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湖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2013-04-21 14:35: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大雁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歌曲《大雁湖》人音版第八册第三课《家乡美》中的表演歌曲,这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蒙古族民歌,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歌曲中的切分音的运用是音乐富有动感。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歌曲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赞美家乡的歌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现实生活的交流让学生知道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
通过学习学生自信自然的演唱歌曲,能简单模仿蒙古族动作做表演。
3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自信自然的演唱歌曲,并能简单的模仿蒙古族舞蹈动
作做表演,情感教育使之感悟,体验家乡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处理和掌握歌曲中切分音节奏和简单模仿蒙古族动作做表演是本课难点。
4教学准备:手风琴
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上,我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情景设置法直观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大雁湖美的情景。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三、说教学过程
1、舞蹈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通过教师的一段蒙古舞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给学生教授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蒙古舞蹈的魅力。之后过渡到歌曲大雁湖的教唱,学生会更加投入。
2、舞蹈渗透 爱的体验
这个环节采用舞蹈表演化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歌曲中的节奏的练习后引出课题大雁湖,通过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又让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读歌词,为学唱歌曲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啦、呜、哩等声音来随琴模唱旋律。从教师表演蒙古舞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歌曲,让学生更加投入的进行歌曲学习当中来,从舞蹈表演到掌握歌曲,始终让学生在看看、听听、说说、唱唱、跳跳的轻松、愉快过程中学会歌曲。
3、联系生活 爱的交流
通过简单介绍自己家乡人、物、事等从而让学生获得了解家乡爱家乡共鸣。整堂课的爱家乡的教育使学生感悟体验对家乡的爱,通过爱家乡的呼唤让学生学会奉献,学会回报。此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的作用。
《大雁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歌曲《大雁湖》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及民歌音调风格,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2、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并有感情的演唱《大雁湖》。
3、将歌曲进行改编和创作,并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聆听和自学的方法学会歌曲,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2、掌握蒙古舞最具特色的动作,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1、对“啊哈嗬”节奏的准确掌握
2、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用具:琴
教学设计理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不仅要努力地传播音乐文化,而且要注意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课的全部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开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为你们献上一支舞蹈,请大家仔细地欣赏,看完后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动作?”
老师跳一段蒙古舞,其中有硬肩、挤奶等动作,播放《大雁湖》音乐。
2、师:“谁能说说你喜欢什么动作?(可以模仿一下吗?)”学生自由发言,并模仿硬肩,挤奶等舞蹈动作。
3、师:“你们知道骑马和挤奶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呢?”(生答:“蒙古族”。)
4:过度语:蒙古族是个很有特色的民族,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好客,很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在蒙古族人民的带领下,走进那茫茫的大草原,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吧!(课件播放大雁湖的风景图片,老师做简单的介绍)
5:过度语:逛也逛了,看也看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累了呢?让我们坐下来静静的听蒙古族人民为我们献上的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大雁湖》吧!。
(评析:开场舞蹈的设计和图片欣赏,与新课内容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唱歌曲《大雁湖》
(出示课题:大雁湖)
1、师:从刚才的歌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音乐)生听后回答歌词内容。
2、师:“这首悠扬的歌曲非常短小,你们能够自己学会吗?”师弹琴生初次哼唱歌曲旋律。
3、师:“每首歌的旋律都是有高低起伏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高低起伏的音符连接起来呢,就会形成一条旋律线,我来唱歌谱,你们拿出小手随着我一起来画旋律线。”
师弹琴唱谱,生画旋律线。
师:“你们觉得歌谱里哪个地方最难?”
师弹琴教唱学生觉得难的地方。
师:“相信你们都能够把旋律给唱出来”。
学生齐唱旋律,师弹琴。
4、二至3次模唱旋律后,完整整齐的唱歌曲的旋律。
5、这首歌的旋律很好听,歌词写的也很美,让我们接着来学习歌词吧。
6、师:“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按节奏读歌词。”(师按节奏教读歌词)
7、师纠正:“光啊哈嗬”的节奏,生再次独立朗读。
8、学生跟着琴将歌词带入演唱。(大家轻轻的将歌词带入旋律中,我们一起来试着唱一唱)
9、师:“蒙古人民对自己的家乡表达内心赞美之情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呢?、(“啊哈嗬”,这个地方大家唱的拍数不太准确,老师在“啊”的下面划出拍号,表明唱两拍。师教读“啊哈嗬”。)学生多练习唱几次。
9、出示课件中的歌谱,看歌谱演唱,并学会处理歌曲。
(1)技术处理:
师:“在歌谱中找一找哪两个音的跨度最大?”生回答。师弹琴纠正音高。
师:“这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民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2)情感处理:
师用语言启发:“当你看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勤劳善良的蒙古人民在愉快而忙碌的生活时,你心中会涌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当耳边响起这悦耳的音乐时,你又会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呢?”(让我们把美丽的大草原看做是自己的校园,自己的故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完成的演唱歌曲吧)
播放课件中的伴奏音响,学生有感情的再次演唱歌曲。
(评析:这一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蒙古族歌曲的概念从感性层面上的认识逐步朝理性层面上的理解发展。利用老师对歌曲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从多方面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引导学生喜爱它们,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歌曲,回答问题,模唱,积累感性经验为歌曲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习改编歌曲
1、师:“蒙古人民擅长拌跤,骑马和射箭,能不能把这些体育运动都唱进我们的歌里呢?来让我们将原歌中的一句进行改编,请大家分组讨论讨论。”
2、播放课件中的原唱开展讨论。
3、改编后师提示:“骑马的速度怎么样?”
4、师:“什么乐器最像马蹄声了?”(双响筒)(现在请你们用你们的手和桌子的排击来模仿这种乐器)
5、现在老师想请一名同学来当小小领导者带领大家一起,我们边拍手边演唱歌曲。
6、师:“请听我现在弹奏的节奏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变成了三拍子的)
7、学生将两拍子改成三拍子。
提问:“这三拍子的节奏适合表演什么动作呢?让我们随着音乐把挤奶的动作给表演出来吧。
(评析: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保护并鼓励了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四、创作表演:
师:“刚才我们唱也唱了,跳也跳了,现在我们来表演一个音乐剧,叫做《草原的一天》我想你们每组派上自己的代表,比一比。老师说台词,我们边听台词边跟音乐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们赶着成群的牛和羊去吃草,接着一起愉快的挤牛奶,劳动之后就跨上骏马去参加赛马大会,一直比到太阳快落山,忙了一天可真累呀,躺上床就进入甜蜜的梦乡。)”
学生尽情的表演、唱歌
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今天的感受。
(评析:这一层次的活动掀起了课堂气氛的高潮,学生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协调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认识,也很自然的又引入了今天本课的主题上去,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