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只眼凡尘·影视短评】 |
珍惜拥有
——《背起爸爸上学》
http://s11/mw690/002ffgZlty6DDUaPEng8a&690
文·何召军
《背起爸爸上学》这部影片,是根据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主要讲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
观看此片,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人穷志不短”的故事,片中的石娃就是处于困境中人们的一个精神引领、一个榜样力量;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有志青年的作为,困难面前,不怨天、不尤人,靠自己的双肩挑起担当;再一次,让我们感慨,人的奋斗精神是永无止境的、是自强不息的。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一次次上演着,洪战辉带捡来的妹妹去上学,孟佩杰带着继母上学,我们临沂大学的来自青岛即墨的孙莎莎带妈妈来上学、来自贵州省望谟县的刘秀祥背着妈妈来上学……责任、担当、爱心在一个个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这些美德的养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磨砺,是煎熬出来的,是一种韧性的凸显、是与贫穷、屈辱、磨难作斗争时,内心逐渐强大起来的一种体现。这些美德就是人性的闪光点,是弥足珍贵的。它更好地诠释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古训。
可是,物质条件极其丰裕的零零后们,未有过衣食之忧,未有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还是否有这样浓厚的责任意识?对于贫困的家庭是否还有眷恋之情?对于毫无本事的父母是否还有慈爱之意?这不得不让人思虑、使人怀疑。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似乎这又有点杞人忧天之嫌。
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布满荆棘、难免会遭遇曲折坎坷,孩子终究会走向自立的时候。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是势在必行的,是做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需要一种氛围。家人要率先垂范,营造一种承担责任的氛围,孩子才会效仿,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侵染。在影片中,姐姐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洗衣、做饭,照顾父亲、弟弟,即使铜勺朝向了自己,自己也会放弃上学的机会,为了家庭、为了弟弟能上学,过早地嫁了出去换来了一沓人民币;父亲中风后,为了不连累石娃而选择轻生、选择当五包。而身处此景的石娃,也是咬紧牙关,努力上学、承担起了姐姐的家务、不让父亲做五包、不用村里人送去上学。
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需要一种历练。做父母的要有意识地,从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事事包办、越俎代庖,让孩子养成衣来顺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心理上觉得父母为自己是应该的,自己就应该享有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贪图安逸享乐,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条件,并以此作为努力的基础。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林肯打碎了邻居的玻璃,他的父亲借给他钱让其赔偿的事例,或许给我们教子以深深的启发。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才有可能去承担社会责任。
人,因承担责任而美丽。张丽莉、吴菊萍、吴斌之所以被称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就是人们对承担责任的一种仰视。虽然,我们这个时代不像石娃那个时候,靠考学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学会担当永远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这样我们才可能会珍惜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把握我们所有的。