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 =={徐玉清,王国民}太公六韬{文武龙虎豹犬}

六韬 =={徐玉清,王国民}太公六韬{文武龙虎豹犬}
体例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1.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2.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3.龙韬——论军事组织
4.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5.豹韬——论战术
6.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
所属类别 :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末期某人托姜望之名而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目录 |
---|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太公望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3]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0f626b955e976dad.jpg=={徐玉清,王国民}太公六韬{文武龙虎豹犬}" TITLE="六韬
六韬与三略
人们通常把六韬与三略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同作者所著,不知者容易搞混。
六韬的成书时间有几种学说,但大致都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公认《六韬》一书带有鲜明的齐文化特色,而齐威王在位时间(前357—前320年)同周显王的在位时间基本吻合,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聚集着一大批学者,他们当中很多人具备编写兵书的知识和才能。因此,笔者认为《六韬》作成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国,其述作者是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的稷下大夫们。
三略的成书时间大致为秦末汉初。由于《三略》的文义、用词、句法都不古奥,与殷末周初时期成书的文章文体大不一样,这就见出其成书年代就更晚一些,但决不会晚于秦朝末年,因为在《后汉书》中就有提到《黄石公三略》这本书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是第一种说法的佐证。对于第三种说法不可信的证据是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里面就大段引用过《黄石公记》,除个别字与今本《三略》稍有不同外,其余全同。
所以说张良所接受的书很可能不是《六韬》即《太公兵法》,更有可能是《黄石公三略》。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唐人颜师古注,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字同也。”但有人认为:《六韬》书中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的内容,与儒家“格格不入”,从而否定颜师古注。我们认为:《六韬》中固然有“纵横捭阖,阴谋权术”,但它们集中表现于《文伐》一篇中,其他各篇则不多见。相反,其反复陈述的主要观点倒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些思想都导源于《尚书》,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归仁焉”等儒家思想,并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地方。而且《六韬》一书在兵书中比较起来,谈政治较多,以治国为治兵之本,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归入儒家,也是不足为怪的。汉书·艺文志》中把兵书列入其它各家的,并不少见,兵书《司马法》不是列入“礼部”,《尉缭子》不是列入杂家了吗?《六韬》和其它兵书一样,是军事学,它是以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它不可能囿于一种学派,其中掺杂一些法家、道家等观点也是很自然的,说它是“杂家”也许可以,但不足以此来否定颜师古之说。况且,《庄子·徐无鬼》:“纵之则以金版六弢”,注中引司马崔说,“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或曰秘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招:文、武、虎、豹、龙、犬也。这里《周书》是否《周史》,《秘谶》指什么书都不明确,相反,“本又作六韬……”却很明确,其意思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
折叠编辑本段体例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1.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2.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3.龙韬——论军事组织
4.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5.豹韬——论战术
6.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