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薄胎厚釉

标签:
文化杂谈陶瓷薄胎厚釉 |
http://ww3/bmiddle/7aa8ce36gw1eyne9hyimij20p00dwab6.jpg
观味杯自上架至今20余天,已售300余只,深受广大瓷友的喜爱,再次表示感谢。同时也有部分瓷友对观味杯,并不是很了解,前些天有瓷友评价杯壁过薄,胎薄釉也薄。观味这个品牌是我们全力在打造的一个新品牌,团队都非常认真努力,所以对于每一位瓷友评价都非常重视,掌柜看到这段评价后,有感而发写了一段关于薄胎厚釉的文章,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瓷友了解观味的制瓷工艺,相互交流。也希望各位瓷友继续关注我们的品牌,并多提意见。
http://ww4/bmiddle/7aa8ce36gw1eyney47ujij20c8085glx.jpg
薄胎厚釉是现今龙泉及仿汝窑强调的一个概念,当然也是陶瓷史中的一景。不过颜色釉与透明釉虽然都是釉,却有很大的差别。要说厚釉,并不能混为一谈。
先说釉。色釉本来就厚,釉薄就无法充分体现颜色。所以,到清三代最成熟的时期。同样的器物,如果要分别上颜色釉或透明釉的话,那颜色釉无论如何都会更厚。所以厚薄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根据需要来。当然现代有些窑口会刻意强调厚釉,以显示工艺的难度,说厚釉难烧,其实,釉的厚薄与烧成难度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再说薄胎。首先要肯定一点,薄肯定比厚难烧,这个我想不必多解释。这当然是从工艺的角度来说,并不是说薄一定比厚好。但薄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仿汝窑或现代龙泉窑强调的薄胎,其实是相对于厚釉来说的。要和景德镇“薄如纸”的那种薄胎比,那就成了个玩笑。实际上,那种胎比一般景德镇窑的手工陶瓷比如近期流行的斗彩鸡缸杯还要厚上不少。当然,这并不是说那种工艺差,实际的原因是,胎太薄,根本就承受不了太厚的釉。好比给一个五岁的孩子,套上一整套金盔金甲,不压坏才怪。
最后回到胎釉。胎釉是二,又是一个整体。在透明釉的瓷器中尤为明显。你看到的是瓷,不会看到具体的胎和釉。但颜色釉不同,因为一般你看不到胎,虽然颜色釉也有透明与不透明的差别,但基本都没法看到胎,所以只说釉。因此,行内说透明釉不会说厚薄,而是说肥不肥。你看这样的词多传神。那么是不是厚就肥呢。不一定,玻璃再厚,也不会有肥的感觉。而现代陶瓷的釉,和玻璃是很接近的。反过来,釉薄也不是就不肥。当然,如果釉要很薄又要很肥,肯定难度就更大。
回到我们做的观味杯。首先,我们考虑喝茶,不会做得特别薄。但也不能太厚,太厚有失精巧。釉层也比一般的白瓷要厚,外壁的釉我们要先蘸釉,再吹釉。(具体可以参见我的《制瓷笔记》里的《吹釉、蘸釉和荡釉》一文,此书明年春由华文天下出版。)因为我们想要追求玉质般的效果,所以在这方面是非常讲究的。
其实白瓷的难处也在这里,摆在那里,远远的一看,跟德化瓷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细细的品,釉的感觉,胎的质地,形的微妙变化,才可能一一呈现。
http://ww3/bmiddle/7aa8ce36gw1eyneowkjvnj21kw11ymy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