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古镇的古桥——西栅的古桥

标签:
乌镇古桥乌镇西栅通济桥仁济桥咸宁桥 |
分类: 桥痴阿坤说古桥 |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zx2IY94&690
乌镇西栅的通济桥和仁济桥,二座拱桥组成了乌镇最美的双桥
http://s6/mw690/002fMGUHgy6Gy8lu3Vrd5&690
乌镇西栅的定升桥
2001年,我第一次到西栅时,只看了5座古桥,分别是咸宁桥、放生桥、通安桥以及构成双桥的通济桥和仁济桥。西栅的老街也只有1里左右,当时的乌镇西栅尚未开发景区,是原汁原味的乌镇西部的镇外小镇,离东栅约有3华里。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在西栅的双桥拍摄了主场景,使西栅名气大扬,继而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开发了西栅,使西栅成为比东栅大了十倍的纯景区,120元的门票也位居江南古镇之首。
如今的西栅景区有40多座老桥,是所有江南古镇所不及,除了原有的古桥,大多古桥都是乌镇周围移置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栅古镇是一座复制的新古镇,镇区内的老房不到十分之一。值得赞赏的是,西栅的仿古建筑和古桥一样,都是从周边地区移置而来,基本看不到新置的古建筑。可以说在江南仿古建筑中,西栅景区是搞得最成功的。
西栅景区最适合夜间游览,去西栅的游人都会在景区住夜,晚景中的西栅会给你增加更多的梦镜。
西栅确是个好地方,她的形象代言人刘若英,为西栅增添许多姿色,继而引来了成千上万的粉丝,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摄影人和书画家。
魂断梦萦的地方,那就是乌镇西栅。
乌镇西栅水系走向和桥梁分布图
http://s10/mw690/002fMGUHgy6Gy8uaVsZf9&690
乌镇西栅的通济桥
http://s11/mw690/002fMGUHgy6Gy8vfdEufa&690
乌镇西栅的仁济桥,这是2001年的景色,当时南岸没有街,只有几个小村庄
http://s6/mw690/002fMGUHgy6Gy8tQuIR05&690
开发后的仁济桥
http://s12/mw690/002fMGUHgy6Gy8tXkEj8b&690
乌镇西栅的通济桥和仁济桥,此照为2001年所摄,当时西栅还是乌镇西边的镇外小镇
http://s15/mw690/002fMGUHgy6Gy8zpkNU4e&690
乌镇西栅的通济桥和仁济桥,这是开发后的情景
http://s4/mw690/002fMGUHgy6Gy8zLpET83&690
透过仁济桥看到通济桥,当地俗称桥里桥
http://s10/mw690/002fMGUHgy6Gy8zS0ml69&690
乌镇西栅的南塘桥
http://s6/mw690/002fMGUHgy6Gy8s5kaN05&690
http://s3/mw690/002fMGUHgy6Gy8sBBtMe2&690
乌镇西栅的咸宁桥
http://s4/mw690/002fMGUHgy6Gy8Gh1ybe3&690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GAfD6b4&690
http://s14/mw690/002fMGUHgy6Gy8GLiwtcd&690
乌镇西栅的迁善桥
http://s13/mw690/002fMGUHgy6Gy8sVztO3c&690
http://s16/mw690/002fMGUHgy6Gy8t1Sndbf&690
http://s16/mw690/002fMGUHgy6Gy8tqKDlbf&690
乌镇西栅的翠云桥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mt74o24&690
翠云桥与定升桥、雨读桥和另一座无名桥组成了水乡少见的四桥相连。
http://s10/mw690/002fMGUHgy6Gy8mASed09&690
乌镇西栅的定升桥,是从他处移入镇区唯一的三孔石拱桥
http://s6/mw690/002fMGUHgy6Gy8lbOdv85&690
http://s11/mw690/002fMGUHgy6Gy8lolYefa&690
乌镇西栅的放生桥
http://s3/mw690/002fMGUHgy6Gy8lAfho22&690
乌镇西栅万兴桥
http://s8/mw690/002fMGUHgy6Gy8A2SsD77&690
http://s7/mw690/002fMGUHgy6Gy8Abg0eb6&690
乌镇西栅的宋家桥(景行桥)
