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传陈式太极二路第18式翻花舞袖

(2012-05-11 18:41: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洪式
洪传陈式太极二路第18式翻花舞袖

http://s5/bmiddle/92187e1dtb5f6fb0265a4&690
http://s13/bmiddle/92187e1dtb5f6fb11e35c&690
http://s8/bmiddle/92187e1dtb5f6e3c1cb07&690
大家先看看洪公早期“翻花舞袖”文字,洪公著作应该是五易其稿,直到晚年,仍在对每个动作进行完善与修订,(下面的印件即为洪公修订我记录(有录音)后来我对文字没有仔细勘误,在此仅为历史记载),洪公倾其一生心血完成其著作,靠的是锲而不舍、是呕心沥血、是毅力、是睿智、是尊重科学而不是靠取巧投机,他不羡名,不慕利,这也正是他老人家最让世人崇敬的!!(刘秀文)

十八、第一翻花舞袖

式名考释:此名系象形并说明动作形象的。因式中有反复跳跃动作,双手交替着上下旋转,有如浪花翻腾,旁观者也可以看到双袖旋舞,故取此名。“陈式太极拳”名同,本式加“第一”二字,以别次序。

要点:此式分六个动作,眼法专注一方,但因身、步的变化形成向左或向右。身法左、右、左三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左丁字步,右丁字步,右小侧马步,右侧马步,右前虚步,倒台八字步,右反弓蹬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左转身左引右拧上挒,背靠进右步左捋,退右步下挒,右转身并步掤,进左步双掤等法。

此式系从第一路第一闪通背第六、七、八动作的反面和初收反面及右转身蹬脚,掩手肱捶第三动作综合变化而来。闪通背第六、七、八动作系身向右转,转过来后,右步在后,此则一、二、三动作系身向左转,转过来后,右步前开;初收系身向右转,收转左步,双手在前胸,此式第四动作,则身向左转,收转右步,双手向后在下;掩手肱捶第三动作,系双手交叉合住,左步前开,此式第六动作,与之相同,但第五动作的右手,在胸前转换,左手从左下方上转,又与掩手肱捶第二动作的右手在右下方不同。“虚实转换须留意”,前人早已指出,学者应于此等小转关处着眼着手,过细地做工作。

以上介绍的练法,没有跳跃动作。这是一九六三年,有一位退休教师张伯林先生要学二路拳时,我因他年已七旬,不宜跳跃,改为这种练法,按照我原来所学的练法,应是:

全式分六个动作,眼法如前,身法亦同,当第一动作时,步法是利用上式右脚下震的劲,即领起顶劲,身向左转,步子随之左先右后地旋转跳起,又左先右后地落下,成右侧马步;第二动作,步法又随身之左转而跃,右脚落成左前虚步;第三动作同上第六动作。

动作一:眼看右方,身继续左转,尾骨右转,腿左外右里缠,左膝弓住塌劲,右膝里扣,脚尖也向里扣转,正对左脚跟,成丁字状;右拳变里缠,走里下弧线,从胸前斜向右胯里侧转出,拳心侧向右后下斜角,拳眼侧向左后上斜角,左手继续外缠,在原部位随身之左转略向上提,手心仍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

作用:左转身左引右挤法。当上式对方的左臂被制而松沉右肩肘,并略进左步企图解脱时,我趁势再左转,以右脚内旋扣转,抵销其左步的转进,并以左手上提右手下挤以应付之。

动作二:眼转左看,身继续左转,尾骨右转,腿仍左外右里缠;右膝弓住塌劲,左腿提起,以脚尖划地,走外后弧线,向右后转退,将脚尖对准右脚的脚尖,落下成右丁字步;同时右手变外缠,收沉肘尖,贴于右肋,将小臂扬起,走外上弧线,向右耳旁上转,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后上斜角;左手沉肘贴近左肋,仍外缠,走外上弧线,将手从心口前自转握拳,拳心侧向右后斜角,拳眼侧向左前上斜角;双手的配合如同左手握住锤把,右手举起锤头,蓄劲之状。

