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实践 实现知行统一】
(2014-07-26 09:09:31)
标签:
情感 |
分类: 【随心杂记·教学随笔】 |
加强道德实践
何召军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短、平、快”的教学模式,考什么,便教什么,让三维目标变成“知识”一维,让探究过程变成结果呈现,让学生感悟变成知识识记,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角,致使学生体验全无、课堂沉闷、学生难以发展。
而2011年版新课标的出台,及时矫正了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规定,本课程具有“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表示“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避免负面影响和空洞说教。”……课标的很多部分都指明了进行品德教育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此举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经历的过程就是获得参与活动的过程,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改变了教学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
具体说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下四点,方能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一、树立“立德树人”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只能培养考试的机器,授课中以教材知识、答题方法为教学重点,学生考试可以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不敢恭维了,德性知识掌握的不少,但品德的提高却寥寥,结果学生往往成为思想的举人、行动的矮子。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时时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为己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思量。
《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一课例,教师在第二次授课时就做到了观念的更新,牢牢把握了学科育人的目的。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亲身体验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体味“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觉,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动手帮助别人,在帮助的过程中,学生的助人技能也会得到提升,其中助人的主要事项定会体验深刻,以此可以达成能力目标;集体感悟的交流,学生自然会谈出“养成亲社会的意义”、“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等知识,自然知识目标也得到体现。
二、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没有情感的课堂是冷漠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无法育人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虚无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其中富含大量情感因子,教师要深挖情感因素,以真心换真情,以此作为教育学生的契机,达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让学生知礼明信,在情感的熏陶下,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学科目的。
该老师在第一次授课后就反思到未挖掘到教材的情感因子,因而会有“内心深处总感觉少了点生活实践的味道。”第二次授课时,本着这样思路,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在实践助人的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丰富体验与收获。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历的才会是深刻的。为此教师要按照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活动空间上,可以进社区、进农田、进敬老院、进广场、调查采风等;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独立思考、自我体验,学生合作交流、群体体验等途径。无论采用哪种空间活动、哪种形式都要契合教材内容,以更好育人为宗旨。
在本课例中教师就引领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群体体验助人的快乐,逐渐培养学生亲社会的本领。善良、担当的种子在学生心田慢慢得到培植,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果的。
四、展开课堂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可以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感悟是认知、理解体验基础上的自我觉醒,是对学习意义的内在追求。实践活动的后续工作是总结、提升的最好阶段,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时刻,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谈论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的感悟是不需要学习基础的,就连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也会畅所欲言的,因为他们就亲身的经历,而且是激动人心的经历,印象是深刻的,更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这样的课堂也是以人为本的,也温情的。
本课例中的教师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收获的东西远远超出了我的设计,虽然这节课的知识,我只字未讲,但是在学生的感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此举也让学生一发不可收,“在以后的历次测验中,只要涉及到《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一方面的知识,学生的答题思路总是格外的开阔。”“受此次活动的影响,班内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多个微公益小组,适时开展各项活动。”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的行动,一次敬老院活动增进了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情感,其意义远远超过单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如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是一项有生命力的情感活动,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格的养育。实践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育人的范本,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提供了保障,可以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附课例:
《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一教学内容,在去年的授课中,我设置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学生感觉记住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在内心深处总感觉少了点生活实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