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续修人员名单
主修
十八世孙
云彩
付主修
十九世孙
松本 培义
培松 培山
二十一世孙
吴凡
吴树军(古邳镇苗庄村吴庄组)
协办
十七世孙
东鲁
十八世孙
泽民
十九世孙
建远
建荣
二十世孙
振均
克朴
振玉
昌华(吴园)
自德
二十一世孙
树旬
总编辑
校订
十九世孙
金本
建伟(吴老庄)
承印
十七世孙
兴才
十九世孙
建芝
采访
十七世孙
希合
兴楼
希存
振玉(吴瓦房)
十八世孙
德喜
云法
自启
汉朝
邦富
宗英
宗兴
十九世孙
建国
建成
昌华(南沟崖) 树永
元德
景德
本宽
德顺
福元
伟本
中本
本贤
新玉
建伟(藏桥)
二十世孙
元珍
元启
兆义
昌群
自前
自标
瑞怀
自化
安勤
鹤童
元省
二十一世孙
树连
树良
树堂
树坤
佃军 成富
补考
十八世孙
云详
字瑞之
精明果毅暗练军清在顾军长摩下曾任司令之职
十八世孙
振
立明
十九世孙
建楼农艺师
建喜 农艺师
序言(公元一九九四年二月)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族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吾吴氏宗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人数最多的几个大姓之一,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统计,在人口数超过百分之一的中国十九个大姓中,吴姓排列在第十位,号称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家族遍布祖国各个角落,侨居世界各地,凡吾吴氏子孙,不管你在哪里,谁不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哪里,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愿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续修族谱,理清各自的来龙去脉,对于整个吴氏家族确实是一件功在千秋,荫彼后人的大计。
邳州《吴氏宗谱》历史上已进行过七次续修。一九三三年(即民国二十二年)族伯梦笔、梦卜发起修续族谱至今已历六十余载,几十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吾吴氏宗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合族上下克承祖德,使祖先的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形势尤为喜人。
由于日久年深,修谱初期那种井井有条的族际关系又开始出现混乱,诸如长幼无序,孙重祖名等社会弊端时有发生,参与前次续谱的人员已大部分不在人世。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族人无不忧心忡忡。一致认为吴氏族谱再不重新修续,长此下去,势必形成更加混乱的局面。为了挽救《吴氏宗谱》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使我吴氏祖祖辈辈,井然有序,安居乐业,自立自强于祖国的民族之林,在中华腾飞之时,决定重修《吴氏宗谱》,借此了却吾吴氏家族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
此次修谱最初由陈楼乡大吴楼族侄松本等发出倡议,迅速得到合族各支的热烈响应,公推我主持修续事宜,本人才疏学浅,对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深感责任重大,多亏家族上下通力合作,历时三年终于成就,参与这次修谱活动的多达近百人,他们为此而东奔西跑,出力流汗,对于所有参与人员将列榜于卷首,以利流芳千古,供后人所敬仰。陈楼乡大吴楼村吴树金为修谱捐资三百元,吴自楼捐资两百元,精神可敬,特此注明。
