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法院在押青少年嫌犯心理评估与鉴定工作笔记
六日下午,我第一次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参加了海曙法院青少年嫌犯心理评估与鉴定工作。有许多的期待与好奇,两点多开始的工作,我一点十分就到了,脑海中不时想象要面对的少年会是什么样子,又复习了询问用的指导语。
顺利经过安检,浏览过个案的起诉书,宾老师向贝贝与我简单交待了工作流程。经过七拐八弯的通道,我们来到地下室,见到铁门后面一位高大白净的少年,手足都带着镣铐。我们说明来意时,他就开始冷冷地扫视我们。虽然天气酷暑,他的目光却让我彻骨寒冷。虽是少年,但他的气势足以震住我这个中年人。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对于我的询问(“家里情况怎么样?你的成长经历可以说说吗?你的案由可以说说吗?),他连用了三个“不知道”,眼睛不眨一下,声音也平静得出奇。最后的这个“不知道”让我有些沉不住气了:“你为什么会在这里,你没有反思过吗?”为了让我的质问显得平和些,我还生硬地对着他微笑着。“反思有用吗?反思了,就会放了我吗?”少年用凌厉的眼睛盯着我。我只能败下阵来,向宾老师求助。宾老师不愧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用了共情,积极关注,情感表达,澄清等技巧,慢慢打开了一些口子,但此时法警在附近走动,带走的大约是少年的同案,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带着镣铐的双脚不断转换重心,缓和的神情再度消失。因是在押,笔迹与图画测评都无法进行,我们对他进行了EPQ测试。得知此测试只需要回答“是”与“否”,少年的抗拒有很大缓解,表现得较投入,对于过于书面的词语还会提问以澄清意义,并在思考后给出干脆利落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还未结束,法警就开始催促,我们只能加紧工作。
看着手足都被铐住的他在法警搀扶下极其困难地走上通往法庭的数十级台阶,我的内心真的无法平复。
之后,我们对工作过程进行了回顾。我只是勉强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更大意义上我搞砸了场面构成这个环节。在宾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回忆反思后,我总结了自己的失误:
1. 开局时完全照搬材料上的指导语,很生硬,也让自己显得很稚嫩,让个案从气势上战胜了自己。
2. 未能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发现与个案产生连接的地方,拉近与他的距离,建立好的关系。
3. 没有从事先拿到的投诉书提取有用的信息,比如他的同案犯,共同作案五六起,我却没有问及他们的关系和结识过程之类的问题。
4. 对于他给出的“不知道/不会”没有继续提问以澄清。
5. 以“为什么”这类有质问性的问题来触怒个案。
6. 提问太密集,给个案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这样的第一次让我有点挫折感,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位少年,我基本没有帮助到他,他却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为此我买了《咨询败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透过大师们的错误,近一步去了解心理工作中的雷区。
对于,个案本人,他一定是太缺少爱了,才会用这样一种拒人千里的寒冷与我们交流。庭审前,我听到委托律师说:“你的父母没有通知到,那个号码是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