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专题35:山西地区奇石—河曲黄河石_1

标签:
河曲县黄河石太平兴国休闲 |
观赏石专题35:
山西地区奇石—河曲黄河石_1
河曲黄河石
http://s10/middle/7b03b6a5gaa310d0dfaf9&690
河曲黄河石,主要产于山西省河曲县黄河滩头。河曲县境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基岩多见于沟谷之中,地质多为砂页岩构造。黄河由北环西向南流经河曲县蜿蜒70多公里,河床最宽处约五华里。河曲地表直入黄河的较大支流有4条,中小河沟37条。山沟里的大量砾石经雨蚀风挪、流水搬运,被冲入黄河,与黄河上游带来的卵石一起淤积于黄河各个滩头。河曲黄河石多出自位于县城东北15里黄河中流的"娘娘滩"和距娘娘滩十几里的"太子滩"。
河曲黄河石有图纹石、造型石、化石、卵石等多种,其图纹石色彩绚丽,石上纹理纷繁,天然成画,观赏价值很高;造型石多是黄河水系流域之山里的块岩和泥土中的泥姜石,山石造型多层峦叠嶂,有似凌云绝壁,姜石则物象多端,似动物、器物等,惟妙惟肖;古生物化石主要有鱼类的"开河鱼",贝类化石及硅化木等,多产于河畔村和有煤层地方的黑色石头中;河曲黄河卵石其石质多数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质地坚硬,达5~7度,造型圆滑,石肤光洁,体积精巧,适于把玩。
http://s3/middle/7b03b6a5gaa311860a7e2&690
河曲黄河石
http://s8/middle/7b03b6a5gaa310ee49e97&690
河曲县位于“鸡鸣三省”的山西省西北部,与陕西、内蒙古隔河相望,九曲黄河河曲占其一曲。黄河由偏关入境,流经全县蜿蜒70华里,河床最宽处约5华里。
河曲境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灰系、二叠系、三叠系、新第三、第四系,地质多为砂页岩构造。境内地表水俱属黄河水系,直入黄河的较大河流有4条,中小河沟37条。有道是:“河中之石山里来。”山沟里的大量砾石、经风雨蚀移,河水不断冲击而滚入黄河,黄河潮涨潮落又将这些石头淤积到许多滩头,从1996年始发现并开发出可供赏玩的河曲黄河奇石多属“娘娘滩”和“太子滩”等滩头的黄河卵石。
http://s11/middle/7b03b6a5gaa31185b896a&690
河曲黄河石大体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首推黄河图纹画面石。这类石头最具特色,石头纹理纷繁、色差对比明显,天然成画、诗趣盎然,不是丹青,胜似丹青。河曲黄河图文画面,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天然石质艺术品。
第三类是古生物化石。主要有“开河鱼”等鱼类,贝类化石和鳞木、碳化木、硅化木等树木化石。鱼、贝化石多发现于有煤层地方的黑石头上,当地土名叫“羊坩石”。
第四类是卵石。河曲黄河卵石的石质多数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质地坚硬(5-7度),造型圆滑、石肤光洁,体积精巧,其中不乏天然文字石,非常适于手中把玩。
http://s2/middle/7b03b6a5gaa3118480501&690
河曲
http://s1/middle/7b03b6a5gaa311051e8b0&690
河曲概况:
河曲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介于东经111°09´--111°37´,北纬38°55´--39°25´之间。西临黄河与陕西、内蒙隔河相望;东与本省五寨县接壤;北靠偏关县以寺沟河为界;南与保德、岢岚二县为邻。南北最长56公里,东西最宽35公里,总面积322.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在836- -1637米之间。
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故称河曲县。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河曲是一座集黄河自然奇景与黄河人文奇景于一体的前年文化名城。沿西线黄河从北到南,奇景迭出。
另解河曲历史
http://s15/middle/7b03b6a5gaa3113b71c7e&690
河曲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汉属太原,为河西郡宣武县地。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渊。南北朝时属北魏。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五代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废,属代州金贞元元年(1153年), 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清朝仍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次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1945年9月,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次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兴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同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改为忻州行署,河曲仍隶之。
http://s15/middle/7b03b6a5gaa3116759eae&690
地学名词
河曲又称“曲流”或“蛇曲”。蜿蜒曲折的河床或河道,在冲积平原上发育最为典型。河曲形成的原因较多。河床边界由沙砾与粘土层组成,具有二元结构,这种由沙砾和粘土组成的冲积层,若分布宽阔,极有利于河曲发展,使弯曲河床得到充分发展,形成河曲。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也形成曲流。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转,久之便形成曲流。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或因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等也可形成曲流。中国长江中游荆江段,河曲极为发育,1966年人工裁弯前,曲折率达2.83。解放以来,在中洲子,上东弯等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