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谓中国七大方言语系?求北方语系与六大南方语系的详解。

(2017-05-31 20:47:47)

何谓中国七大方言语系?求北方语系与六大南方语系的详解。

wslfa11级分类:民族风情被浏览1271次2013.06.02

求北方语(广义)和南方语(六大)的详解,如各种分支、覆盖地区、大致特点等。答好分高。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 、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2.74% 。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贺州、蒙山、荔浦、阳朔等。   ⑺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   ⑻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   ⑼浙江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和、松阳、遂昌、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青田、景宁、缙云、泰顺、苍南、金华(汤溪)、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等县市的局部地区。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10)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5.4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4.4万人。 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回、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吴方言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根据语言特点及通话情况,可将吴语分为三区六片:北区太湖片,南区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处衢片,西区宣州片。太湖片最大,可再分为毗陵、苏沪嘉、苕溪、杭州、临绍、甬江等六小片。处衢片也较大,可分为处州、龙衢两个小片。宣州片较散,可分为铜泾、太高、石陵三个小片。 北部吴语   1.北部吴语虽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   2.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   (1)毗陵小片15县市,人口800万。   [江苏] 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苏北话移民区,城区为双方言区)、溧阳、宜兴、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高淳(东部顾陇、桠溪、定埠等7乡)。   [安徽] 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   (2)苏沪嘉小片30县市,人口2330万。   [江苏] 通州(东南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7个乡)、如东(东南角)、张家港(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启东(除北部吕四、三甲等7个乡)、*海门(南部) 无锡市区、苏州包括其下县级市。   [上海市] 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185万人)。   [浙江] 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3)苕溪小片五县市,人口300万。   [浙江] 湖州市(湖州话)、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馀杭。   (4)杭州小片一市,人口120万。   [浙江] 杭州市(限城区及周围近郊区)。   (5)临绍小片十二县市,人口780万。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境除外)、富阳、萧山、桐庐、建德(下包、干潭以东)、绍兴市、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慈溪。   (6)甬江小片十县市,人口400万。   [浙江] 宁波市、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象山、镇海、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南部吴语   1.南部吴语四片除处衢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婺州片跟北部吴语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最近),而东瓯、处衢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完全不能通话(衢州与上饶市区除外)。   2.台州片11县市,人口600万。   吴语分区   [浙江] 临海、温岭、三门、天台、仙居、玉环、黄岩、椒江、路桥、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3.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俗称“瓯语”)。    [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4.婺州片9个县市,人口400万。本片内有些县互相通话困难,要用金华话作中介。从通话情况看,金华、兰溪接近,武义、永康接近,东阳、磐安与义乌接近,浦江更较特殊。   [浙江] 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磐安、永康、武义(旧宣平县地区除外)、建德(姚村乡及旧寿昌县东南唐村、里叶二乡)。   5.处衢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万人。   (1)处州小片9县、人口150万。   [浙江] 莲都区(部分客家语)、缙云(部分客家语)、宣平(今归莲都区、松阳县、武义县所分辖,部分客家语)、云和(大部是‘汀州腔’客家语)、景宁畲族自治县(大部分是客家语,畲族98%说的是客家语系)、文成(南田区)、*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庆元(东部)。   (2)龙衢小片15县市,人口500万。   [浙江] 龙泉(部分客家语)、*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松阳(部分客家语)、遂昌(大部分客家语)、衢州市(部分客家语)、龙游(部分客家语)、开化(部分客家语)、常山(部分客家语)、江山(部分客家语)。   [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6.相邻两片间有些方言带过渡性质,如婺州片的武义带有好些处州小片特点,处州小片的缙云又有婺州片特点。交通发达城市跟周围乡村也常不同,如浙赣线上的衢州市和上饶市,市区话带有较多的北区太湖片特点,跟周围乡间的处衢话不同。   7.在东瓯片以南的闽语区中有好些地方是双方言区。如平阳水头镇,既说闽南话,也说吴语东瓯片的水头话。苍南县闽语区中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是处在蛮话区与闽南话区之间的金乡镇,人口约1.6万,为明初金乡卫驻军的后裔,属北吴语太湖片,兼有好些官话特点。一是南端浙闽界上的蒲门城,也是一个古戊所,城内蒲城乡与城东面沿浦乡说南吴语东瓯片的蒲门话,这种话与其他东瓯片各点温州话不同,自有特色,约8000人。蒲门人对外能说闽南话,金乡人对外能说闽南话、蛮话、平阳当地温州话。 西部吴语   1.宣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内部分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2.宣州片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   (1)铜泾小片12县市,230万人。   [安徽] *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广大圩区:东七乡上洲村、姚义村、东塘乡、太丰乡,东河乡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2)太高小片6县市65万人(安徽18万人,浙江47万人)。   [安徽] *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南部)、宁国(限南部南极等乡)、当涂(限东部湖阳乡、博望乡)。   [江苏] *高淳(西部)、溧水(南部)。   [浙江] 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3)石陵小片5县市,13万人。   [安徽] *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3.宣州吴语受到官话严重侵蚀,在城镇往往对外说江淮话,在家说吴语,或限于老人妇女应用,在圩区则保存较好,称为“此地话、圩巴老话”。有些在官话包围中的土著话已被同化得只残存很少几项特征,如芜湖市郊四山乡的褐南村,男人已说市区官话,土话被认为妇女话,也只剩下定母读[r]声母,代词复数带[n n24]尾,近指用[k ?5],远指用[ku 55]等几项宣州吴语特征了,这些残馀点即未统计在内。注意太平划入黄山市,但现黄山市驻地屯溪是说徽语的。 现状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堪忧。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语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话,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普遍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上海话自称代词“我”ngu,许多青年发音时疑母脱落发音成wu。另外,清浊相混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期”。(详见“懒音”词条)   然而吴地民众依然有着强烈的母语意识。 2005年以来,上海舆论界掀起一股“保卫上海话”的浪潮。网友自发通过网络建立众多宣传平台,他们希望对母语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吴语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吴地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