http://s6/mw690/002fMGUHgy6Gy8mIIZv15&690
http://s15/mw690/002fMGUHgy6Gy8mNHoW0e&690
乌镇西栅的宋家桥和万兴桥
http://s8/mw690/002fMGUHgy6Gy8mTL6f67&690
乌镇西栅通安桥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uo7OI04&690
http://s9/mw690/002fMGUHgy6Gy8uzem4d8&690
http://s3/mw690/002fMGUHgy6Gy8uORQC62&690
http://s12/mw690/002fMGUHgy6Gy8v2Qdl6b&690
乌镇西栅的木廊桥
http://s13/mw690/002fMGUHgy6Gy8ndVc85c&690
乌镇西栅的藁行桥
http://s10/mw690/002fMGUHgy6Gy8ml1d769&690
乌镇西栅的逢源廊桥
http://s11/mw690/002fMGUHgy6Gy8lTHNUda&690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m00GE34&690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m6RMM54&690
乌镇西栅的福安桥
http://s10/mw690/002fMGUHgy6Gy8mdQ3T39&690
乌镇西栅晴耕桥
http://s16/mw690/002fMGUHgy6Gy8tDhRJ5f&690
乌镇西栅无名拱桥
http://s4/mw690/002fMGUHgy6Gy8AhHYD93&690
http://s15/mw690/002fMGUHgy6Gy8AH9CKee&690
乌镇西栅无名梁桥
http://s4/mw690/002fMGUHgy6Gy8AUxXBf3&690
乌镇西栅无名三孔梁桥
http://s12/mw690/002fMGUHgy6Gy8B20fV9b&690
乌镇西栅五孔廊桥
http://s5/mw690/002fMGUHgy6Gy8BapEga4&690
http://s8/mw690/002fMGUHgy6Gy8BnQPl57&690
http://s12/mw690/002fMGUHgy6Gy8BvI7N6b&690
乌镇西栅五龙环桥
http://s3/mw690/002fMGUHgy6Gy8BDb46c2&690
http://s12/mw690/002fMGUHgy6Gy8BOnOjcb&690
http://s9/mw690/002fMGUHgy6Gy8GajPi88&690
乌镇西栅虞奥桥
http://s1/mw690/002fMGUHgy6Gy8GRqLK70&690
http://s7/mw690/002fMGUHgy6Gy8GX79Qc6&690
http://s1/mw690/002fMGUHgy6Gy8H3svS40&690
西栅古桥介绍 (摘取网络)
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属于太湖流域运河水系,京杭大运河从镇北蜿蜒而过。据乾隆年间的《乌青镇志》载:“镇水发源于天目山之险潭,历苕、霅两溪,自含山东流。”纵贯镇区南北的市河,也就是车溪,阔且深,有支流无数,如东市河、西市河、白娘子港、浮澜桥港、急水桥港等等。有如此众多的水港溪流,为了交通便利,必须兴建众多的桥梁以通往来。据载乌镇桥梁最多的时候达150多座,有百步一桥之说。但由于风雨侵蚀,船撞石坍,城镇改建,运河拓宽等原因,有的古桥已经消失了。但即使这样,乌镇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古桥,经过加固、修复、重建,目前仅西栅就有七十二座古桥,数量和密度均为国内罕见,堪称古桥博物馆。
乌镇古桥大多为石桥,不仅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类型多样,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有简便的石平桥,古朴的石拱桥,精巧的砖石桥等,其中以石拱桥居多。
石拱桥源于东汉时期,因为拱桥主要承重构件的外形是曲的,因此在古代也被称为曲桥。曲拱的形状有半圆、圆弧、蛋形、马蹄形等,乌镇石拱桥的拱形,以半圆、圆弧为常见。
