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连掌故-香炉礁

(2013-10-26 09:07:35)

 

       早先的香炉礁三面环海,只有南边连着鞍山路。后来填海造地成了现在的样子,香周路除了劈开香炉礁那一段,其余的原来都是海,从工人村的那个横跨两边的天桥可以看出,只有那上边山上才是原来真正的香炉礁。

解放前,大连市内有四大贫民窟,以居住筑路工人为主的香炉礁贫民窟就是其中之一(另三个是寺儿沟“红房子”贫民窟、昆明街“小车大院”贫民窟和石道街贫民窟)。

当年,香炉礁和寺儿沟一样,都是外来劳工的聚集地。19世纪末,沙俄在大连修建商港、城街、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洼口公议会(大连商会)总经理刘肇亿、协理张德禄都是大承包商,他们到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招来许多民工。大批从山东迁移来的“海南丢”聚集到这里,一度被称为“海南丢热闹街”。香炉礁的荒滩上建起一批简易房,租给民工居住。190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连后,沙河口铁道工厂、大连船渠工厂和西岗子周家炉的顺兴铁工厂三大家,年年扩厂招工,招来的工人都居住在香炉礁。

香炉礁工人越聚越多。工人又自己动手,打造了一些油毡纸压顶的棚厦子,香炉礁渐渐便成为了一个肮脏破烂的贫民窟。1945年大连解放时,这里的人口达万人。那时有一句顺口溜这样描述香炉礁:茅草屋,泥土路,贫民穷汉这里住。

香炉礁名称源于海边一块高达15米的礁石,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位置大连船舶重工厂区,1973年,船厂修建船坞时,高大的“香炉礁”被炸掉,只留下了今天这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解放后的二十年间,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造,但香炉礁仍没彻底改变“泥土路,棚户区”的旧面貌。直到1978年,那里还没有一座居民楼。”

香炉礁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王贵的传说,我认为基本上是无稽之谈,故事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年10月19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