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日常使用的防晒可能是很多人很头疼的问题.
防晒的成分
(防晒剂,
抗氧化,
消炎),
功效
(防UVA以及UVB的能力, 防水能力等),
使用感
(泛白,
搓泥,
油不油),
价钱
(太贵的防晒阻碍使用够量),
以及自己的皮肤状况以及个人习性
(敏感度以及其他问题)
都应该被列入考量.
如果其中一项条件没有选好,
那瓶新买的防晒很可能就会被沦落到只能用在身体上,
或者甚至被会一直被闲置着不见天日.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而不让新买的防晒又被浪费掉呢? 有那些重要因素需要考量呢?
成分考量
所有防晒霜都不能百分之百的过滤,
吸收,
反射所有紫外线,
所以防晒霜里有足够的抗氧化成分来减少环境以及阳光所造成的自由基是必要的.
如果防晒有含消炎成分,
那也是加分的.
当皮肤被晒后会造成轻微发炎 [1].
消炎成分理论上来说能帮助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PIH)的产生,
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添加消炎成分有可能减轻被晒黑的程度.
含消炎成分的防晒还对有炎症性皮肤病的人有益,
比如患痤疮,
酒糟鼻,
脂溢性皮炎患者.
在防晒剂的选择上,
我建议大家挑含氧化锌
(zinc
oxide) 的防晒, 最好的就是氧化锌+某有机防晒剂来防止泛白,
同时又有良好的广谱防晒效果.
氧化锌好处多多,
总体来说它比同样是无机防晒剂的二氧化钛
(titanium
dioxide) 还要好.
首先它的防UV范围非常广 (UVB,
UVA1以及UVA2),
是所有被FDA批准的防晒剂中最广的,
如图:
http://s12/mw690/002fDqiBgy6Ky82uhPZ8b&690
其次,
氧化锌还有抗氧化效果.
在材料学中, 氧化锌常被当作金属涂层 (coating) 来使用, 减缓金属的生锈率. 氧化锌金属涂层的主要原理为停止电偶腐蚀, 还有就是减少氧化了.
而因为是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锌天生比较稳定, 所以如果只是日常使用的话可以保证一定的防晒效果的存在并且不用补涂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有机防晒有着稳定的配方,
比如最有名的露得清的Helioplex).
另外氧化锌外用还有比较广谱的抗菌效果
[2]. 最重要的一点, 氧化锌很少会像有机防晒剂一样刺激皮肤; 一般婴儿的防晒就是以氧化锌作为防晒剂的.
[插播个趣事: 目前有一些比较新的研究 [3][4][5] 说氧化锌有促使炎症, 增加ROS以及脂质过氧化和有一些对某些细胞不利的效果, 但是这些研究全是针对纳米大小以及圆形的氧化锌.
有趣的是微米大小和片形的氧化锌则没有什么事.
防晒霜里的用氧化锌很多都是微米大小的.
更何况防晒的氧化锌都使用了聚合物涂层技术, 所以不会和人体有直接的接触.
就算是纳米大小, 它最多也只能达到角质层, 不能进入人体更深或者被吸收 [6].
不管怎么样氧化锌还是比其他有机防晒剂好的多的多. ]
功效考量
功效是最重要的一个考量.
能防UVB和UVA的防晒 (俗称广谱防晒) 是首选.
大多数防晒都能防UVB, 可是很多就不一定能防UVA了. 如果你听取了我以上所说的意见, 选择带氧化锌的防晒, 就也就不必太纠结于这个问题. 至于防UVA能力要多强,
个人认为对于上班族以及学生来说有含6
% 以上的氧化锌就足够了,
当然前提是要有其他防晒剂配合.
含6% -
10% 氧化锌的防晒一般是使用感以及防晒效果结合评分最优良的.
含10%
以上的微米大小氧化锌虽然防UVA能力更上一层,
但是防晒泛白的几率就比较大点.
如果防晒里既有足够的氧化锌又有更多其他的能防UVA防晒剂的话也是加分的.
一般常见的能防UVA的成分为:
氧化锌,
二氧化钛,
avobenzone, 和oxybenzone.
更多的成分以及它们的UV防御范围请看回以上的图1.
带点防水功能的防晒也是有必要的,
这样才可以保证防晒成分更稳定,
并且防晒效果能持续正常的一天.
No, 大多数防水防晒并不用每天卸妆
(防晒卸妆博文请点这里), 也不会堵毛孔或者捂出痘.
至于总体的防晒功效要多强,
SPF要多高,
个人认为越高越好,
不过到SPF
60以后就没必要了,
最好选择SPF
30 - 50的.
很多人一看到那么高的SPF肯定会有许多担忧,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不必要的!
请看我以下的解释.
确实,
高SPF可能是会增加皮肤刺激,
但是那只限于有机防晒剂.
如果你听了我的建议,
选择含氧化锌的防晒,
它一般不会含太高的其他有机防晒剂,
所以刺激也不会太高.
更何况大多数人都没在使用足够量的防晒
(一脸的量要 2
ml, 约一枚1元人名币那么大), 所以其实你涂的SPF
50可能真正只有SPF
30左右的效果.
让我们做个小算数.