在一些石桥上还有建有古色古香的亭阁,如昭明书院西侧的雨读桥,上建桥阁,遮阳避雨,桥侧设有美人靠护栏,可供游人在此休憩,凭栏观赏水上风光。不少桥的望柱、栏板上雕有精细的图案花纹,有莲花图案、六道轮回图案、万字图案等,这些图纹不仅美观,给古桥增添了不少韵致,而且也蕴涵了古镇人们的宗教习俗以及祈祷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桥的风格还体现在桥洞两侧的桥联上,这些桥联对仗工整,雕刻精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桥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它们或是以所在地命名,如宋家桥,就是因跨宋家港而得名的;或是以实际功用而命名的,如雨读桥,就是下雨天可在桥上的亭中读书而得名的;或是以蕴涵吉祥如意之意的词来命名,如通济桥、通安桥;有的是以象形命名的,如如意桥;还有的是为纪念某人某事而命名的,如放生桥、蚕圣桥等。
南塘桥:
位于西栅大街西端,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北面与白莲街相连,南面则与水上剧场相通,与仁济桥隔河相望。南塘桥是一座五孔石板平桥,全长28.2米,桥上用长条石联结成桥栏,南北两侧桥耳上刻有莲花、万字、道教太极图等图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桥面中央刻有一个“六道轮回”的图案。“轮回”是佛教用语,也叫“生死轮回”、“轮转”,意思是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有如车轮回旋不停。佛教宣扬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今生善恶会导致自己来世的罪恶报应,因此,古代人们就在桥面上刻上“轮回”的图案,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在民间的具体反映,可以让人们在过桥时,经常能看到“轮回”的图案,让人们记住今生要多行善事,广积功德。
通济桥:
位于西大街西段,呈东西走向。东连西大街,西通白莲街。当地俗称西高桥,其所跨港湾也被称为西高桥港。高有28级石阶,全桥长29.4米,桥身净跨11.8米,桥面宽3.5米。历史上,桥下曾经是苏杭间的粮船通道,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中,漕运帮主白献龙和“小梳子”相遇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这座古桥的始建于何年,已经无从查考了,可查知的最早重建年代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后来,又经历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乾隆九年(1744年),咸丰年间和同治六年(1867年)的五次重修。现存的石桥是同治六年重建的。
石桥为半圆单拱桥,拱圆的砌置方式是纵平分节并列式,桥面以条石联结成桥栏。桥洞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副桥联。
南面的桥联是“寒树烟中 尽乌戌六朝之地 夕阳帆处是吴兴几点远山”
北侧的桥联是“通霅门开 数万家西环浙水 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南侧联中的“寒树”泛指秋后的树,“夕阳”是指傍晚的太阳。古诗词中,常常以这两种景象象征凄凉萧瑟之景。“乌戌”是乌镇的古称,“六朝”,相传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曾经随师就读于乌镇,后人在其读书处建了一座石坊,上面题“六朝遗胜”。所以联中称“六朝胜地”,是喻示乌镇的历史悠久。“吴兴”是因乌镇西栅与吴兴县(今湖州市市郊)接壤故称。
北侧联中的“霅”是溪名。是一条从镇西方向流入乌镇的河流,乌镇在古代是江南五大镇之一,人口有数万之多,所以称“通霅门开数万之家”。“浙水”是指杭州至太湖水系,此水从乌镇西端绕镇而过,所以称“西环浙水”。“题桥”:据《华阳国志.蜀志》:“司马相如初如长安,过升仙桥,题桥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来人们就以此作为誓志功名的典故,如韦庄《东阳赠别》诗:“去时此地题桥去,归日何年佩印归。”“燕京”是指北京,乌镇距北京约为三千多里,故称“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这两副文笔优美的桥联,给人留下了这样一副图画:近观,在寒树淡烟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远眺,在夕阳余晖下,透过片片白帆,可以看见远处吴兴境内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这座古镇上,人气地气都十分旺盛,镇里的人具有崇高的志向。整个联意不仅交代了古桥所在的历史地理环境,又表达了乌镇人志高心远的胸怀。
仁济桥:
