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演义语录(转)
(2012-03-13 14:27: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三国人物评述 |
郭嘉演义语录
1.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郭嘉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操即聘晔至。这是演义中郭嘉和曹操第一次见面,初次交谈便论及天下大事,可以看到郭嘉的少年英姿的无比气魄以及博学多才机略多著的天才能力,可以说是英雄间的切磋。还有不光是空谈,郭嘉还为曹操推荐了今后对于曹魏集团贡献卓著的子阳,如果不是子阳发石机的发明,恐怕曹操得受箭石之苦啊,可以说初次的相遇就给予曹操一个不容忽视的贡献,也可以说证明郭嘉识人的一个证据。
2.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操从其言,款留来使,候发回书。这是曹操兴兵攻打徐州的时候,刘备前来救援时候郭嘉对曹操的柬言,对于当时的曹操,为私仇而伤及无辜百姓以及比较冤屈的陶谦本就是不光采的。可以说先礼后兵对于当时曹操有几个好处:1。先慢备心,如郭嘉所讲。2。对于当时的局势也有挽回的余地,万一失败,可以说能够有回旋余地,不至于退守时被追击,在后来兖州失守的时候,由于先礼后兵的效果没有导致刘备的追击。这是对于郭嘉善于审时度势的一个证据。当然随后曹操就收到吕布的战报,不过郭嘉的话的确对曹军的处境作了很好的分析。
3.郭嘉曰:“主公正好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操然之,即时答书与刘备,拔寨退兵。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是曹操从徐州退军的阶段,由于先前先礼后兵的效果,使得曹操没有遭受背腹受敌的境地,还为此给了刘备的面子,建议看似不起眼,实际上作用很大。试想万一曹操决定强攻徐州的后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当时已经决定夺回兖州,当然谋士的支持对于曹操的信心确是很大的鼓励。正如兖州之战,如果没有意志的坚持,前战失利的曹操很可能丧失根据地,郭嘉的这翻话对于曹操的决定可以说是一针强心剂,尽管不明显,但是可以说是郭嘉作为谋士对主公的支持。
4.曹操兵行至泰山险路,郭嘉曰:“且不可进,恐此处有伏兵。”曹操笑曰:“吕布无谋之辈,故教薛兰守兖州,自往濮阳,安得此处有埋伏耶?教曹仁领一军围兖州,吾进兵濮阳,速攻吕布。”此处虽然吕布没有伏兵,但是打仗得有谨慎之心,不能太过,也不能没有,郭嘉的适时推测虽然没有中,但是如果曹操被伏兵击败,可想而知对于曹操的实力和信心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此处是郭嘉作为谋士的谨慎和思考周全的表现。
5. 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矣。” 嘉曰:“真良策也!”这个表现绝对是看准时机的表现,作为刚刚差点被烧死的曹操,此时的信心实际上不能不说没有一点顿挫(他的隐藏工夫可是很高的,笑并不代表不介意),而此时又是郭嘉站出来说这个时候正是用诈死计的时机,可以说曹操取得稍后的小胜利,是由郭嘉提出时机,曹操设计和实施计谋而取得的。这个胜利的影响可以恢复曹军的士气(之前没有胜过),二是挫了吕布的锐气并且消耗敌人不小的实力。这又是郭嘉瞅准时机的表现。
6.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这是对于跟吕布斗争失败的刘备的处理建议,文若的想法是铲除有暗里藏刀的刘备,以绝祸患,站在后人的眼光,刘备的确是人中之龙,曹操的最大威胁;但是文若的说法只顾及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天下的名士贤士有可能望而却步,这对于曹操的人才利用绝对可以造成不小的打击,郭嘉的计谋可以说满足既让刘备不成威胁,也不受害贤之名的两全方法。
7.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正是行军时的曹军规定不准伤害庄稼,但是曹操的马却踩到了一大片,为此曹操竟然决定自杀,可以看出作为怀天下之志的曹操不会以死来了断还未辉煌的人生,为的是树立军威,以警军士遵守纪律和表现自己仁义的一面。此时的曹操是需要台阶下的,不会再来一大帮武将劝免吧,没有理由军士可能会发生哗变的,人家会说主公不守军纪。但是郭嘉站出来说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解决了曹操的尴尬,春秋的根据解决了曹操不得不得自刎的难题。这又是可以看作又一次顾全曹操的处境的表现。而后曹操割发代首,树立了军威,留了有用之身,还使得军士没有理由质疑埋怨。