吾吴氏宗族的历史在原谱第一卷卷首已作过详细记述,本次不再赘叙。民国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的《吴氏宗谱》共六卷,各地都保存完好。原谱记载吾吴氏宗族由四大支组成。
第一支称阿掌祖支,掌祖为明朝洪武年间殿前护卫使,后领兵北上驻军下邳。即以邳为家,繁衍生息。清康熙七年,古邳(现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陷,迁住二龙山,其后人现分居江苏省境内的有:徐州市睢宁县王集乡吴庙村,新沂市王楼乡许楼村、炮车镇吴场村,邳州市八路镇的二龙山、招贤村吴庄、距山西吴巷村、杨庄村(即三关庙)、土山镇的大吴庄村、小吴楼村、土山镇北议堂乡境内吴庄、新河镇北吴庄、官湖镇的吴瓦房村、运河镇下丁场村、新集乡的杨桥、酒店村的吴陈庄等地;山东省境内的有:苍山县三合乡吴皇路村、韩圹乡才庙村、芷桥村、陆庄村、台儿庄的燕子井村等地。前次修谱时该支拟定排班十字,即:建
元 荣
光 大
明 道
遵 正
贤
从十九世建字辈上谱。
第二支称阿秀祖支,秀祖系掌祖胞弟,明朝年间官于徐,原谱序言中讲彭城多吴姓。后来部分后人迁邳,民国二十二年的谱中记载这一支分居华沂一带,现邳州境内的陈楼乡合沟乡吴姓均为此支。另外还分布在邳州市运河镇北庄场村,坝头村、徐圹乡邵场村,官湖镇南沟崖,连渊村,新河镇大小吴园,张楼乡建秋,四户镇白马寺,占城镇王庄,港上镇大范家;睢宁县境内的吴家圹、吴坝头、吴党村、黄汉村吴庄、黄河营、五工头、五香店、张新庄、旧城村、东城隍庙、果子夏庄,新沂市窑湾后河,炮车薛圈陈庄、张海村、四大王家,港头镇半城、杜市,埝头乡王场,草桥镇的董庄,瓦窑乡的毛墩;宿迁境内的皂河镇,黄墩乡的张洼、马桥,前吴园,袁店子,刘口村,管店子,阎大村,苍山南桥乡程村,郯城县古寨山庄等地。秀祖支前次修谱中拟定八字,即:本
自 树
立 远
绍 启
绪
,从十九世本字辈上谱古邳东,前后吴园一带亦拟定十字,即:德
昌 光
圣 举
乐 道
培 优
祥
从十九世德字辈上谱。
第三支称回祖支,原谱第四卷二百零九页记载,吴田吴氏相传自浙江开化之丫山而迁,以姓名其所居之地曰吴田。经考证,回祖系始迁吴田之祖,传十四世至廉祖生一子名欢,后欢祖迁邳州东隆阜村,与掌祖支续为一族,确认欢祖为此支迁邳之一世祖。现居住在古邳镇的苗庄村,旧城村、吕集、旧州、仁集、邳州土山镇、薛湖村陈庄、新集乡查党等地的吴姓均为此支。
第四支称贵祖支,原谱第六卷三百七十一页记述此支自江西省婺源县籍邳,贵祖所前知者犹有四世,惜其讳字失传,从五世贵祖起住古邳吴家巷,后嗣续繁衍,分居各地。现分居古邳镇吴牌坊,刘家场,二龙山前,魏集镇埝圈庄、埝西庄,吴家口,彭庄,张圩乡的陈井村,桃园村,邳州八路镇临河村吴庄,新沂市吴宅庄等地,此支前次修谱中拟定十六字,即:克
承 祖
德 嗣
续 延
长 修
齐 治
平 永
振 华
邦
,从二十世克字辈上谱。
以上四支均系亲房近支,自七世祖翰周公追考前代始创宗谱以来已历数百年。几百年来,中华大地历尽沧桑,然而吾吴氏家族虽异地而居,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支持,往来密切,延续至今,可喜可贺。鉴于家族分支繁多,且各有排班字启,错宗乱辈世次不清难以避免。在此次修谱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一致认为,既为一族就应在排班启字上求得统一。经反复论证,决定重新拟定二十八个字,即:仁爱忠孝嗣续长,顶盛昌隆煜华章,法治国泰呈祥瑞,清正廉明民富康
从二十四世起,四大支统一上谱,各支原来排字起到二十四世时一律废止,不再延用。
