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记忆

标签:
杂谈 |
分类: 欧洲印象 |
1998 秋季,维也纳自由行。
多瑙河畔的奥国首都。
皇宫、民居、公园、雕像,优雅美丽。
早在公元第一世纪就有罗马人在维也纳屯军。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先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首都。
首善之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古典建筑;人才菁英群聚,结出了丰硕的文化艺术果实。1873年维也纳举办了第5届世界博览会,城市的辉煌岁月达到顶峰。

数百年来,维也纳饱受战火洗礼。两度被土耳其鄂图曼帝国军队所围困;也曾被拿破仑、希特勒、苏俄军队占领、统治。直到1955年奥地利才成为完全独立的民主国家。
历尽风霜,一度满目苍夷。但维也纳总是再度站起,风姿楚楚,尤胜往昔。
香布伦宫(Schonbrunn Palace)又名美泉宫,始建于16世纪,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黄色调的外观,庄严美丽,法式的大花园与雕像喷泉,精雕细琢。皇宫内部共有1441个房间,金碧辉煌,洋溢着皇家的奢华。1996 年入选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是维也纳最著名的观光景点。
市政厅是19世纪建造的哥德式建筑。恢宏大气,尖塔笔直向天,庄严有如教堂。里面的大厅据说可以容纳1000名市民欢跳华尔兹。
说到华尔兹,那可是奥国的“国舞”。喜庆节日,不管是在皇宫、歌剧院的豪华厅堂或是乡下酒馆的舞池里,男女老少,闻歌起舞,浪漫欢畅。
乘船游多瑙河,新旧融合的市容从眼前缓缓经过。漫步运河边,就着水光云影,冥想岁月沧桑。千年古都,自在舒坦。
游乐场里,满眼怀旧的装饰与配备。旋转轮缓缓启动,老式的箱型座位慢慢上升,轻轻摇晃。蓝天下,窥探维也纳的前世今生。
咖啡馆里,今夕何夕。昏黄的吊灯、旧旧的壁纸,深色的木桌、舒服的皮椅。穿着西装的白发侍者端来浓得发黑的咖啡,上面盖着一层雪白的奶泡。维也纳咖啡,小口慢慢啜饮,体会土耳其帝国带来的芳香文化。
巧克力是针对观光客开发出来的新兴商品。西西公主、莫扎特各领风骚。创意的包装,香甜的口味,征服游客的荷包与味蕾。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十八世纪以来无数的音乐家,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马勒、布拉姆斯、维瓦尔第、以及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人都曾在此生活、作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自然美景触动了创作的灵感。他们谱写的音乐篇章,缔造了古典乐派的辉煌。如今,音乐家长眠在幽静公园里。雕像前,仰慕者徘徊流连。
众多的雕像中有一座金色的最为突出;它显示了维也纳市民对这位音乐家的偏爱与尊崇。那就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在1867年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蓝色多瑙河”庆贺奥匈帝国的建立。优美愉悦的旋律传唱至今,俨然成为奥地利的“国歌”。另一首名曲“维也纳森林” 更让维也纳这个城市声名远播。
从岁首到年终,维也纳的皇宫、歌剧院、音乐厅、戏院里上演着千百场音乐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个音乐会从1939年开始,每年的新年由维也纳管旋乐团在金色音乐厅举行,陪伴世界各地的听众与观众迎进新的一年。以乐会友,音乐之都维也纳当之无愧。
皇宫、花园、雕像;咖啡、古典乐、圆舞曲。
莫扎特、贝多芬来过,多瑙河流过。
风采翩翩,历久弥新。我的维也纳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