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古桥——禹迹桥

标签:
吴江古桥震泽古桥禹迹桥慈云寺塔震泽古镇杂谈 |
分类: 吴江古桥 |
http://s13/middle/7b1d4393nfdaf370df80c&690
禹迹晚翠
震泽古镇是我较早游览过的地方,先后曾8次到过并拍摄古镇,期间包括陪朋友游览和专程游览。记得最早的一次是和朋友们骑着摩托车周游了江、浙十大古镇,行程在500多公里。那是1997年10月,我们一行从无锡出发,先后游览了枫桥、木渎、同里、黎里、震泽、南浔、乌镇、西塘、周庄、锦溪和角直。朋友中有位叫庄培坚的残疾人,他骑着三轮残疾车,到了震泽,他的残疾车就停在慈云寺前,以禹迹古桥为背景,我们还拍过一张合影。
此篇开始介绍震泽的古桥。
http://s5/middle/7b1d4393nc918596693b4&690
禹迹桥桥额
http://s16/middle/7b1d4393n7a826e718eff&690
禹迹桥东侧的文昌阁,为重新恢复的建筑
禹迹桥位于苏州吴江市震泽古镇慈云寺塔旁,跨古由塘(由字右侧要加一页榜,因五笔打不出,以由代之,下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拱桥,青石、花岗石混砌。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全长43.50米,桥面宽4.30米,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南北两坡采用单挑式落坡,并为两段式结构(主阶和辅阶)。南坡为直落式,北坡为东西两向分石级踏跺(此种形式称为单挑式落坡,也叫单挑桥,这种分向式落坡可以给桥堍旁留出空间,增加桥堍通道宽度,一般用于街区)。南坡台阶37级,其中主阶31级,辅阶6级;北坡台阶主阶也是31级,东分阶为10级,西分阶为7级。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由于经过几次修建,辅阶上的部分石料为河埠石移用。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实体式护栏,护栏下段有抱鼓,桥顶面护栏为吴王靠式。东西两向各刻桥联一副。
禹迹桥西北向为慈云寺,有宋朝遗存的慈云古塔。拱形虹落,塔影横斜,为吴江现存遗迹中寺塔桥完美结合的特有景观。
1986年7月1日,禹迹桥被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此前的1982年3月25日,慈云寺塔早已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
禹迹桥的桥名是纪念中国古代治水圣人大禹而刻,从建桥后尽管经过修葺,重建,但一直延用至今。
在当地民间中有一则乾隆出巡震泽与张石匠精心刻联的动人传说:当地官员在着手重建禹迹桥时,特请了当时名望江南的张姓石匠,善刻桥碑的江南名匠张石匠精心雕琢了禹迹桥东西两面的对联。经过一年紧张施工,桥虽然建成了,但桥旁由塘河两侧的驳岸却尚未修复。此时,
乾隆出巡的船队已离县境不远。急中生智,地方官员督令军民用沙袋叠成驳岸。当夜乾隆的龙舟沿着由塘河向震泽缓缓驶来。镇上的居民闭户关窗,不敢偷窥。地方官员在桥畔设香案跪迎圣驾。临近震泽,乾隆坐在船首的御座上观看两岸风光。此时正值皓月当空,拱桥塔影,遥望震泽景色极为秀丽。乾隆龙颜大悦,指着慈云寺塔垂问伴驾官员:“此塔何名?”伴驾官员赶忙向皇帝启奏了古塔的来龙去脉:孙尚香和慈云公主的凄婉故事,使乾隆听得入迷,喜爱文墨的皇帝未及观赏禹迹桥对联,龙舟已是驶出桥洞,进入镇区河道了。第二天,
乾隆帝夜游震泽的消息,在镇上茶馆酒楼中添枝加叶地传开了。张石匠听说乾隆皇帝对他精雕细刻的桥联看都没有看上一眼,竟然气得大病一场。这则故事至今还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桥联赏析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都是地方书才的编撰,要知这二幅桥联撰写有多气势, 刻工有多精良?还是让我们先来辨一下它的具体内容和实物照片吧:
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
西面桥联:市近湖漘, 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
