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案例分析(一)

(2012-04-24 17:47:50)
标签:

教育

分类: 建议共读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产生效果——有效练习

——《给教师的建议》案例分析

济源一中  李少华

苏霍姆林斯基观点: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5P4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要对某种物理思维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灌输,(如理想化模型、微元法、整体法等物理思想),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但在日常教学中,我对他人和自己的物理教学进行反思时,却发现对“产生效果”这一物理思维的教学连贯性没有很好的贯彻。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案例

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时,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从合力和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对力进行合成和分解进行分析。

分析:通过理论学习,我们知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过程,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哪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一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教师举出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实例,如两人提一桶水和一人提一桶水,从产生效果来看,都是讲一桶水提了起来,效果一样,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分力与合力的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合力与分力的教学能自然的从书中叙述出发,结合实际,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    处理练习时重分析解答,忽略了对共性的总结应用

案例:在观摩高三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只是复习中,教师举出许多典型的例题,教学过程中重视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解答,却未能在一堂课中及时有效的总结归纳。

分析:上复习课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水平上,仅对原教学内容作简单的重复和练习,而是要在原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教材,总结归纳重点、难点,好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技巧,尽量使分析方法和其他知识点相呼应,形成连贯的物理思维方式。学生在对几个练习题的分析能举一反三后,却找不到共性进行提升,就如同一盘珍珠没能用一根线串起来。

建议:如果把一个运动按产生的效果来分解,那么会简单得多,这也是同类问题的共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和分力产生的效果与合力产生的效果相比较。如此归纳,必然使学生豁然开朗,掌握了思维方法,自然也用不着题海战术了。

3、重推演轻归纳

    案例:我在“功”的教学中,复习初中学习的功的表达式W=Fs,再利用力F与位移s成夹角α的情况。如图所示,引导学生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W= Fs cosα,然后分三种情况讨论W的正负和α取值的关系:

0°≤α<90°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

α=90°时,W=0,力不



做功
.http://s13/bmiddle/7b08f9adtbe69ba9a551c&690

90°<α180°时,W<0,力对物体做负功.

    分析:上例由功的一般公式推演出正功、零功、负功的三种情况,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在高一阶段刚刚接受了矢量和标量的区别,对矢量的正、负含义理解得不够透彻,加之受公式中的Fs的影响,学生会误认为W是矢量,而我却告诉学生W是标量,学生对正负功的理解就产生疑惑,无法建立负功的概念。事后在作业和练习中也确实体现了出来。

    建议:在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后,可以广泛的举例,分析随α的变化力F做功产生的不同效果,特别是当α超过90°时,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是阻碍了物体的运动,通过归纳建立负功的概念,同时加深了对功的标量性的理解。

1、              在物理学跨知识间忽视归纳

    案例:在“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一节课的教学中,课本在表述交流电的有效值时,是一交流电和直流电产生的效果——热效应来定义的:让交流和直流通过相同阻值的电阻,如果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教师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含义,用实例加以论证:

如图所示表示一交流电随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_________

 

 http://s7/bmiddle/7b08f9adtbe69d35547f6&690

 

教师利用有效值的定义通过数学计算从而得出本题的答案,加深了学生对有效值的理解和应用。

    分析:教材对学生起的是“科学传递”作用,这种作用实际上是在教师“提炼加工”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一般能认真研究、积极创造,付出辛勤的劳动。但出于谨慎心理,不愿或忽视对知识进行大胆的归纳总结,结果错失对某种物理思维连续性的灌输。在此案例中如果教师能把力学中用到的“产生效果”进行提及,并作不同知识部分的物理思维对比归纳,就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这种物理思维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情况可以用到产生效果的异同来进行引导和归纳,如电容器在交变电路交替进行充放电和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产生的效果一样等等,教师要及时总结,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物理思维习惯和知识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