此次续修族谱共同商定三条原则,即首先把原族谱的四大支理清,即把一九三三年所修的六卷族谱按原谱排列顺序逐家逐户接续至今,力争做到一人不漏,一户不错,其次对原谱没有列入的吴姓且渴望此次入谱者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一致认为既是吴姓当时之所以没有入谱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极其复杂,这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宗族矛盾、交通不便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或者本来就是同姓不同宗。为慎重起见,总谱馆组织一些熟悉吴氏宗谱历史的专家学者进行逐一考察论证,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决定对证据充分,确系一祖发生,一脉相承不列入确属不公,重新列入后在广大范围内班辈不差,各方均无疑义的部分吴姓准予重新入谱,第三对原谱没有列入,此次亦渴望入谱,但查无根据,列入后除引起班辈上的混乱外,还可能引发新的宗族矛盾,影响安定团结者,总谱馆均予以婉言谢绝不予列入,仍按当地历史形成的习惯称谓处理好族际关系。这一指导思想已得到有关方面的谅解。
关于林子村吴姓
以邳州岔河乡林子村的吴姓遍布邳城连防、加口、戴庄、四户等地,人口在万人以上。在此次修谱中双方代表吴云彩、吴俊銮、吴玉俊、吴绍云、吴玉环、吴浩、吴传敏、吴培义、吴建远、吴金本、吴建伟、吴凡等人先后在林子村及运河镇对家族问题进行多次协商论证,就下列五个问题达成共识。一、林子村吴姓世代相传公认自己的祖辈来自二龙山,属二龙山吴姓;二、在邳州一带吴姓的世系排列有两种,凡以十七世、十八世的数字向下排列世系者均为二龙山吴姓,而林子村吴姓的世系排列恰与二龙山吴姓的世系排列的形式相同;三、林子村吴姓的邦字辈为十八世,绍字辈为十九世,与二龙山吴姓的十八世、十九世历史上是同等班辈,历来没有争议;四、二龙山吴氏原宗谱共六卷,第一卷中记载五世祖印贤祖一支失考,经论证双方确认林子吴姓系印贤祖的后裔;五、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每年春节群众有写春联的习惯,或张贴房门,或贴在牲口槽上,林子吴姓只写六牲平安,不写槽头兴旺,认为兴旺二字与三世祖兴祖旺祖犯讳,相传至今,妇孺皆知。尊重祖辈之精神值得钦佩。为此我们怀着十分欣慰的心情宣布:林子吴姓和二龙山吴姓本是一脉相承,一祖发生,希望吴氏子孙要十分尊重这一历史事实,世代和睦相处,义无反顾。鉴于林子吴姓人口众多,经商定作为二龙山吴氏宗谱的分支单独编辑族谱亦在情理之中。
关于二龙山吴氏族谱与石桥吴氏族谱的关系
邳州一带存在着两种版本且互不衔接的吴氏族谱,即二龙山吴氏宗谱和石桥吴氏宗谱。两方有识之士曾提出利用近期双方都在续修族谱之机,理顺两谱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番努力认为两支吴姓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历史形成的互相称谓千差万别。如邳州一带多以二龙山吴姓的十八世与石桥吴姓的一百一十三世为等辈,外地又出现十八世与一百一十一世为等班,孰是孰非,无据可依,且各执己见。由于情况复杂,暂时不宜统一。为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不致因此而诱发新的宗族矛盾,建议仍按各地历史形成的族际关系友好相处,将这一历史问题遗留给后人继续考察论证,待条件成熟时再行解决。
吴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的一支族姓,在中国历史上名留青史者不可胜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吾吴氏子孙值得骄傲之所在。今天,新修《吴氏宗谱》这一宏伟巨著将同吴氏家族见面了,我们将以此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吾吴氏宗谱人丁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又能力在时隔六十多年以后再一次完成修续宗谱这一宏伟遗愿。在此也拜托吾吴氏后人,每隔若干年,有人出面主持将族谱修续一次。使吾氏宗谱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存人间。
