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学习 促师幼成长——谈组织幼儿生成活动的体会
(2011-05-13 14:34: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 |
近两年,我们尝试依据幼儿的需求开展生成活动,并在每学期开展一次生成主题活动。本着新《纲要》指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这一思想,我们积极挖掘幼儿所关注的事物,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将幼儿的生成与我们的预设进行整合,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成活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成长,我们教师也通过组织幼儿生成活动得到提高,并有许多收获和感受。
一、关注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挖掘生成活动的课程内容。
幼儿园课程和幼儿生活紧密相关,幼儿的生活充满幼儿生命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幼儿生活的过程就是满足他们各种发展需求的过程。在幼儿的生活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所在,关注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根据需要挖掘课程内容,满足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生成的需要。
上学期我们班开展了生成主题活动《老师生病了》,这一活动生成于孩子所关注的班级里两位教师先后生病的时期。“侯老师为什么没有来上班?”“侯老师肯定是生病了。”“赵老师的脸为什么会肿起来?”“赵老师牙疼”“牙疼也是生病吗?”……从孩子们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生病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活动之余,总是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有关生病的话题。正巧这一时期班级里生病的小朋友也很多。“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后应该怎么办?”“怎样预防疾病?”“怎样保护牙齿?”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成了孩子们最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主题活动《老师生病了》。其实每个人都会生病,他们也都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我们将孩子关注的问题和我们寻找的有关资料进行整合,开展了谈话、参观、手工、音乐等活动。经过两个星期的实施,通过引发幼儿讨论,让幼儿知道人们生病的常见原因,生病后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预防疾病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幼儿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病情,有病及时看医生,以此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医生的工作,知道医生和自己的关系,培养幼儿尊敬医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懂得了要加强体育锻炼,好好吃饭,争做健康宝宝的道理。
的确,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具有生活的气息,反映幼儿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兴趣。我们的生成活动就更应是关注他们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与幼儿的需求相适应的活动,也是与幼儿的发展指向一致的活动。我们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的需求,从而生成他们需要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活动和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快乐童年的生活。
二、将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进行有机整合,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
生成活动不光光源自幼儿,教师要把握住幼儿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需要,寻找各种资料创设环境,将各领域内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把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进行整合。这种生成活动体现的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过程模式,它既不是教师预设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活动,也不是幼儿盲目的随意的活动。
这学期在远足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食品特别感兴趣,可以说只要是吃的东西他们都乐意研究。于是我们决定在五月份进行有关食品的生成活动。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在活动初期设计了调查表,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完成,还请他们带来自己爱吃的东西召开品尝会,在和孩子们一起统计、参观、品尝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对时令水果——西瓜颇为感兴趣。“西瓜到底长在哪里?”的问题就深深吸引了他们,经过反复地讨论,他们也没有得出结果,因为大家都没有去过瓜园,不知道西瓜究竟是如何生长的。于是我们就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了活动计划,决定和他们一同来研究一下西瓜。我们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请他们协助带孩子去参观瓜园或去询问卖西瓜的人,而我们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西瓜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我爱吃的东西——西瓜》。活动中,我们打破固有的课程模式,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情况安排活动,我们找出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内容进行预设,丰富到课程网络中,使得活动充实饱满起来。孩子们通过观察、品尝、绘画、剪贴、唱歌、故事等活动,对西瓜有了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
我们的生成活动是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不断根据幼儿的状况和需求,调整、整合内容与环境,以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因此生成活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师幼共同建构的过程。
三、在组织开展幼儿生成活动引领幼儿学习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在生成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得以有效的提高。教师要在幼儿的生活中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中生成幼儿需要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他们平等地相处和交流,从而了解他们热忠的事物和关注的事件,发现他们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把握住幼儿真正的需要,创设相适应的环境,设置适合他们需要和发展的活动,制定出相应的活动目标。我们还要找到幼儿兴趣和教育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幼儿的兴趣向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并实现教育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次,在生成活动的开展中,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教师要给予幼儿及时的引导。教师要在活动中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状况,从中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然后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幼儿的需要之后,能找到大量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筛选,将适合幼儿的材料和幼儿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合理的网络构成安排,必要时打破固有的课程模式,根据情况安排活动。而教师就在找资料和整合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的储备,使我们的教育能更有的放矢的进行。
当然,在活动中我们也有许多的困惑,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去探索研究。如:我们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生成了我们的活动,但我们如何断定哪些需要更适合去生成主题活动?哪些只需要当时做出及时的回应?生成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将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与教师寻找的有关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如何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是不是一个生成主题活动结束了我们就要告以段落?我们应该这怎样将课程继续延续下去?怎样真正做到为幼儿的发展,开展切实可行的生成活动?等等。这些都亟待我们继续去钻研,去进行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虞永平 (《幼儿教育》2005/6)
注:本文获江苏省第二届“早期教育新视野”论文评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