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002fDqiBgy6KWSnclqSa6&690
许多有痤疮困扰的人可能都尝试过或曾经想尝试过中医治疗.
使用中药治疗痤疮在理性护肤派一直有着不是太好的名声.
痤疮因病因复杂以及多元化,
目前它还是一个不治之症. 没有药物能完全根痤疮,
只能抑制.
正是因为它病因复杂,
所以中医中所说的体热,
上火或者湿气重并不能概括痤疮的所有病因.
痤疮有四大病因:
角化过度,
皮脂分泌过盛,
细菌的增殖和炎症.
这四大病因机理复杂,
每个病因下还有许多不同的造成因素.
例如有些炎症是因免疫系统对痤疮杆菌过度反应造成,
而有些炎症则是来自身体其他因素或者外界因素.
一个对痤疮有效的药物组要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
能抑制油脂
(比如维甲酸,
BP…)
·
能减少角化
(比如维甲酸,
果酸,
水杨酸…)
·
能杀菌
(比如BP,
抗生素,
壬二酸…)
·
能抗炎
(比如维甲酸,
壬二酸,
雷公根…)
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中医药物都不可能全方面的对付痤疮全方面病因,
这是连西药也没办法做到的.
有些草药或中药成分是有办法针对痤疮的某些病因,
比如改变体内荷尔蒙水平 (从而降低油脂分泌), 或者在外用中有抗炎或者杀菌的效果.
不过具体在治疗痤疮上这些成分会效果多大,
这很难说.
药理和临床研究还太少了.
有幸的是,
有少部分研究研究并且证实了草药药材在治疗痤疮上有效.
好比有个2012年发表在Journal of Dietary
Supplement的研究 [1]把伏牛 (有效成分berberine) 提取给痤疮患者口服 (600 mg/天, 4星期), 发现患者们的平均痤疮度 (炎症性+非炎症性) 减少了约~45%. 以西药的角度来说, 伏牛有着抗脂肪生成, 抗炎和抗菌的效果. 还有研究 [2]研究了川芎精油抑制增生性疤痕 (痤疮的常见疤痕), 发现川芎精油能有效的抑制胶原蛋白I和III, 并且降低MMP1, 从而有效的抑制增生性疤痕的出现.
不过在中药成分字典里搜索这些成分并不能找到有它们与痤疮有着太多关联的记载. 患者很难了解到他们吃的中药是否真的有成分对痤疮有用,
或者在服用中药的同时有什么需要提防的副作用与禁忌.
虽然有研究证明某些中药材或者草药成分对治疗痤疮有用,
但是那些研究大多数是围绕着单一的成分来进行的,
很少有针对号称能调理痤疮的中药配方有研究.
中医所谓的调理很多时候是非常虚幻和无形的东西,
可是要说它完全一派胡言也不正确.
好比单单
"上火" 一词, 在现代科学中就有许多的解释.
有些人把它译为炎症
(英文 "inflammation", 其中的flame就是火焰的意思), 有些人把它译为体内缺水. 如同我上面所说过的, 炎症的造成原因极多. 辣椒里面的辣素可能会刺激喉咙造成炎症,
使得喉咙变疼, 或者使得皮肤微血管扩展导致发红和让炎症性痤疮更加显现.
这一系列生理反应都可以被归类为上火.
喝雷公根凉茶有消炎的效果, 可以缓解所谓的 "上火" 症状. 可惜的是, 痤疮并不是单单上火那么简单.
如果中药能把促炎细胞因子调理得不那么敏感,
或者把免疫系统调高, 有效平衡体内激素, 降低皮肤痤疮杆菌量, 或者像口服异维A酸一样使得皮肤角化正常, 那么中药对痤疮会有用. 可是实际上呢? 这个问题相信尝试过中药治痘的人都能回答吧.
中药的安全隐患也是在寻求中药疗法前需要考量的一部分.
有些中药为了加速治疗痤疮效果有加激素.
特别是网上卖的三无祛痘中药膏更是要小心提防.
总之,
中药还有太多的药理研究需要做.
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中药或者其他草药在治疗痤疮方面的药效,
毕竟有研究证明过有效的草药成分,
比如雷公根提取与洋甘菊提取已经被广泛的使用进护肤产品甚至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中.
也有少量的中药组合, 比如消风散, 有研究[3]证明它能有效的抗过敏和减轻皮肤炎症. 但是在治疗痤疮方面, 西药不仅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都确实有着比中药广泛许多许多的研究数据库和被证明过有效的临床试验.
最后, 因为中药 (外用或者内服) 药效不保证, 风险以及副作用未知,
建议不想走麻烦路的痤疮患者直接选择西医治疗更为恰当.
Reference
[1]Fouladi RF. Aqueous extract of dried fruit of
Berberis vulgaris L. in acne vulgaris, a clinical trial. J Diet
Suppl. 2012 Dec;9(4):253-61.
[2]Zhang H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iposome-Enveloped Ligusticum chuanxiong Essential Oil on
Hypertrophic Scars in the Rabbit Ear Model. PLoS One. 2012; 7(2):
e31157.
[3]温炬, 陈宝田, 李慧等. 消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09; 29(11). 2306-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