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叙事婚姻工作坊的第一天,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的华人弟子、怀特老师去世后叙事疗法在华语世界的继承人——吴熙琄老师再次从台湾来宁波讲学。
课间,熙琄老师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请被爱人抱过和抱过爱人的学伴举手”。我当时感到好奇怪:“谈过恋爱和结过婚的人谁没有拥抱过?”,所以没当一回事,也就没有举手。过了一会儿,熙琄老师叫了二十多位举手的学伴上了讲台,排成了一长溜,前面一位女学伴小声嘀咕了一句:“这么多人分享?12点也结束不了”,我也有同感,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熙琄老师让上台的学伴轮流叙述他们是怎么拥抱的,并让现场的学伴按所述加以模仿,并号召让下面的学伴记笔记。我的好奇心被驱动了,开始细心地聆听每一位学伴的介绍,认真地观摩台上学伴对各不相同拥抱方式的模仿。演示结束后,熙琄老师要求我们两人一组,讨论一个话题:“从这些拥抱中学到了什么?”
这时,我突然感悟到:“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每一对夫妻的互动方式都具有创造性”,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也是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互动沟通方式,可是过去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我们家有——“晃晃舞”
“晃晃舞”是女儿小时候为我们家庭互动沟通方式所取的名称,至于我们家的“晃晃舞”起源于何时,为什么起源,早已无从考证。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抱着老公或是女儿一边说着“闲话”,一边摇摇晃晃,类似于“两步舞”,又不同于“两步舞”。因为“两步舞”要求跳舞双方跟着音乐节奏、有规律地起步,而我们家的“晃晃舞”却是源于自然而然,纯属随心所欲,只要方便、轻松,想怎么挪步就怎么挪步,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没有任何方向,既可以转圈,也可以原地,简单到只需两人相拥同步摇晃而已。
久之,“晃晃舞”成了我们家庭的一种互动沟通方式,只要想说话、想放松,一方就会张开双臂说“来吧,我们跳个晃晃舞”,这时另一方很自然地就融入了对方的怀抱,头搭在对方的肩膀上,脸贴着对方的脸、嘴巴贴着对方的耳朵,开始以喃喃细语的方式叙述想诉说的一切。。。。。。身在摇晃,心在交流,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很美好。
http://s2/middle/7b49a1aagbf7ce35f1851&690
女儿小时候特别有意思,非常嫉妒我和先生的“晃晃”,因为我们“晃晃”,她就感到受到了冷落,每当这时,她会急急地跑过来,用她的小胳膊分别抱着我们俩的大腿,也跟着我们“晃晃”起来。但有时也很奇怪,当我和先生拌嘴互不搭理时,女儿又会急急地跑过来,分别用她的两只小手将我们的两只大手往一起牵,口中还不停地说道:“爸爸妈妈来跳个晃晃舞”,而当我们会心一笑,真的晃起来以后,女儿就会变得非常开心。
女儿渐渐长大以后,离开了家门,曾在上海读大学,又在广州工作过,然后又考上了中国科技大研究生,经历颇多的她已没有多少时间“常回家看看”了,可不管她走多远、长多大,只要她有空回到家,总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跳个“晃晃舞”,每当这时,我也心领神会,只要女儿想“晃”,不管有多忙,总会放下手头的事情,搂着女儿开始“晃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夫妻一直保持着经常“晃晃”的习惯,可怎么也不会想到去体会“晃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然面,在今天的叙事婚姻专题工作坊中,通过熙琄老师的启发和学伴们的分享,我突然发现了“晃晃”背后的故事原来是那么丰厚,几十年的婚姻关系都可以从“晃晃舞”中整理出清晰的线索,就是这么一个在我们家庭几十年已视为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动作,居然是我们家庭对婚姻关系的一个创造,这种发现,使我更加珍惜“晃晃舞”,因为此时此刻我明白了:珍惜“晃晃舞”就是在珍惜“晃晃舞”背后丰厚的家庭故事,就是在珍惜我们家庭成员愿意为美好家庭关系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