作用:左转身上挒背靠法。当对方为化我右挤而继续进步松化,我趁势身再左转,转退左脚,左手缠其左腕,右手制其左肘关节,使其左臂伸直,以左手从上向下旋转,右手从下转上,合成上挒的着法。同时含有背靠之法。

动作三:眼法不变,但因身步转过来,形成以右方为主,身继续左转,尾骨仍右转,腿仍左外右里缠,左膝弓住塌劲作轴,脚尖外摆,右脚先以脚尖为轴向后外拧转脚跟,与左脚配合,成右前左后约一肩宽的右小侧马步时,即以脚跟走外前弧线,向右前斜角迈进半步,成为右侧马步,同时,左手继续外缠变掌以腕指在心口前自转,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垂向右前下斜角;右手也继续外缠,从右耳旁走外下弧线,向胸前转落,拳离心口约半尺许,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为一小臂宽。

作用:进右步左捋法。当对方随我转退挒靠,又将左步转进到我右腿里侧时,我趁势再左转进右步,以双手向左捋之。

动作四:眼法不变,身再左转,尾骨右转,腿缠法不变,左膝弓住塌劲,右脚尖走外后弧线,向左脚右前斜角贴地收转,约一肩宽落下脚踵,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仍外缠,从心口前走外下弧线,向左胯外侧握拳转出,拳心侧向右前上斜角,拳眼侧向左后上斜角;右拳变里缠,肘贴右肋,以拳领小臂,从胸前走外下弧线,向小腹左侧转合,拳心侧向左后下斜角,拳眼侧向左后上斜角。

作用:退右步右手下掤。当我左捋时,对方随化进步以右手封按我右手时,我趁势再右转,退右步,以右手里缠向下收转,掤化来劲,对方如被引进落空,身体接近我的右前肩,亦可乘机发靠。

动作五:眼法不变,身右转,尾骨左转,腿部右外左里缠,左膝仍弓住塌劲,右脚走外后弧线,提落在左脚跟的右侧,两脚跟相对,脚尖外斜,成倒八字步;同时右拳变外缠,松肩沉肘,肘乃贴右肋,以拳带小臂,走外上弧线,从小腹左侧,斜向心口前上转,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左前上斜角;左拳变里缠,从左外下方,沉肘,斜扬小臂,走外上弧线,将拳转到左腮旁,拳心侧向左前下斜角,拳眼侧向右后上斜角。

作用:右转身并步右上掤。前一动作右手里按下掤,是由于对方按我右腕的力量较大,劲偏左下,但对方一感到劲落空,又将着力点移于我的右肘,动转向右偏,因此,我趁势右转,松沉右肘,以化来劲,并以腕拳向上旋转,蓄劲拿其右腕,并步是为了加强右肘化劲。

动作六:眼法不变,身继续右转,尾骨继续左转,腿仍右外左里缠,右膝弓住塌劲,左脚尖钩起,以脚跟贴地走外前弧线,向左前斜角迈进一大步,约两肩宽,经右反弓蹬步,进到适当位置,踏落脚尖,弓膝成左侧马步;同时,右手以腕里缠,随身之右转,而在心口前自转,向下沉转,高与脐平,拳心侧向左后下斜角,拳眼侧各左后上斜角;左手变里缠,走外下弧线,从左腮旁向右腕上而变叉合落,肘尖斜向左前斜角,拳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拳眼侧向右后上斜角。

作用:进左步双合掤法。前动对方左腕被我转拿,而松沉右肘,欲进左步向我随挤,我趁势松沉裆劲,转进左步,于其右腿外侧继续以右手缠其右腕,并合左手于上,加强下掤劲,但应注意,双手外形是合,而内劲却是开,要作出“收即是放”的劲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