“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这东面上联说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清明, 盛世相承, 功比大禹, 因此此番重建时桥名不改了, 仍为“禹迹桥”。尧、舜、禹是我国圣君的典范。从上联中可以看出, 康熙年间初建此桥时, 命名“禹迹”, 显然亦有歌颂康熙政绩之意。
“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 这东面下联意思是: 当今天下太平,黎民兴盛,重建此古桥, 又恰逢“尧帝”出巡。“隆时”含意两层:一为兴隆、昌盛;二为乾隆年号。此处干脆把乾隆比作了“尧”。此联正对乾隆东来水道,极尽歌功颂德,是一副石刻的迎驾“大红标语”。
“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这西面上联说的是:繁华的震泽市集邻近太湖由塘,人们肩挨肩在街上走着,中间丝毫没有夹缝,人们隔着河相互招呼着。这是指重建禹迹桥后给市民来往带来了方便。
“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这西面下联意思是:震泽地处浙水之尾,在这锦绣之乡,更应为国多提供些栋梁之才啊。
上联是应景之语 , 下联方为真意所在。
禹迹桥的桥联虽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剥蚀,其字体粗壮,刻工精湛,字迹依然剔透清晰。期间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价值,也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提供了些许依据。
http://s14/middle/7b1d4393n7a826e69b6bd&690
东南方向拍摄
http://s11/middle/7b1d4393nc91850532caa&690
从慈云寺塔顶拍禹迹桥
http://s11/middle/7b1d4393nc91850484c9a&690
西南方向拍摄禹迹桥
http://s3/middle/7b1d4393nc91850efd832&690
正东方向拍摄禹迹桥正照
http://s11/middle/7b1d4393nc918517158da&690
禹迹晨曦——正西方向拍摄禹迹桥
http://s7/middle/7b1d4393nc91851942116&690
拱形虹落 塔影横斜
http://s14/middle/7b1d4393nc91851e13e8d&690
券含古镇千脉水
http://s8/middle/7b1d4393nc91857810f87&690
禹迹桥南坡台阶
http://s14/middle/7b1d4393nc918579cc5bd&690
黄昏时的禹迹桥
http://s1/middle/7b1d4393n7a826f2b7060&690
桥面上龙门石旋水纹和吴王靠,背景为禹迹闸桥和文昌阁
http://s9/middle/7b1d4393nc91857d73a08&690
间方2米大小的龙门石
http://s16/middle/7b1d4393nc91857da1daf&690
禹迹桥北坡台阶
http://s8/middle/7b1d4393nc91858053607&690
站在禹迹闸桥上眺望震泽古镇
http://s8/middle/7b1d4393n7a826f37ae07&690
正东向拍禹迹桥正照
http://s3/middle/7b1d4393nc91858541dc2&690
晨曦中的慈云寺塔
http://s8/middle/7b1d4393nc91858e36817&690
禹迹桥东面的桥联下联“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字迹清晰可辨,联顶的桥耳上刻有如意浮雕
http://s5/middle/7b1d4393nc918594229d4&690
禹迹桥上的桥耳
http://s2/middle/7b1d4393nc9185968fdc1&690
西北向拍摄禹迹桥
http://s8/middle/7b1d4393nc91858feef37&690
禹迹桥上眺望震泽古镇
http://s11/middle/7b1d4393nc9185896638a&690
古镇晚景
http://s1/middle/7b1d4393nc918515816a0&690
桥西北的仁安坊夜景
http://s8/middle/7b1d4393nc9185123d887&690
禹迹桥旁的古镇夜景
http://s1/middle/7b1d4393nc91850c78300&690
禹迹桥东向文昌阁前的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