8.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嘉曰:“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今绍北征公孙瓒,我当乘其远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怎么说呢?如此绝妙的分析怎么形容呢?先看他讲的方面: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从各个分析郭嘉得出的结论是曹操一定胜过袁绍,从袁绍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绝对符合郭嘉的分析,并且无论如何曹操在各个方面都绝对高过他也是准确的结论,大家看:袁绍四世三公,过于注重烦琐的礼节,相反曹操没有相对显赫的家世就不会过于受礼节阻步,在乱世中礼节过琐是不可行的,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靠的是实力,不是夫子春秋讲德说理定天下的时期;袁绍身为汉臣在皇帝落难时不思救助是不义的,相反曹操却迎立天子合天下大众之心,此义胜;东汉末年由于法度不严造成乱世的后果,此时正需要正确的统治,而袁绍所做的法度过宽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曹操却执行严肃的法律来制约社会,这个跟诸葛治蜀汉制度颇多相似,都是法不成信的时候所做的合理措施,治理上很明显是曹操胜。袁绍任用人多是裙带的,从任用自己的儿子和外甥任四方带兵统帅就知道不可能成功,相反看曹操,不光任用自己的亲戚还任用任何有才能的将领,比如张辽在曹操手下绽放无限光芒,可以说任人方面又是曹操胜。说到谋略,又是袁绍的绝对弱势,看自己大将被关羽斩杀后,先是动怒(谋士劝的),而后刘备几句话就又收容,再看在议论是否攻曹时的儒弱就知道多谋少决;看曹操,只要身边的谋士提出合理的柬策,都会立即付诸行动,看几乎凡是郭嘉的计论,曹操就马上照做,如此明显的差距啊。袁绍由于自己出身高贵对于有名气的人就格外亲切,而对有才却出身不佳的人熟视无睹;相反曹操对待人确实很有诚意的,从对关羽的态度(尽管是希望他顺从自己,但也知道是很难的),无数的心血付出绝对可以感动任何有能人士为他效力,但是关羽太忠义,没有办法,所以在德行上又是曹操的完胜。仁义上袁绍又输一大筹,对于河北四杰的后面两个尽存者没有任何恩恤;而曹操除了论功行赏,对于大家都很公平,看铜雀台庆贺时候对于武将的公平奖赏,既抚恤了将士,还解决许徐的矛盾。曹操明显比袁绍明智,袁绍听信逢纪害死了田丰;而曹操对于奸明分明,不受谗言所惑,比如对待庞德是无比的信任(当然还是有顾虑,不过在庞德说明后,还是义无返顾的派遣)。又说文了,曹操的法度确实严明,无论平常的政法还是军法都是赏罚有度的;袁绍对于自己的臣民确实暴敛的(从破官度,河北老人来迎中看出)。又说武了,战争实在是曹操的最大强处了,看袁绍以为自己70万大军就耀武扬威,而相反曹操对于军队追求的是质量,从官度(这个战役实际上基本包含了以上所述的所有结论),曹操以少胜多正是他军事能力的杰出发挥。再分析郭嘉对曹操说这些话的形势,是吕布未灭而袁绍正在围剿公孙的时候,如果曹操消灭吕布,在将来对阵袁绍的时候就没有了大患,并且当时如果曹操打袁绍就有被吕布偷袭的危险,别忘了还有一个刘备呢。这个策论对于曹操有以下的影响:1。明确自己当前的讨伐目标。2。消除曹操对于袁绍的疑虑,增强自身信心。这个良策是郭嘉对于时势的又一次精准分析,也是郭嘉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人争相赞颂。