十八世孙云彩
原邳州市法院副院长邳州市人大法工委主任高级政工师
敬献
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繁,何以垂百世而不泯,历千载而不紊?谱牒之修所以先祖之行可考,支派分接可稽。吾吴氏宗谱已历五百多年,累世纂修,功不可殁。然自一九三三年(即民国二十二年)最后一次续修迄今已有六十年,其间山改河易,沧海桑田,可谓天翻地覆,吾吴氏宗族亦变化万千,子孙繁盛,散居四方,亲疏远近,多有不识,殁者失其名,存者乱其序,生亡辰忌失其察,孙重祖名,叔伯同讳,兄弟相孛者屡见不鲜。而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续修族谱,实属自然。经族人公推族叔云彩公总揽其事,并设点修谱馆于邳州市陈楼乡吴楼村,又在运河镇、土山镇东大吴庄、睢宁县古邳镇牌坊村分设联络点,由族兄松本、培义、建远,族侄自德、克朴、振玉,族孙连生等分片负责联络商酌办理修谱具体事宜。他们东奔西走,不辞劳苦,一村一庄一家一户登门寻访,觅根探宗,逐代逐人先登草表,继入正谱,历经三年有余,族谱方始告成。其心之诚,其情之切,感人至深。人生所关切者莫过于天性之恩,续修族谱旨在考世系知终始,尊祖宗而联族姓,加深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人伦有五,大节在三,忠孝尤为至重。为人子者,尊祖念宗不在其言而在其行,凡我宗人当终生奉养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和睦族人,团结异姓,善处邻里。切不可以纤利乘天恩,以谗言伤手足,以势力逐高低,以贫富定亲疏,后之子孙因情思义,敦本重源,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如是方可告慰祖先于九泉,水源木本之思,亦可永传。敬修族谱,未敬为序,略述梗概,唯尽心耳。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癸酉年四月
十九世孙 原睢宁县教育局长
高级政工师培松敬撰
谱牒之修系承先启后之大谋。若谱续滞修,使吾族之后来者视一脉为路人,莫知所始岂不遗憾千古。溯族谱之缘起,据《中华姓氏通书吴姓》记载,远在东汉,灌阳候如胜公始创吴姓族谱,上进汉桓帝御览后拍案叫绝,于是立如胜公之子为吴氏正宗,主持苏州泰伯祖庙祀。这在吾氏之宗族史上已传为佳话,可知修续族谱已为不朽之大业也。
吾族自始祖泰伯以上后稷系,出天潢。至商后居于姬水,因地为姓,爰姓姬。商周之际泰伯族让德封于吴国始大,至季礼祖两度让位,居封延陵子孙繁盛,世代忠贞,土在延陵之地,因以国为氏故谓之吴姓,延陵是也。至明阿掌祖辅佐洪武开基,得御赐嘉名,永垂后世,后奉命北征,军驻下邳,即以邳州为家,住城东南天祀庙之左,时掌祖弟秀祖官于徐州,后也徙居邳州东黄河之右,清康熙七年邳城下陷,掌祖支迁二龙山,吾秀祖支散居徐、邳、睢、新、宿、等县市域,秀祖十世凤祖八子(后称八房)长房居睢宁古邳吴楼,现存有分居契约,祖茔、祀堂、碑志、以待后世子孙追宗归祖。
吾祖之族谱经梦笔、梦卜二公于民国癸酉(一九三三年)夏修六卷告成,迄今已满花甲之岁,虽经战乱,天灾,文革之祸,六卷仍完存无只字损缺,斯有感于本宽兄之珍藏。此次谱牒由云彩族叔主事,松本兄倡导复修,深得全族之众望。组班人员,冒酷暑严寒,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四方远行数百里,携原谱出查稽考,着手于壬甲仲夏,甲戍告成,此一举之大计,将有益于后世慎终追远,寻根究源,不忘乎本末,希吾之族人依谱定字序排班勿紊,以免除祖孙名讳相厥倒置之缪,万望合族共敬尊存。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戍)夏历三月初七日
十九世孙中学一级教师
元德 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