位于西大街西段,呈南北走向,北通茶市街,南连丝作街。是一座半圆单拱的石拱桥,全桥长22.6米,高2.8米,有26级石阶,净跨8.5米。因为在以前桥下的水中设有木头栅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以防盗贼从水上进镇,是乌镇西北水道的第一道关口,所以仁济桥俗名又叫栅桥。
这座桥最早建于什么年代,也已经无从查考,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改建成石环桥,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年间重建。现在的这座桥就是同治年间重建的。
通济桥和仁济桥组成了绝美的桥里桥双桥佳景。乌镇有“元宵走桥”的习俗,人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总要成群结伴的到附近的市河桥上去走桥,据说可以保佑走桥者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驱除百病。当地人就特别喜爱到通济桥和仁济桥这两座桥上走一走,以讨个福寿双全的吉利。
咸宁桥:
位于西大街中段,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北通西栅大街,南连秀水廊。咸宁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全长18米,桥面宽1.6米,净跨16米。原来是一座木桥,后来改建为石桥,初建与改建日期因年代久远均已经无从查考。因为以前桥南堍开有众多冶坊,所以又名冶坊桥。
乌镇冶坊始于明代,兴盛于清朝,最先是在西栅出现,后来又在南栅兴盛起来。这两处的业主主要都是以沈姓为主。在当时,乌镇冶坊不仅生产钟鼎、香炉、蜡台等生活用品,甚至打仗用的前膛炮和炮弹也在这里铸造,冶坊桥见证了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咸宁桥桥面比较狭窄,仅由三块不宽的长条石铺成。桥的两侧置有搁空栏石,两堍傍着望柱砌有抱鼓石,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桥洞东西两侧还分别刻有对联,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是模糊不清了,西侧的那一副依稀可辨识为:“合旧图新千载长占利涉,易材为石万年永……登上咸宁桥顶,往西眺望,就可以清晰地看见仁济桥那高大的身影了,而且透过它那半圆形拱洞,通济桥西堍那一座贴水河埠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定升桥:
位于昭明书院西南,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桥的西北侧便是雨读桥,南堍与灵水街相通。定升桥是一座三孔圆拱石桥,桥全长24.1米,最大拱净跨3.4米,南侧桥拱净跨1.2米,北侧桥拱净跨2.28米,整座桥净跨12米,桥面宽2.4米,是西栅街区最高的桥。
定升桥的命名,据传说与本地的一个风俗有关。当地的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第一天去上学的时候,都要手拿状元糕,到这座桥上走一走,状元糕寓意将来能金榜题名,而到这座桥上走一走,是意味着走过这座西栅最高桥后,将来定会步步高升,因此此地的乡亲,便把这座桥叫做定升桥。
放生桥:
位于西大街中段,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南和水市口街相通,北与西栅大街相连。放生桥是一座梁式单孔桥,全长17.4米,宽2米,净跨5.6米。桥面由四块长条石铺成,桥北堍建有引桥、平台。放生桥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清乾隆年间(1796年—1820年)两度重修。
桥的北堍,有一座石阶逐级伸向水里的河埠。传说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和七月三十地藏菩萨生日,当地居民都会在此河埠上放生鱼虾,故有桥名。
万兴桥:
位于西大街中段,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桥的北堍与西栅大街相连,南堍接水市口街,是一座三孔石板平桥,桥全长19.7米,净跨10.2米,桥面宽1.9米。此桥名为万兴,寓指万事俱兴之意,表达了古镇人们安居乐业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通安桥:
位于西大街的东段,横跨西市河,南与叙昌酱园相连,北与通安客栈相接。通安桥是一座单孔圆拱石桥,初建年代已经无从查考。据当地方志记载,清朝道光年间重修,桥全长16.4米,净跨8.8米,桥面宽3.2米。原名通安桥,俗名坊桥,取其谐音,又叫丰桥、枫桥。
桥面石上刻有“轮回”的图案,这图案自中心点分六道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古代在桥上刻上“轮回”图案,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反映,让人们在过桥时,能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在这座桥东侧的靠背式栏石上,刻着数行依稀可辨的文字,记载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当地福昌冶坊捐助募建该桥的情况。
宋家桥:
位于西大街中段,呈东西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全长16.2米,净跨4.2米,桥面宽2.4米。原名平等桥,因跨宋家港,所以名宋家桥。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时,曾名景行桥,现桥身上尚刻有“景行桥”三个字。
景行桥的北面是安渡坊,是进入西栅景区的主要客运船码头。桥南隔河与水上集市的木栈桥相望,处于西市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风景十分秀丽,因此名为景行桥,意指当游人行至此处,便可看到秀丽的水上风景。
雨读桥:
位于昭明书院西入口,呈东西走向,桥东堍是昭明书院西入口。雨读桥是一座单孔石平桥,全长10.25米,净跨4.25米,桥面宽3.72米。桥上建有亭阁,亭的北侧有墙与桥面相连,墙上开有木板推窗。南侧置有美人靠,可以供游人在此休憩,凭栏观赏水上风景。
在雨读桥的北面隔河相望的有一座三孔石平桥,叫晴耕桥,与雨读桥遥相呼应,合起来就是晴耕雨读。乌镇文化底蕴丰厚绵长,历史上的乌镇,乡里办学风气十分浓郁,一些农家子弟晴天在田间耕作,到了雨天就聚集在这座桥上读书,所以有晴耕雨读的说法。这也是为什么晴耕桥未建亭阁,而雨读桥上建亭阁的道理。我们现在站在桥上,似乎遥想到当年乌镇诸多学子,在细雨霖霖之日,齐聚在此桥上读书的情景。
福安桥:
位于西大街中段,锦堂会所西南方向,呈东西走向,是一座单孔石板平桥,桥全长12.5米,净跨4.4米,桥面宽2.5米,由四块长条石拼接而成。桥的两侧是以整块的长条石联结成桥栏,整座桥看上去古朴、简洁。桥临西市河这一面,东西桥堍两侧各有石阶伸向水中。这种石阶,当地人称之为桥洞。旧时,古镇的居民就是在这些桥洞上淘米、洗菜、洗衣的,同时这里也是家庭妇女说长论短的场所。
蚕圣桥:
位于西式栅区域西式南角,蚕丝作坊区内,跨西市河支流,北接蚕丝作坊区,南通蚕丝作坊附属区。此桥全长13.6米,净跨4.6米,桥面宽7.7米。该桥最大的特点是桥上建有一幢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歇山顶是我过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格式,其他的格式还有庑殿顶、硬山顶、攒尖顶等。
此桥的名字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很久以前,有位白马将军战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到了江南。由于连日的饥饿,士兵们都已无法再战。将军忍痛割爱把白马杀了,给士兵们充饥,好让他们恢复体力再战。将军把马皮带在身上,想在战后好好埋葬,然而由于敌我兵力太过悬殊,最后只剩下遍体鳞伤的将军一人。将军想,与其被敌人俘虏,还不如自己了断,于是便将马革裹在身上,自刎而亡了。
后来敌人在乌镇地面上,发现了一个用白马皮包的大包裹,打开一看,成千上万只飞蛾腾空而起。这飞蛾就在这一带的桑树上产卵繁殖后代,人们知道这是将军与白马变的天虫。后来螺姑将天虫驯化成了家蚕,从此蚕宝宝就为人类吐出无穷无尽的真丝。
人们了为了纪念这白马将军,便将他奉为“蚕神”,并建这座桥以做纪念。因为“神“和“圣”音相近,所以叫做蚕圣桥。每年到养蚕季节,蚕农们都会来这里祭祀膜拜,以祈求蚕茧好收成。
如意桥:位于白莲塔下,西接升莲广场,东连茶艺街。这是西栅造型最为特别的一座桥,在白莲塔上俯视,整座桥呈一个C型,桥东西两头各建有亭,整体看来象极了一柄流畅的如意,故有其名,如意桥是座木质廊桥,桥形曲折,可遮阳,可蔽雨,镇人常在此闲坐聊天。
如意桥的北侧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时有一长列的货运拖船从运河经过,两岸垂柳依依,水乡风情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