9. 操即聚众谋士议曰:“吾欲攻吕布,不忧袁绍掣肘,只恐刘表、张绣议其后耳。”荀攸曰:“二人新破,未敢轻动。吕布骁勇,若更结连袁术,纵横淮、泗,急难图矣。”郭嘉曰:“今可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操从其言。这是曹操决计破吕布的篇章,曹操在郭嘉的解说下了解了自己远胜袁绍,因此决定帅师先破吕布解决后顾之忧但是却还是忧虑刘表他们会乘机偷袭,荀攸的意见是刘表他们由于刚被击败不会轻举妄动,相反认为如果吕布联结袁术将会在淮河一带造成不小的影响力就不容易击破了,而郭嘉也说乘其还未造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支持,应该快速击破,的确稍有失机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后果。这个建议坚定了曹操的破布的决心,也是郭嘉准确断定时机的表现,此时正是配合十胜十败的策略,在袁绍北伐的档子,击破吕布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10.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大水淹下邳,除灭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可以看作是郭嘉计策的另一个杰作。在曹操围城不破而有还退之心的时候献上制敌奇策,如果丧失这么好的机会,一是前功尽弃,给自己留了心腹大患;二是以后恐怕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时机,袁绍北征后矛头就指向中原了。所以只要不能拿下吕布,退军有不可预知的后果,而滞留不下也是加深自己的负担和置后方于不顾的后果,所以尽快拿下吕布是重中之重。这可以解释为郭嘉随机应变,在战争中观察细心,和熟知地理的能力,而天下有能者所见者略同。文若也是这种想法更加注定这个计谋是可行的。结果也确实是吕布因为大水之患而头痛不已,最后被擒的完胜。
11. 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对于刘备的态度,郭嘉是软禁其不让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曹操并没有完全贯彻郭嘉的主张,而是让刘备带兵讨伐袁术,对此多亏郭嘉的提醒,曹操也甚为后悔。可以看到刘备不灭的后果是多么严重,如果曹操能够亲自带兵追回,估计就不会有三国了。可以说郭嘉在曹操失误时的提醒完全正确,但是在实施上没有成功,但不能抹杀郭嘉的先见之明。
12. 操犹豫未决。程昱、郭嘉曰:“备不肯回兵,可知其心变矣。”操曰:“我有朱灵、路昭二人在彼,料玄德未必敢心变。况我既遣之,何可复悔?”遂不复追玄德。许去追却无功而返,可以知道刘备确实有叛逆之心,这是郭嘉和程昱的公识,但是曹操却依然认为刘备不会作乱,而且不愿反悔。对于此事,郭嘉作出了谋士该做的任何事,提醒,分析;但是决策人在曹操,关键曹操不认为刘备会反叛自己。总之如果曹操听从郭嘉的话,历史定会改写。
13. 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操大喜曰:“正合吾意。”又是郭嘉精辟的分析,对于袁绍的了解,郭嘉可是了如指掌,结果也确实是袁绍因为婴儿之病而丧失大好时机,而且剿除刘备这个心腹大患就是清除未来强大的敌人和扫除将来对抗袁绍时的忧虑,讨伐刘备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刘备当时是刚斩杀车胄,徐州的大族和士卒都不会真心依附刘备的(5万士卒是曹操的人,后来陈元龙开城投降也可见一斑,另注:陈元龙不一定依附刘备,而陈珪则是心仪刘备的,当然作为徐州大族是不会被任何一个势力所完全控制的。)再说曹操对于背叛的刘备可是痛恨入骨,不剿除他也难平心头之气(刘备的叛逆可以使自己感到被人愚弄一般)。所以不乘此时机打败刘备对于自己是很大的不利,当然徐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是一个利益(3征徐州可见)。郭嘉提出这个结论是让曹操放心去打,不用担心袁绍以及刘备还不成熟的弱势,都是胜利的保证,此又可称为分析时局能力的表现。
14. 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这是曹操袭破徐州,攻打下邳的时候,曹操希望得到武艺和忠义的关羽,可以看出深切的爱才之心,但是郭嘉提醒处在梦想关羽定为己用的曹操关羽是重义气的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的,万一派人前去说降,恐怕会被害死,这又是郭嘉作为谋士,想的周到、谨慎的表现,提醒曹操的失全之处。
15. 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的识人之举,让我们先看看曹操势力对孙策表现的反映,“狮儿难与争锋”一世英杰曹操都对孙策有如此无奈的感慨可以反映出孙策是如此的英雄,几千军马定江东的壮举也是小霸王的杰出表现,怎么看孙策都是项羽式的大英雄,但是跟项羽比,他更有头脑,更能用人,并且武勇与打仗水平一丝也不输与项羽,在这个现象下曹操与众谋士都对他敬服不已,可是在虚象下慧眼的郭嘉明锐的看出孙策的性格弱点————可以说任何东西都打不倒小霸王,但是自身的性格却成了击败伟大英雄的突破口。孙策的软肋是不容易发觉的,谁能想象在如此完美的人身上找出弱点,跟项羽的另一点不同是项羽的弱点非常暴露,但是孙策的却比较隐蔽,况且曹操没有和孙策交手的经历,所获得的资料也不一定详尽,可以说在如此情况下窥测出孙策的弱点绝对不易。当然事实证明了郭嘉却有过人的灵敏,孙策的死应验了郭嘉的预言。郭嘉的识人之能在这一次大胆预言中获得了最好的证明。
