出曲折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果。这种训练形式,促使学生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中的画面、色彩、情感、意愿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怀着美好的愿景向往未知世界。儿童的潜在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概括起来,想象性作文创造性很强,进行想象性作文一是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美好的事物作为想象的客体,儿童怀着饱满的情绪展开想象的翅膀;二是创设童话,充满幻想的情境,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激起学生想象开去;三是选取适当的阅读教材改写、续写。如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结构、改变体裁、补充情节等创造性复述活动,进行多种题材想象作文。
总之,想象作文必须在丰富生动、宽松的情境中伴随热烈的情绪进行。此外,想象性作文虽不是以写实为主,但所想象的事物又往往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儿童的知识面不够宽,教师在指导想象性作文时,适当介绍材料,作好内容上的铺垫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有关想象事物知识方面的内容不可或缺。
3.关于应用文。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同时,由于商品社会的需要,应用文的使用将更为普遍。“新课标”在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则提出“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用应用文”。
应用文一方面由于它的应用性强,在交往中显得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因为应用文不可能用过多的笔墨来描摹对象,抒发情感,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概括,有一定难度。因而小学生对应用性文体的习作一般缺乏兴趣。这就需要在强调其应用价值的同时,通过创设生活的情境,引导儿童理解应用文体的对象、性质、作用,培养学生学写应用文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辅以应用性语言训练,可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更加明确、清晰。
书信、便条是常见应用文,注重格式,教学时需明确指出,并加以训练;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阅读,增强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一般要写明书名、作者、主要内容、读后主要感想及格言佳句摘录。但是并不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就写一篇读书笔记,那样会增加学生负担,影响阅读量和阅读兴趣的形成。
应用文体除书信、便条、读书笔记外,可结合班级活动和儿童生活,指导学生写表扬信、招领启事、借条、领条等常见应用文,指导中需教给书写格式及要领。
(三)关于修改习作
修改文章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因为学生习作第一稿时,难免有一些疏忽,不那么完善;就是大作家写文章也都是需要修改的。文章总是越改越好,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渐地学会修改文章。
在习作完成后,教师需要求学生在遣词造句、文章条理、结构安排等方面复看、检查,作必要的修改。
“新课标”习作部分在第二学段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还提出“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习作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一般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错误。不过,词句的功夫可在低年级打扎实,阅读课上大量的语感教学及片断的语言训练,连同课外阅读中的习得,可使学生习作中的语句基本通顺,词语搭配比较恰当。至于文章条理、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主要是在阅读课上结合范文的学习教给或提示。所谓“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是普遍适用的。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开始应该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在作文评讲课上,老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指出语句方面、篇章方面学生典型例子中的不当之处,然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并教给修改的办法。告诉学生,修改文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文章写好后,自己念给自己听,请“耳朵做先生”。文章一读,不通的、不顺的、不妥当的都可以发现。还应鼓励学生交流习作,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在整个小学阶段,从一二年级写话起到三至六年级的习作过程中都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字,做到字体端正,书写规范、整洁,行款格式正确,并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掌握的标点符号一一教给,指导运用。小学毕业时做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养成文必加点的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