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为您介绍的是一位男医生,他率先开展了老年干眼的综合治疗项目与眼表项目,其中全新的皮肤来源角膜植片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进步奖提名,在国内率先开展助视镜和老年眼病康复等项目。多次参加健康快车,足迹遍布川、湘、黑、蒙、桂、青、豫、云等多省市。主持的 “门诊中做道场,让患者有着落”项目获得2015年健康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有价值案例奖。他是:北医三院眼科主任医师 李学民眼科李学民
李学民,北医三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眼表泪膜组组长,北医三院党委委员、眼科支部书记。
您认为“医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职业?
“医生”与“病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医生是一个很神圣的行业,自身工作与帮助别人互相依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医生应该是最容易达到最高层次的,即“自我价值实现”。同时,医生也是一个十分忙碌的职业,需要在节假日坚守岗位、在午夜因为急诊病人抖擞精神、在下夜班因为手头工作未完成连班倒等等。医生更是一个十分多维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大多数时候,你不仅是一位大夫,也是一位老师、一位研究者、一位管理者、一位父母、一位伴侣、一个子女……身兼众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坚持、终身的学习热情,也需要智慧与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一道道关卡,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工作和生活,做一位很好的平衡者。在医患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掌握着较为主动的权利,而医学知识匮乏导致大多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严重缺乏安全感,到处寻找更多的医学信息,但又多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从而有了一些误区。作为医生,我们更应该将患者视为需要去呵护的对象,帮助他们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情况,从而建立良性医患关系,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您最得意的一个诊疗案例?
称不上最得意的,倒有印象十分深刻的。多年前,当自己还是小大夫的时候……第一次约病人独立做白内障手术,术后病人视力恢复很好。第二天,患者儿子拿着一个红包来感谢,当即就被患者拦了下来:“不要侮辱医生,他们的工作是很神圣的,这不是正确的感谢方式。”这让我很动容,在大多数病人眼中,医生还是一个十分值得尊敬的职业,那么作为医生,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医术和医德对得起这份信任和尊敬。
您有开展哪些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先进方法?
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奥斯勒说过: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缺乏,科学和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三个问题在当今物质社会的影响下愈演愈烈。医生无法远离世俗的生活,行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去谋生的烙印,但许多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而医学却不可如此。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要善于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寻找到兴趣和情趣。要有整体长远的眼光和宁静淡泊的心灵。保持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认真实践,应用新理论,总结新经验,体会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到本质病因的乐趣,践行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怀着对生命由衷的敬畏,抵御世俗物质的侵蚀,守望医者仁心的精神家园。
您有哪些创新医疗技术的实践?
十年前,我在我的导师王薇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组织团队开始研究角膜移植替代物。受到疝气补片的启发,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材料能够修补病变角膜,于是我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源于人体的角膜补片。从取材部位、到加工过程、韧度及透明度检测、动物实验等等,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直至去年,“脱细胞异体真皮皮肤角膜植片”开启了第三期的临床试验。而近两年,我带领的团队,又在“转化医学”观念的引导下,开启了对于3D打印眼镜的探索,目前,该项目也有成品完成,期待进一步设计符合该3D信息捕捉的面部地形图探测仪,以帮助完成一体化的3D眼镜打印。
在抗震救灾、援疆援藏、保健服务中,您有过哪些贡献?有什么心得?
到今年为止,我随健康快车及一系列扶贫复明项目下乡10余年,深入地级市10余个,多次获得“荣誉市民”的称号。目睹了边远地区的贫穷与质朴,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对于边远山区而言,一位医生十余分钟的一台手术,换来的是一个家庭多了一个劳动力,一个先天障儿童获得学习的权利,医生的一点点付出,对于那些家庭和儿童,或许是本质生活质量的改善。
文 | 北医三院眼科 李学民
编辑 |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