SPF 40和50可以防约98%的UVB光,
而SPF
15 只能防约92%.
SPF 15和40差6%防护UVB的能力,
而防UVA能力则可能下滑得更多.
这样每天几小时的差别几十年下来不容小看呀.
更何况太多人都不用够足够的防晒.
选择高SPF的防晒给予人们一个缓冲区.
SPF数值VS.
UVB防御能力的图为下:
http://s5/bmiddle/002fDqiBgy6KyoiMIAc94&690
高SPF的防晒还能缩能伸;
如果天气干可以混面霜进入使用,
而不用担心防晒效果被稀释太多.
出门跑步或者去海边也不用有几种不同的防晒来招应不同的需求.
低SPF则不能被这样灵活的应用,
详细解释请看以下的
[皮肤状况以及个人习性考量]
单元.
皮肤状况以及个人习性考量
因为我本身是油性皮肤,
所以一直偏爱清爽,
防水,
高SPF的防晒.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先考虑清爽的防晒,
除非皮肤真的非常的干.
原因呢,
跟我以上说的一样,
清爽型的防晒灵活性比较大.
如果你脸比较干,
选择清爽并且高SPF的防晒可以兑面霜甚至面油一起使用.
这样的做法解决了
“防晒换季”
的问题.
消费者可以认定一个自己喜欢的防晒,
并且一年四季的使用它,
而不用为了皮肤不同季节的状况选择多种类型的防晒.
这样做不但可以省钱,
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皮肤的状况来调节防晒的质地,
方便,
还能省了把自己的皮肤变成试验田,
以及防止当季的防晒用不完而过期
对所有人来说,
能避免纯有机防晒剂的防晒劲量避免,
选择含氧化锌的防晒.
氧化锌几乎不会刺激皮肤,
皮肤敏感的人可以用.
它也不会堵毛孔,
因为哪怕纳米大小的氧化锌也只能停留在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所以有痤疮的人不用担心.
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在用痤疮药的话劲量不要选择水质地的防晒,
这样做会把以干的药再次溶起来造成刺激.
防晒也应该按照个人习惯来选择.
如果你是有在化妆的人,
扑的粉有SPF值 (粉一般防UVA也防UVB, 但是因为质地的关系它没有真正防晒有效果,
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单纯的依赖粉来防晒),
可以忽略我以上所说的选择高SPF的概念.
如果你涂完防晒有化妆的习惯,
可以选择高硅的防晒来代替primer,
使得上妆更平滑.
总之,
你的皮肤状况和习惯决定你需要什么类型,
什么质地,
并且什么功能的防晒.
使用感考量
防晒泛白或者搓泥也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
也是使用感的一大戒.
如果你的防晒霜泛白,
可以试试混点粉底液进去.
如果防晒搓泥的话,
则可试试改变涂抹方式,
比如与其用手涂可以用化妆海绵和刷子,
或者注意不要大力的拍打,
打圈或者搓;
从脸中间往外以短抚方式轻轻涂抹开也可以减少搓泥.
如果像我一样是一个男生,
没有粉底液或者刷子之类的工具,
那真的就只能放弃这款防晒了….
至于要知道一个防晒的具体使用感是怎么样,
能不能达到你的需求,
除非你很会看成分
(像我一样,
哈哈哈哈),
最好的方法还是要试下才知道.
熟悉各种乳化剂,
硅,
成膜剂的质地与属性可以帮助你想象一件护肤品的使用感.
价钱考量
最终我们买的防晒还是要看我们想花或者能花多少银子.
有些防晒霜很好笑,
明明才1 oz
(30 ml) 却要50 甚至100美金.
如果认真涂抹的话
(一脸的量要2
ml), 半个月就用完了.
太贵的防晒会阻碍消费者使用足够的量,
反而让阳光有机会伤害皮肤.
更何况这些贵的防晒并没有比便宜的防晒效果多出群或者对皮肤有多好.
我博客里有点评过写价格合理并且使用感,
防晒效果都不错的防晒,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翻.
我本人喜欢用身体的运动防晒
(博客里有点评过两个).
这样的防晒多半清爽,
高SPF ,
大罐以及防水.
没什么规定不允许把身体的防晒用到脸上,
只要成分正确的话.
当考量并深透了解了这几个有关防晒的因素之后,
相信选防晒既并不再是那么难的事情.
Reference
[1]Hruza L, Pentland A. Mechanisms of
UV-induced inflammation. J Invest Dermatol. 1993
Jan;100(1):35S-41S.
[2]Yangpin X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against
Campylobacter jejuni.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r.
2011; 77(7): 2325-2331.
[3]Sahu D et al. Size-dependent effect of zinc
oxide on toxicity and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human monocytes. 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A. 2014;77(4):177-91.
[4]Heng BC,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ytotoxic
and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differentially shaped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Arch Toxicol. 2011 Dec;85(12):1517-28.
[5]Lin W, Xu Y. Toxicity of nano- and
micro-sized ZnO particle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January 2009, Volume 11, Issue 1, pp
25-39.
[6]Zvyagin AV et al. Imaging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 penetration in human skin in vitro and
in vivo. J Biomed Opt. 2008 Nov-Dec;13(6):0640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