16. 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平定河北的关键计策,如果说荀彧的书信对官渡的胜利是重要琐匙,那么郭嘉的计策就是彻底剿灭袁氏的开始。官渡之战和仓亭的十面埋伏之后,袁家的实力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打击,但是残留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视。郭嘉认清形势,袁家不光有外来的进攻而且还有内部潜在而威胁更大的继承问题。任何势力的成功是离不开团结的保证,而且尊幼弃长是历代统治者的顽疾,对于内部团结是极大的动摇分裂。如果进攻的话,袁氏势必会为自身利益而奋起反抗而放弃内部斗争,联手后的袁家的实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消灭的;相反如果暂时收手,两者的矛盾就会浮上表面,袁家自相残杀而耗费自己的势力,而曹家因此坐收鱼翁之利。等到两者开战,再回师击破。毕竟乱世中讲的是实力,与其消耗自己的实力而获得胜利,不如看对方自己消耗自己的战力然后攻打敌人的残兵。郭嘉的分析形势能力又一次体现出来,而且对于河北战役是贡献卓著的一招棋。
17. 因问之曰:“今袁尚已投袁熙,取之当用何策?”修不答。操曰:“忠臣也。”问郭嘉,嘉曰:“可使袁氏降将焦触、张南等自攻之。”操用其言,随差焦触、张南、吕旷、吕翔、马延、张顗,各引本部兵,分三路进攻幽州。曹操本意是问王修(当然不能断定没有试探忠臣的意思),而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问郭嘉,郭嘉的解释是令降将等自攻之,看似无出奇之处,实则是有玄机的。河北基本上只剩下幽州未平,此时的袁氏在外人眼中如丧家之犬,实则自己还是雄心不死(见两人奔到辽东,还想着恢复河北就可见一斑)他们坚信自己四世三公,势力爪牙颇多,恢复中原是有希望的。郭嘉用袁氏旧将降卒有以下深意:1。士卒(当然主将还是心属曹的)初附,未见真心,让河北士兵自相践踏有攻心之意,让敌军以为曹操以收河北,获河北人众支持,自己大势以去。2。保留自身的中原主力军,以留未来征战。3。河北士卒熟悉地理,有利于进攻。4。使旧将来攻以挫二袁信心,让他们以为河北人士皆为曹氏所用。可以说郭嘉的计策是颇费心机的,也是郭嘉在战略上临机应变的表现。
18. 郭嘉曰:“诸公所言错矣。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操曰:“奉孝之言极是。”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这是郭嘉战术上战略上临机应变的杰作,战术上:乘敌人轻敌无防备的时候快速击破,一定可以胜利。战略上:如果乌桓和袁氏联合,又会造成不小的风波,所以尽快消灭敌人就是扫除袁氏的力量。并且还让曹操对刘表放心,不用担心刘表乘己方远征而派兵偷袭,因为郭嘉分析出刘备对刘表的威胁和刘表对刘备的态度。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击破敌人获得了胜利也借机平定北方边疆之患,并且保许都无虞。
19.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伏水土,卧病车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嘉曰:“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操曰:“吾见北地崎岖,意欲回军,若何?”嘉曰:“兵贵神速。今千
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不能前功尽弃,这一段有计谋,更有真情。先说计谋,郭嘉认识到:曹操当时已经有回师之意,如果回师的话,以前所做的努力就全都作废了,只有兵贵神速,轻装简行,乘敌人不做准备时打击敌人,但是需要一个向导。再看真情:曹操对于因为自己的战争而牵连到郭嘉,使得自己的得力谋士生病,感到伤心、难受,而郭嘉却无怨于此,想的只有报道曹操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而后郭嘉被送到易州疗养看出曹操对郭嘉的关心和牵挂,也侧面体现出郭嘉对于曹操的价值。郭嘉此计和前计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快速行军,乘别人不备而击败,这是郭嘉对于战局的分析不拘泥与寻常,懂得出奇制胜之处。
