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和浮》单元让我困惑,让学生纠结。细细反思这个单元,其实教材的编写顺序有问题。
1、物体的沉浮规律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密度。这里我想讲下自己对概念的重新认识。最近科学概念教学听得太多了,什么围绕核心概念教学等等。昨天在听林静教授有关概念教学的讲座,我突然发现,我们之前所称的“科学概念”其实并不都是概念。概念包括概念名词、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概念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花是繁殖器官”才是概念,而“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组成”并不是概念,而是事实。如果是之前,我会称这是小概念,错误的理解。
2、教材上是通过2条思路来解释物体的沉浮规律:a、重力与浮力的关系;b、相同体积下物体的轻重。密度是核心概念,但教材却在前6节与后2节断了线一样。其实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是归结于物质密度的原因,但学生还没学习浮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不起连接。
重力、浮力、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跟沉浮没有关系,只是跟浮力大小有关系,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也越大,大到超过重力的时候,才会使物体从沉到浮。这里学生又很难建立起连接。
这单元的重难点连接:
a、浮力与排开的水量:教材中讲到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小,浮力越小,忽略排开的水量不变,浮力不变。
b、重力、浮力、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也越大,大到超过重力的时候,才会使物体从沉到浮。(让学生建立过程)
c、从重力与浮力关系上解释沉浮如何过渡到用密度解释沉浮规律(学生遇到一个现象,就不知道用哪条规律去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