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器入门知识_9:【二】礼仪玉和葬玉——玉刀、玉戈、玉衣、玉塞和玉握

(2011-08-03 08:30:24)
标签:

玉戈

墨玉

宋体

龙山文化遗址

玉刀

休闲

玉器入门知识_9

http://s10/bmiddle/7b03b6a5ga7ef36db13f9&690

【二】礼仪玉和葬玉

——玉刀、玉戈、玉衣、玉塞和玉握

 

       玉刀
  玉刀略呈扁平长方形,有孔,是由石刀发展而来。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发现,此后的夏商仍有生产,西周己消失,推测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玉刀主要见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从实物看,器为双面刃,磨制光滑,背部有25个穿孔,有的尾端中部亦有一孔,用于固定绑缚。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山文化墨玉刀,通体漆黑光洁,刀体狭长,双面刃,较锋利;背部有三孔,单面钻成,为装柄扎结之用。其形制、做工、玉质与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所的墨玉刀相似。类似此种扁薄、单数穿孔造型的玉刀,在山西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和山东友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夏代玉刀呈长条梯形,双面刃,近背部有平行、等距的多个圆孔,器左右两侧有对称的齿牙,有的器面上还琢横、直或菱形阴刻线。商代出现一种带有短柄的长条形玉刀,双面刃,刀尖上翘,制作细致。如商代妇好墓的龙纹刀,翘首直柄,刀背上雕出齿形凸棱,两侧饰龙纹;龙头朝向柄部,龙身修长并饰有菱形纹和三角纹;刀身后端穿孔,便于与柄连缚。

 

 

http://s11/middle/7b03b6a5ga98f0fd03b4a&690

       骨柄玉石刀
      
红山文化晚期
      
18.3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骨柄呈弧线状,出现钙化现象。刀形是弯背弧刃状,嵌玉石刀片的骨柄槽由后柄部直通尖端,在槽内嵌入玉石片。刀刃由4片玉石叶片拼成,中间两片为长方形赭红包玉髓石叶,两端的边刃呈圆弧的三角形,质地是白色玛瑙。

 

 

 

http://s15/middle/7b03b6a5ga98f11312c7e&690


       七孔大玉刀
      

      
65厘米
      
二里头文化遗物。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体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近肩处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线酌7个圆穿。玉刀两面饰纹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此器保存完好,且有迄今所见最精美的饰纹,堪称绝品。

 

http://s4/middle/7b03b6a5ga98f13e962d3&690


       龙纹大玉刀
      
商晚期
      
此玉刀凹背凸刃,器身狭长,短柄,双面刃,刀尖上翘,背脊上雕锯齿形扉棱,近背处两面以阴线饰龙纹,刀身后端靠近柄处有一穿孔。

 

 

http://s7/middle/7b03b6a5ga98f15f33746&690


       玉刀
       战国
      
25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此玉刀呈长条弧形,单面凹刃,柄窄,柄端镂空,线条流畅。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者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http://s16/middle/7b03b6a5ga98f173edfff&690
                                                                                 
       玉戈
      
商早期
       
31.8厘米
      
估 价:RMB 96000144000
      
成交价:RMB 118592
      
此玉戈线条流畅,质地莹润,为玉中之上品

 

 

 

http://s11/middle/7b03b6a5ga98f191cc88a&690


       青玉矛铜骰
       商晚期
      
通长21厘米
      
淡绿色玉矛,中间有脊线,尖锋。作铜质蛇头衔矛形,蛇头蛇身均由绿松石碎块镶嵌而成,蛇鳞纹隐约可见。工艺精湛,设计奇巧。

 

       玉衣、玉塞和玉握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因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雏形为西周时的玉面罩,由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髭须等13片组成,各琢成其形。有的还上刻纹饰,均有小孔,覆于死者脸面上。
  玉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器物。双眼塞,也称眼盖,多作椭圆形或杏叶形;双耳塞、双鼻孔塞和肛门塞,则作圆柱形,一头大另一头稍小,耳塞还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样的;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所以还有一种含在死者口中的,其造型为玉蝉、玉珠、玉管、玉片等;最后还有生殖器塞,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因为古人认为贝是财富的象征。到了汉代,则在长条圆柱上加琢简单线条,也就是汉代最常用的汉八刀雕法,雕成一只玉猪。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玉猪造型多样化,也有的较为写实,生动可爱。另外还有璜形玉器作为玉握的。

 

 

http://s8/middle/7b03b6a5ga98f1a860d27&690


       青玉面罩
       
西周
      
最大直径10.7厘米
      
青绿色玉质,面罩由13块各形玉片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腮、嘴和胡须,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此玉面罩是迄今所见最早一例。

 

 

http://s13/middle/7b03b6a5ga98f1bdc285c&690


       金缕玉衣
       西汉
      
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 1100的金丝联缀而成。

 

  http://s7/middle/7b03b6a5ga98f1de32e46&690


       玉猪
      
西汉
       5 ×13.5
厘米
      
集圆雕、阴刻,浅浮雕与一体。此对玉猪形体肥硕,作奔跑状。形态逼真。憨态可掬。

http://s1/middle/7b03b6a5ga98f1f647810&690

 


       玉猪
      

       11×2.5
厘米
      
此件玉猪,玉质青白呈半透明,采用汉八刀琢法,寥寥数刀,即形神兼备。

 

 

http://s13/middle/7b03b6a5ge9f9744c008c&690


       玉猪
      

       10.7×2.5
厘米
      
俯伏玉猪一对,造型朴拙,细部以简洁有力的汉八刀雕成,底部光素无饰。
 
       附:玉衣的演化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根据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科、钻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盗掘。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珠襦玉匣之谜
  
      
东周时,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各国与之分庭抗礼,左右天下。以往等级森严的礼制被打破,表现在丧葬制度上,便是厚葬的兴起。商同时期重视尸体的长期保存,认为人死后,升天之时需要形有其身。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为之不朽,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最初丧葬用玉比较简单,而后,诸侯各国相互争夺,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出现了含珠鳞玉之举。《墨子·节丧》抨击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手身,说明使用珠玉葬服的情况已相当普遍了,以珠襦玉匣最为高贵。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见到实物,大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珠襦玉匣形式不很清楚。1995年,苏州真山9号墩吴王墓大量玉器,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人员的整理、拼缀,除了发现玉面罩外,还首次揭开了春秋时期王侯贵族的珠襦玉匣葬服样式。苏州真山吴王墓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为襦;腰以下用玉,以玉为匣,腰系玉片连缀的腰带。由于时玉片散乱,下衣玉匣是否至足,已无法得知。不过,这件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的葬服,向人们展示了珠襦玉匣的丧葬形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