20.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遗计定辽东,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献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又是战略的分析,但是给人更多的是伤感。对于当时公孙氏对袁氏的态度看的很清楚,了解到避之则敌合,缓之则相图的形势。因为当时大家对于袁氏残余的态度是扫灭,而之前几次对于袁家的态度就是追击,所以大家对于这次袁氏的逃跑也是一定抓到消灭为止;在此时,郭嘉的书信清醒了曹操一心追击的头脑,让他看到更明智的方法,当然在郭嘉的分析中还有一点就是袁绍以前就有吞并辽东之心,可以说公孙家跟袁家就是有沟壑的,而当时的形势也是曹操的势力大,公孙家不可能不依附,但是前提是不吞并自己的土地,让自己继续当土皇帝。还可以发现这也跟郭嘉让二袁相争的计谋也有相似之处,不进逼,让敌人自相图之,然后坐收成利。郭嘉为了曹操的大业,倾尽了自己自己每一滴心血,自始至终都以辅助曹操为目标,梦想的就是自己能够为曹操奉献出毕生的智慧。而郭嘉也得到了世人和曹操的肯定,他用其一生留下了20句经典的篇章。
诗文评价: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郭嘉毕生总结:无论是识人、战术、战略分析和维护主公利益上郭嘉都做到谋士的最大的一分力,而且作为智谋之士,他不仅有谨慎的思维还有大胆的异举,他忠于主公,为其拼尽自己的岁月年华,更是受人景仰的原因。曹操作为伟大的领导人和决策人,也几乎对郭嘉的计策言听计从,无疑更加重了郭嘉对于曹魏集团的影响力。他留下了伟大无限的智慧,也有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一计:主要是识人的表现,对于天下大事的讨论应该属于是战略的问题,曹操很赞成并且实施了。
第二计:这个可以说是临场战术(指慢其军心,然后破城),随机应变的表现,当然也有一点战略的成分(就是认为先礼后兵,不先撕破脸皮)先不该,曹操赞成并且实行了。
第三计:同上策相似,战术(撤退)与战略(卖面子),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四计:是战术上的谋思,曹操没有给予赞成,也没有实施。
第五计:战术提醒,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六计:战略思考,也有识人认识,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七计:是维护主公的表现,曹操是肯定赞成实施的!
第八计:战略分析,识人认识,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九计:战略分析,曹操赞成并实施。
第十计:战术献策,曹操赞成以及实施。
第十一计:战略建议,识人认识,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十二计:战略建议,识人认识,曹操不赞成并且没有实施。
第十三计:战略分析,曹操赞成并且实施。
第十四计:应该属于劝柬,算维护主公吧,也算识人,曹操听后张辽请缨,后来程昱设计完成。
第十五计:识人,无法断定曹操是否肯定。
第十六计:战略分析,曹操肯定并且实施。
第十七计:战略分析,也有战术成分,曹操肯定并且实施。
第十八计:战术、战略兼备,曹操给予肯定并且实施。
第十九计:战术战略都有,曹操赞成并且给予实施。
第二十计:战略成分有,战术成分更重,曹操给予肯定并且实施。
识人:1,6,8,11,12,14,15。
战略:1,2,3,6,8,9,11,12,13,16,17,18,19,20。
战术:2,3,4,5,17,18,19,20。
维护主公:7,14
曹操采纳及实施率:17/20,当然认定孙策的那条无法鉴定,对于刘备的那个继续追击是因为曹操的主观印象,对于泰山的埋伏是不了解了吕布对陈宫的信用心,当然主要是作为谋士的谨慎心,当然曹操作为决策人在早期比较大胆。
前一篇:曹操的用人能力(转)
后一篇:姜维 (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