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入门知识_10
http://s10/bmiddle/7b03b6a5ga7ef36db13f9&690
【二】礼仪玉和葬玉
——玉蝉、玉玦和玉环
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http://s14/middle/7b03b6a5ga9b7a907f68d&690
白玉蝉
汉
长7.6厘米
蝉作扁平状,以简练挺劲的“汉八刀”勾勒出高额、突眼、宽颈、翅翼等,形象写实。这种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
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http://s8/middle/7b03b6a5ga9b7ab440957&690
玉蝉
汉
长9.3厘米
估 价:RMB 30000—50000
玉表皮带沁,沁色斑驳自然,圆眼长翼,雕琢有力,器形美观。顶有穿孔,可以配挂。
http://s14/middle/7b03b6a5ga9b7ac75ef4d&690
黄玉蝉
宋
长5.5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质呈黄色,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缘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宋代玉蝉与汉代的区别于此。
http://s13/middle/7b03b6a5ga9b7adbf98ec&690
白玉蝉
明
高6.5厘米
估 价:RMB 20000
白玉质地,纹饰雕工流畅有力,尤其蝉衣雕刻得细腻逼真。整体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http://s7/middle/7b03b6a5ga9b7aef0af66&690
白玉蝉
明
5×2厘米
估 价:RMB 4000
此件玉蝉,依玉材的形质而做,通体带沁,尾部颜色加深,纽形双眼圆鼓凸于顶端,两侧顶部有对穿斜钻孔。构思巧妙奇特,生动传神。
http://s13/middle/7b03b6a5ga9b7b018f8fc&690
白玉蝉
清
7×0.5厘米
估 价:RMB 6000
玉质细腻润洁,似有“汉八刀”的遗风,但已没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劲和翼端的尖锐,线条的深浅和弯度生硬。
玉玦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
常成双成对地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
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 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http://s12/middle/7b03b6a5ga9b7b1eba9bb&690
兽形玉玦
红山文化
14×10厘米
质呈鸡骨白色,略作“c”字形,兽头似猪首,以阴线勾勒出大圆眼、眼眶和吻部;宽耳上竖,身内卷,尾与头衔接,兽颈部钻一孔,可用于穿系。
http://s8/middle/7b03b6a5ga9b7b3c53ce7&690
玉玦
西周
3.3×3.3厘米
白玉质,全身沁斑,质地老化;两片均单面雕工,口成斜状,雕纹为双龙带子上朝,以变形云纹双线组合,纹饰简单。
http://s5/middle/7b03b6a5ga9b7b4dce4f4&690
玉玦
西周
直径2.2厘米
估 价:RMB 25000-35000
附:美玉的传说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作为家传之宝或定情信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礼记》曾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忆力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而《说文解字》亦称玉是“石之美者”,因此人们对玉器的崇高情操可见一斑今天,玉石已成为深受欢迎的装饰品与艺术品,传说玉器具定惊、趋吉避凶之效,能保佩带者平安吉祥、富贵长寿,有深远寓意。中国人认为玉器可令佩带者凝神聚气,而圆形的玉更代表天地之司的和谐圆满,所以玉环、玉扣及玉厄等圆形饰物都非常受欢迎。玉的颜色除了从自到绿外,还有黑色、棕色及红色,而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则首推清澈的绿翡翠。
玉环
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为扁平的圆环状,多用白玉、黄玉制作。整体圆整光洁,内外壁平直,有的环上对钻有小圆孔,孔壁斜直。玉环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制作精致。 战国玉环种类很多,有丝束环、云纹环、谷纹环、三龙外蟠环、重环及玛瑙环。汉代时玉环多用于成组佩玉的中部,直径较小,环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纹等。 汉晋时的玉环略有变异,环面素朴无纹,只在圆形外侧对称雕出两长方形凸起。唐代玉环圆形,体较厚,琢成内外六瓣莲花形,束腰。宋代有扁圆形玉环,如早期形制。明、清两代多雕团龙纹、蟠螭纹及竹节形玉环,龙身多饰鱼鳞纹,旁衬卷云纹。
http://s8/middle/7b03b6a5ga9b7b6c63437&690
白玉龙环
清中期
直径6厘米
估 价:RMB 12000-18000
成交价:RMB 26400
玉质洁白,雕琢首尾相联一龙形,雕工粗犷。
http://s8/middle/7b03b6a5ga9b7b87ff117&690
白玉蟠龙环
清中期
直径5.7厘米
估 价:RMB 10000
玉呈青白色,体扁圆。通体雕成…团龙,首尾相联,头正视,神态威猛。
http://s3/middle/7b03b6a5g775f2c350a82&690
白玉灵芝螭琥环
清中期
直径5.5厘米
估 价:RMB 7000~10000
白玉洁白细润,环上浅浮雕口衔灵芝的双螭。整体成椭圆形。
http://s16/middle/7b03b6a5ga9b7bb3dea6f&690
白玉螭龙环
清中期
直径5.5厘米
估 价:RMB 15000—22000
成交价:RMB 22000
玉质温润,环上浮雕螭龙纹,线条流畅,雕琢有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