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御史今何在--从清代风闻言事说起
(2014-05-10 01:13:25)
标签:
风闻言事康熙御史网络时代自媒体 |
有段儿时间对古装剧心生反感,以为很多都是脱离实际远离现实,于不痛不痒间避世盗名。包括戏说剧也红火了好一阵子,看了,够了,厌了,也就抵触起来。前段时间重新看《康熙大帝》这部历史剧,感觉却是不错,这让自己都感觉有点意外。对康熙皇帝开启风闻言事这个桥段很感兴趣。片中因开启风闻言事致使朝野人人自危,发生了“无人不被参,谁人不参人”的乱象。对于风闻言事与严禁风闻言事的争论也就有了一些感想,原来言路的通畅与阻塞于古于今没什么不同。
据说清朝祖制不可杀御史言官,不可赶走谏言的御史言官。如言官被皇帝讨厌,皇帝对他们也没办法。赶走会有麻烦,杀了更不行。如果龙颜震怒真的动了刀子,也就破坏了自己 明君的清誉,却成全了言官的一世名节。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清圣祖下诏重开风闻言事。可见,康熙帝对言官整饬吏治还是很重视的。《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二中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发生的一起典型风闻言事成功的案例,“乙丑,湖广巡抚张汧为御史陈紫芝劾其贪婪,侍郎色楞额初按不实。至是,命于成龙、马齐、开音布驰往提拏,究拟谕死,陈紫芝内升”。言官升了职,被弹劾的丢了命。由于御史不是议政大臣,皇帝看到风闻言事对灭朋党、兴吏治、加强统治还是有效果的,于是将御史列入议政大臣的行列,强化了他们的职权。这一点在清史稿卷115志90职官二“都察院”条下有记载如下:“康熙二十九年,命左都御史马齐同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列议政大臣。故事,二院长官俱不豫议政,豫政自此始”。到了乾隆三十一年,“是岁定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监察御史许风闻言事”,更是出现了允许御史风闻言事的情况。
风闻言事的目标直指贪腐及不法之事,是吏治的一种手段,可用但要用得好,扬长避短很重要。一味禁止固然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但言路沉寂、知而不言、见而不纠的现象就会滋生。阴暗处的东西见了阳光总是件积极的事情。除了魔鬼,没人替黑暗代言。当一个社会言路阻塞得毫无空隙的情况下,当无法发现问题、一团和气成为表象、社会积弊众多、百姓怨声载道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时,风闻言事也就成了不得不为的最后一招。如果言者无罪,说中可奖说不中不罚。此事一开,于满城风雨间定会有人自危,定会出现言而有效的情况。当然,这样的事情多了就积聚了大量负面能量,面对它是勇敢之举,可这勇敢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处理这局势,可严禁可疏导可自省。处变不惊是必须具有的素质及态度,也是执政智慧的体现,但这却时常显得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